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8676531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1.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夺取历史材料题高分的要诀一、读题:先读问题,带问题通读材料4个注意:1、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2、画出与提问相关的词和句3、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4、特别注意引言和出处如:江门题第38、39题“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人类文明史图鉴·城市的进程》、《社会契约论》等二、审题:“四审”1.问题的结构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角度、史实、观点、引语等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例】1、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例】2、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地位及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例】3、江门题第38题“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英国是否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三、答题:“四化” 规范化、条理化、要点化、具体化第一,规范化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答案内容:核心知识; 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具体根据题目要求排列)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

      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少写略答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

      第二,条理化:写清求答中心词,交代清楚;第三,要点化:把答案分成多个要点,每个要点前面有数字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使评卷人一目了然第四,具体化:按题目要求要尽可能使用课本上的规范化语言、标准化说法,少使用大而空,不着边际的话,紧扣题目要求,紧抓课本说法上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四、命题用语解释及解题指导:(一):背景类(背景是历史活动或变化发生前的原因、条件和主导者目的的总和)1、原因类1)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层面的从社会存在入手、绝大部分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2)直接原因:又称近因与根本原因相比往往比较浅表,一般指具体的事件3)主要原因: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针对次要原因而言4)主观原因:属于活动主体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5)客观原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例:1、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 生产力因素2)生产关系因素3)上层建筑因素4)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交流)5)社会环境因素6)地理条件因素例:2、分析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关系4)、对外关系5)、前代的基础例:3、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思想文化4)、民族、地区关系5)、核心力量6)、领导者素质例:4、分析改革成败的主要原因1)、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2)、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4)、看国际环境5)、看改革者的素质例:5、分析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原因1)、看性质2)、看领导3)、看斗争主体4)、看其它因素例:6、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生产工具是否有新的发明;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3)、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间、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因素。

      6)、文化的连续性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2:目的和条件类1)、目的:是指历史活动的主导者希望达到的效果,与原因、条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主观性,有时也可以与原因重合2)、条件:是指推动历史活动或变化的多种因素的统称,当与原因、目的同时出现时,往往指那些客观的、非原动力的因素例:1、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例:2、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条件和统治者的目的几种常见的历史原因分析方法(二):评价类1、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积极意义、消极意义)2、对古代史历史事件: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五方面分析影响3、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国内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国际影响4、对世界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对本国政治、经济的影响;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对他国的影响;对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影响5、评价历史人物:将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主要看他的活动、思想对历史的发展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注意除了少数人物(如二战中的反人类战犯)以外,都应该一分为二的辨证分析,但是也要注意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如:秦始皇的评价、拿破仑的评价等6、评价要素1)性质: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根本属性2)实质:即本质,是历史事件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3)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4)意义:指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包括作用、影响、经验、教训(三):图表类1、图片: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第一步:审一审图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审注,注是对图的补充或解释;三审问寻找答题的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的内容或横或纵向比较、分析、找出规律第三步:联注意图与图的联系,图与教材的联系第四步:答答案来源于课本和材料例1:下列哪些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并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2、表格:借助数字信息,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第一步:看一看时间、空间;二看反映的问题;三看提示语第二步:分析比较分析比较表格上下左右数值的变化,分段找规律或反映的现象,进而分析其原因第三步:联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体会材料的喻意第四步:答综合判断,简明答题例2: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地揭示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什么要素?时 代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每万年提高1%—2%每百年提高4%每年提高3%左右每年提高10%左右(四):认识启示类命题特征: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

      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经验教训、启示答题技巧:(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简单缩写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5)当此问中有“结合上述材料”等语句时,要注意前面所述材料的范围及角度限制,不能依据自身所学知识生搬硬套还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例题: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启示: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方针政策;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④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⑥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⑧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⑨必须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⑩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附:答好主观题要掌握六个“历史公式”1、历史背景、原因=主观(内因)(经济、政治、思想)+客观(外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经济、政治、思想)+直接、根本原因2、历史特点=宏观特点(趋势、规律)+内在特点(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外在特点(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例:.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宏观上的特征: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具体的特征:   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百家争鸣、尤其是发家思想的传播;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3、性质=属性+任务+结论 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4、影响(积极、消极)、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例: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