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早醒的鲁迅——读太宰治《惜别》(青岛·丁国强).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洪易
  • 文档编号:40497550
  • 上传时间:2018-05-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早醒的鲁迅——读太宰治《惜别》(青岛·丁国强).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 取自“变态”的“变” ,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 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关于鲁迅在仙台 留学生活的长篇小说《惜别》 ,对于解读早期鲁迅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留日时期的鲁 迅作出奇医从文的决定,这一选择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 从赴南京学开矿,到日本学医,以及弃医从文,青年周树人走异地,寻出路,在漂泊中苦苦 求索仙台成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起点 “幻灯片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理解鲁迅的一个 不可忽略的精神事件非常奇怪的是,太宰治将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开展文学活动的原因, 更多的归之于“他从前就喜好文艺” ,而淡化了幻灯片事件的精神标志意义这与我们的解 读方式有着明显差异李欧梵认为:“鲁迅所写的幻灯片事件既是一次具体动人的经历,同 时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隐喻幻灯片尚未找到,作者可能虚构这一描写的戏剧性力量来自 有意识地形成的两个形象的相互撞击一个是身处异域的 ‘观察者’ ,另一个是更大范围的 象征性的‘参与者’ 在观看幻灯片时,他变得更为群体,更受压抑 ” (《铁屋中的呐喊》 , 岳麓书社 1999 年版,第 17 页)在日本求学的周树人的精神基调是压抑和苦闷的。

      这种痛苦 是超前的,先觉的因为更多的留学生是在过一种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快乐生活 “幻灯 片事件”对于国人浑浊的眼睛和麻木的心灵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对于青年鲁迅而言,则 是一道无法挥去的精神伤痛震惊在一个昏睡的民族身上是一种稀有的感觉有学者认为 “鲁迅的反应不是简单地集中于对将要被处死的受害者身上,或者是仅仅集中于那些被动的 旁观者,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指向的是视觉与权力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后殖民的非西 方是至关重要的 ” (周蕾:《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 ,转引自罗刚、顾铮主编: 《视觉文化读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58-359 页)这一场突兀而来的视觉 遭遇给青年鲁迅带来了意义危机,使他感受到通过学医来实现强国梦想的软弱无力和不可能, 因而促使自己竭力从“看客”的角色中疏离出来 在太宰治的笔下, “幻灯片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作为留学生的青年鲁迅不要忘记自己来 自一个愚弱的国度,使鲁迅意识到:“因为我这段时间离开了那些表情茫然的民众,心里就 定不下来明确的目标,迷茫、不知所措今天我的目标确定了看了那个片子,挺好我马 上弃医回国 ” (《惜别》 ,新星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4 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标页码)太宰 治所描写的鲁迅的这一转变未免太过突然和迅速。

      青年鲁迅的思想是与当时新兴的社会思潮 相合拍的,诸如推崇科学,相信进化论,反对清朝共和革命等等,但是,鲁迅并没有停留在 新潮的观点上面,他的《文化偏至论》 、 《破恶声论》等文章提出了“立人”这一深刻的思想 命题正是这一深刻的思考和真切的关怀使得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平均化”状态改造 国民性的主张不仅仅出自鲁迅,在鲁迅之前,梁启超等人已提出了这一问题,鲁迅的国民性 批判不是从方法论层面上切入的,而完全是出于生命的自觉所以,他笔下的“国民性”不 是概念化的,而是有着具体的情境和切肤之痛幻灯片事件就是一个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生 命本质的一种个人意象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 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 (《呐喊·自序》 )这种感慨并没有形成当时留学生的共鸣,这 显示了启蒙者与看客的区别鲁迅其实已经成为留学生中的另类周作人曾经这样描述鲁迅 留日的情况:“鲁迅自己在日本留学,对于留学生的态度却很不敬,有人或者要奇怪,这岂 不是有点矛盾么?其实这并不然鲁迅自从仙台医校退学之后,决心搞文学、译小说、办杂 志,对于热中于做官发财的人都不大看得起,何况法政、铁路以至速成师范,在他看来还不 全是目的只在弄钱么?” (《关于鲁迅》 ,周作人著,止庵编,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54 页)鲁迅与留学生的精神断裂是不言而喻的。

      鲁迅是一个孤独的逃亡者,选择了一条 艰难的启蒙之路正如他 1903 年的《自题小像》所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 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在日本的精神痛苦几乎无人真正了解太宰 治的描述虽有涉及,却也是隔靴搔痒,妄加揣测太宰治倒是很有自知之明地写道:“人的心理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能说清楚,何况我这样才疏学浅的人,更不弄懂别人的心理了 ” (第 115 页) 太宰治对青年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是隔膜的,他无法理解青年鲁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包括日 俄战争所造成的刺激、晚清留学生所收到的歧视等根据日本学者川村凑的说法,于 1945 年 9 月完成的《惜别》 ,其背景是作者为了配合大东亚文化的宣言,从日本政府那里得到了 创作津贴这种功利写作并不是建立在对鲁迅“同情之理解”的基础上的太宰治的鲁迅观, 难以避免地受到日本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太宰治并不懂得中文,对鲁迅的了解仅限于日译 的资料,尽管他坚持“不卑视中国人” ,而且期望中国人“产生‘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 之感怀” (第 199 页) ,但是,鲁迅的内心是极难揣测的, “几乎读过十三经” (《华盖集·十 四年的“读经” 》 )的鲁迅在吸收了易卜生、尼采、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精华之后, 形成了超越时代表层的精神深度。

      他既能洞察历史的弊病,又深深地体会到时代的悲哀新 与旧的冲突在他的内心中交织着,冲撞着这样评价鲁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 来者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14 页) 太宰治只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鲁迅的一个视角我们不必指望这样一位日本“无赖派”文学代 表作家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即使是在本土的中国,对鲁迅的误读传统也实在是太强 硬了所谓“鲁研界”的高手们大都在自己设定的理论框架里自说自话,而很少想到回到鲁 迅,从仙台开始追溯鲁迅的精神源头太宰治在《惜别》中提到了鲁迅的五音不全,据说, 这是很有洞察力的,因为鲁迅确实对音乐不感兴趣可正是鲁迅先生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在 “铁屋子”里发出了令人惊醒的呐喊,打破了“无声的中国”死一般的沉静《惜别》简介: [日本]太宰治著,于小植译,新星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定价:24.00 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