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书的总称.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980364
  • 上传时间:2017-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主讲教师 康清莲一、 《六经》:《六经》是《诗》 、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六部书的总称 《乐》亡佚了,因此,又称为《五经》 《六经》的名称首先见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老子曰:“夫《六经》 ,先王之陈迹也 ” 《六经》是孔子用来教学的儒家典范的著作共十三经:《诗》 、 《书》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易》 、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 《尔雅》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一) 《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三百零五篇,人们常称之为“诗”或“诗三百” 司马迁认为《诗》是孔子删定而成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语鲁太师,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 《颂》各得其所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所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实际上《诗》并非孔子删定,但孔子对《诗》称颂备至却是无疑的。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孔子是强调《诗》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的, “不学《诗》 ,无以言” (《论语·季氏》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左传》记载春秋时代各国燕享、庆贺、盟会、请求、救助、笑骂,等等都以赋诗见志,而且都不出“《诗》三百”之外如:襄公二十六年晋平公囚了卫献公,齐景公和郑简公到晋说情,子展赋《郑风·将仲子兮》悟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晋侯于是放回了卫候定公四年申包胥到秦乞师,依墙哭泣不绝声,饮食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他赋《秦风·无衣》才九顿首而坐秦2师乃出汉初说《诗》的有齐、鲁、韩、三家,稍后有《毛诗》 郑玄为《毛诗》作《笺》 , 《毛诗》得以专行于世二) 《易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易》 ,指《周易》 ,因为是在周代编成的,所以叫《周易》 司马迁说《易》是周文王作的, 《易传》的是孔子作的 《史记·周本纪》:“帝纣乃囚西伯于 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也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 、系《象》 、 《说卦》 、 《文言》 。

      ”“韦编三绝”的典故就跟孔子学《易》有关司马迁是权威作家,他这样一说,就成定论了《易》的八卦是象征性的, “八卦”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八卦即(乾) 、 (坤)、震(雷) 、巽(风) 、坎(水) 、离(火) 、艮(山) (地) 、兑(泽) 八卦由阴(-- )阳(— )两种线形组成,阴阳是八卦的根本八卦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引以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八卦最早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用以占筮吉凶乾象天,坤象地,坎象水,离象火,震象雷,巽象风,艮象山,兑象泽也许最初八个不同的卦,用以象征八种不同的自然物象,以类似文字的画比拟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化的规律以后占筮家逐渐从自然现象扩大到社会现象,由具体事物发展到抽象概念《系辞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谓之“变” 、 “通”?“《系辞上》:“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系辞下》:“乐天知命三) 《书》:汉以前称《书》 因是《六经》之一,所以也叫《书经》 ,是唐、虞、夏、商、周历代“典” 、 “谟” 、 “训” 、 “誓” 、 “命”:帝王对臣、民的训诰词,战争的誓师词,王室的大典礼、文书,等等,这些政治典诰是史官记载掌管的。

      包括《虞书》 、 《夏书》 、 《商书》 、 《周书》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3(四) 《春秋》:《春秋》是一部鲁国编年史,记载从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 722 年)到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 481 年孔子去世前两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一字之褒,荣于华衮” “一字之贬,严于斧铖” 衮:古代帝王或公侯穿的绣龙的礼服五) 《礼》:所谓礼,是包括两周社会政治制度、等级制度、风俗习惯、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所以别贵贱、定尊卑,明是非上下的 《礼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二、先秦诸子《汉书·司马迁传》引《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津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他们都提出各自不同的学说或治法,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一) 、儒家——执著现实的人文精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孔子讲“仁” ,孟子、荀子讲“义” ,孔子、孟子、荀子都讲“礼” ,是为适应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仁”与“礼”实质上就是“忠”与“孝” “仁”是他们的道德原则, “礼”是他们的政治主张,而“仁”又以“礼”为准则。

      忠” 、 “孝”是互相通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1、 《论语》:《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以及时人问答的话为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的零星语录 《古论法》21 篇《齐论语》22 篇, 《鲁论语》20 篇孔子提出“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纲君即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克已复礼为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人也” (《宪问》 )他的仁学是建立在为政的实际效果上的《论语》:孔子对于“仁”的发展 4(1) “仁”:“仁”不是孔子最早提出的,但他却发展了“仁” , 《论语》一书提到“仁”的地方共 109 处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2)对于“礼乐”文化的扬弃与升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礼”作为一种“人道” ,主要在于“明份” ,即确定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礼”所提出的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不仅适合于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也是任何社会所需要的思想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仁”重在自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乐”与“礼”则重在他律3) “为仁”之方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 ” 《卫灵公》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4) “爱人”与“泛爱众的历史体现及其永恒价值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5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5)人格独立与对超凡脱俗的向往孔子把个性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看成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他对于教育重要性的强调,着眼于“仁德”的提高和人性的升华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子曰:“由!女闻六吉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治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万里欢其行 ”《公治长》“知之为知这,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2、 《孟子》——人的主体性与共同人性《孟子》一书,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之徒所著,上下七篇1)人的地位及其主体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万章》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度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滕文公》下(淫,惑乱, “乱其心也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一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出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6(2)孟子“仁政”的核心是“贵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 (《梁惠王》上)(3)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 4)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的封建生产方式:“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5)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怫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 (《告子》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

      (《告子》上) “向善四端”:恻隐之由,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3、 《荀子》:天性平等与教养的决定作用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之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因为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又是秦汉之际传授经学的大师,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荀子生当统一前夕,与孔、孟一样,为实行王道统一中国而周游列国,主要有齐、楚、赵、秦,见解虽受赞赏,但都不被重用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汉人所传的《诗》 、《书》 、 《易》 、 《礼》及《春秋》的传授系统,无论直接或间接,差不多都和他有关…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他的著作,后人定为《荀子》三十二篇7(1)隆礼和礼治荀子从“人性恶” , “好利”的角度推论礼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而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