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郭任远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处理.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marr****208
  • 文档编号:155848724
  • 上传时间:2020-1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郭任远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处理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郭任远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处理  [摘 要]郭任远的钢琴音乐在体现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他在尊重传统作曲理论与传统和声理论原则的同时,又不受传统理论规律的束缚,注意根据具体音乐作品内容的需要而采用创新的手段,把西洋和声写作手法融入民族五声调式音乐风格中,做到洋为中用,力求以丰富的和声效果来感染听众,同时在演奏上又有着较好的钢琴化效果,这种做法对当今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郭任远 演奏处理 创作特征 钢琴音乐  一、郭任远艺术生涯及创作历程  郭任远(1927-2014),出生于中国香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视唱练耳学会理事、视唱练耳专业的国内权威从创作时间来看,郭任远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创作先锋期如1942年的《无题曲(一)》,1943年的《无题曲(二)》,1944年的《再见歌》等等。

      郭任远特别偏爱古诗词,常把诗词拿来配成曲,如白居易的《长恨歌》(1944年)、李颀的《古从军行》(1945年)、韦庄的《谒金门》(1945年)、李白的《忆秦娥》(1945年)、李煜的《相见欢》(1945年)等等这一时期,其钢琴作品篇幅短小,标题音乐特征明显,无论从篇幅长短、曲目结构还是技术手法上都略显单薄  第二阶段:1949年至文革时期当时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发展时期,郭任远的钢琴音乐创作遵循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贴近生活和群众,如钢琴独奏曲代表作有《火红的年华》(1951年)、《期望》(1951年)表达了人民的喜悦之情,凸显了对新中国、新生活的热爱;《春到燕园》(1950年)、《童年》(1964年)传达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情绪此外,那个时期非常时兴拿苏联歌曲的素材加以改编,其创作的组曲《光明赞》就是这类创作的一部作品  第三阶段:文革后至80年代末――创作的盛产时期创作了大量钢琴曲与声乐作品,其中不乏许多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又不乏浓重抒情意味的优秀作品,声乐作品有女中音独唱曲《离别之夜》(1979年)、《秋夜骊歌》(1984年)等等,广受好评。

        第四阶段:90年代至2014年郭任远退休并定居烟台,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教学,在全国音乐院校讲课教学,课程涉及和声写作、键盘和声、即兴伴奏,进行各类歌曲的改编和编配伴奏工作,如《蝶恋花》、《故乡的亲人》、《北京颂歌》、《沁园春雪》等,且不断揣摩并加以完善,指法、声部走向设计日趋成熟精炼  二、郭任远钢琴音乐创作特征的研究  (1)爱国爱党的民族情怀  郭任远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其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征,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要矛盾他的创作真实反映了人民大众当时的生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民共呼吸,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思想、民族精神,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力量《有家归不得》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诗句改编而成的,诗句中写道:“山明水秀,是我的故乡;闲云掩映,是我的故乡杜鹃啼声凄,倍增我乡思有家归,归不得去,遍地烽火,满天战云在那边,倍增乡思  (2)丰富多样的和声手法的运用  郭任远多数的钢琴音乐作品比较偏向传统的理论作曲手法,尤其在和声的使用手法、调式转换等方面大体上遵循了传统和声的运行模式,并有机的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更好的为民族风格的思想、情感内容服务  1、使用传统和声为五声性旋律服务  郭任远在为民族化旋律编配和声进行过严谨的思考与探索,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例如《秋夜骊歌》的B段中,多使用副三和弦,保持了民族风格原有的曲调韵味,而在终止式时,使用了F大调(F宫)的属到主,保持了传统和声的紧凑性在郭任远钢琴音乐作品中,属和弦被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属和弦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特点,因而是传统和声里比较常用的一种,作用十分重要郭任远擅于大量使用属和弦体系里面的重属和弦、附属和弦、属九和弦等等,其多样性大大丰富了作品和声的色彩  2、运用半音手法,追求丰富的和声色彩  郭任远在作品写作中广泛使用半音手法,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度,丰富了和声色彩以声乐歌曲《无花果》为例,此曲钢琴伴奏部分(见谱例1)左手半音下行,右手密集的三连音也呈下行排列,烘托出一种悲凉凄苦的情感,演奏时伴随减慢和力度的减弱,把音乐情感推到了一个极点,音乐也渐行远去在此曲的第24小节运用了平行的六和弦上行,以及此曲中大量的和弦外音、变音、经过音、七和弦、九和弦等运用,充分表达了内心世界复杂的、百感交集的情感  3、丰富的转调手法  郭任远在运用转调中,手法巧妙多样,且往往直接简洁,为求调性的直接对比而把音乐从一个调性直接转换到另外一个调性,产生或浓或淡的色彩对比效果在钢琴独奏曲《火红的年华》的第48小节之前运用一系列半音下行模进直接由F大调进入到bD大调,第50小节又直接转入bE大调,在第52小节再次转入F大调,经过左手八度半音下行回到主调F大调。

      每一次转调都是为了追求鲜明的调性对比以及丰富的和声效果,故不用过渡  在《草原牧歌》(根据黄仁清的改编)中,结尾处第9小节和第13小节相同的旋律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的手法(C大调和c小调),左手连绵不绝的十六分音符也包含了音乐线条的走向,富有动力感,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增添了音响的色彩性  另外,郭任远偏爱同主音的三度关系之间的转换比如《离别之夜》第二、三段之间的三度调性转换是很富于色彩对比的,另外此曲钢琴伴奏结尾处,直接由c小调转入同主音C大调,亦极富色彩性  (3)钢琴化的音响架构设计  所谓“钢琴化”,就是指乐曲具有较强的“可弹性”,并且能够用到象乐队一样较宽广的音区和多层次、多声部织体结构,充分发挥钢琴的音响效果,充分发挥钢琴的演奏技巧  1、多层次的织体设计  在郭任远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大多数都有多层次、多声部的构思,即高音的旋律线,低音的和声线条,中声部丰满、厚实的和声音响的填补;而且和声织体运用都有着较严格的组织逻辑关系,反映在横向和声连接的动力、色彩设计,纵向和弦音的选择以及声部进行的严谨性上,且极少出现例如反功能、平行或反向五、八度、声部交错或超越这样的不良声部进行。

      如钢琴独奏曲《春到燕园》、《胜利进行曲》、《柔情》、《期望》,伴奏作品见附录《离别之夜》等等,几乎其所有作品都有这种丰富织体、多层次的构思,加之其丰富、多变的和声灵活运用,这使其作品音响效果异常丰富  2、连绵不断的音响设计  在郭任远钢琴音乐作品中,音符的连接延续不断,很少有较长时值的停留,始终使音乐往前进行,动感十足,给音乐较多的流动性、愉悦性,如钢琴独奏作品《期望》中,几乎没有四分音符的停顿,乐曲旋律委婉、线条顺畅、一气呵成又如声乐伴奏曲《离别之夜》中,也是几乎没有四分音符长音的停留,仅在乐曲结束前的四小节才开始连续出现,这样的设计给音乐较强的进行感、流动感,而且也很好地表现了缠绵不断、藕断丝连的意境情感,使弹奏者能较好驾驭钢琴音响世界的表现力,并有愉悦、舒心、畅快之感  三、郭任远钢琴音乐的分析与演奏处理  (1)郭任远钢琴独奏曲的分析与演奏处理  1、钢琴原创曲  以《期望》为例,此曲创作于1951年运用多次转调手法,时而明亮绚丽,时而柔和黯淡,时而豁然开朗  第一段(第1-26小节)右手第1小节的八度开门见山地“歌”出旋律,一开头便奠定了民族F宫五声调式调性弹奏时要突出小指的站立感,旋律的外声部要突出些,左手的琶音要连贯轻盈,注意流动性。

        此曲较多地运用了左右手短句衔接的手法,乐曲第7小节的左手声部运用了半音化走向(乐曲第26、49小节亦做相同处理),向内收紧,具有极强的属倾向,手指要贴键弹出声部进行的紧凑感接下来第8小节的音乐线条自下而上,演奏者应当充分注意双手力量的传递与转移,同时又要兼顾横向的音乐线条走向  中段(第27-42小节)从第27小节开始,速度提至96拍/分钟左手的六连音要求手指清晰弹奏,同时也要辅以手臂的自然重量,音质要均匀圆润两手之间的距离较近,故更应分清左右手声部的层次,踏板跟随每一拍和声的变化而更换第41小节以后的织体也变成九连音,运用一系列半音模进手法推动音乐的情绪逐渐上升,引出再现段  第三段(第43-61小节)再现段回到原速,力度比第一段要稍强一点乐曲第54小节旋律由右手交至左手,犹如两人对话般的交谈,演奏时要突出乐句之间音色的区别  此曲演奏方面的难点是:第一,准确地为左右手分句,并分别弹出音乐起伏与歌唱感觉;第二,弹出和声的层次感解决这几个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左手的指法这首乐曲的传统调式音阶的指法与西方大小调音阶不同,打破了传统西洋大小调式中的指法规律和用指习惯,需要单独的练习与标记,以保证连线的流畅与连贯。

      在演奏中需要特别留意大拇指顺畅的转移,提前到位手腕移位时保持平稳,避免上下过多晃动二是踏板的变换要灵活,多注意谱面上的踏板标记同时耳朵始终保持敏感,随着和声的变换而调整另外演奏者还要仔细辨别和声音响,分辨旋律与和声的层次关系,各声部之间的音量要有区别最后,此曲音域较宽(尤其中段),在演奏中要同时兼顾两手的横向线条,运用各音区的音色对比富于变化和色彩感  2、钢琴改编曲  郭任远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曲调,因而他的钢琴曲创作中,常常利用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并传唱的民歌或者通俗歌曲旋律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运用具有钢琴特色的作曲技法加以改编创作,这些作品并无艰深的钢琴技巧和内涵,但均比较通俗、亲切,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  以《小草》为例,这首作品根据王祖皆、张卓娅曲的《小草》改编,此曲并非不能用复杂华丽的伴奏音型,但作者采用了平稳、简朴的伴奏织体,恰到好处,更加符合“小草”这个主题的特点――平凡、质朴  乐曲一开头左手的伴奏使用分解柱式和弦,塑造出朴素的音乐形象,第二句伴奏音区向下扩展了八度,右手的旋律间隔以双音奏出,且在长音之后衬以加花装饰,丰富了音响效果乐曲第二段右手旋律由八度构成,左手的织体的 节奏更具动力感,连绵不绝的十六分音符表达出高涨的音乐情绪。

      相同的旋律 (上例第1、2小节)在重复时配以不同的和声,采用了半音手法,乐曲后半部分的和声运用了下属的离调和弦 ,并在其后使用重属和弦 ,这种重属导七和弦经过 到Ⅴ7的进行在终止时或半终止中都十分常见演奏此曲前半段不需要加入太多手腕或手臂的力量,指尖的“点到即止”更符合音乐的基调和情绪,尾声前的76 65(第35-37小节,见谱例12)重复了三次,且做减慢处理,显露出不舍的情感演奏尾声演奏时要特别强调每一拍之间的音量对比,左手的单音用指尖“点”出见图例2)  3、郭任远钢琴独奏曲弹奏要点的归纳  首先,极其敏锐的内心听觉演奏者应该充分运用听觉去辨别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追求高品质的音色,头脑里应该有充分的想象和构思  其次,流畅如歌的旋律线条郭任远的音乐作品往往都具有优美如歌的旋律,自然流畅、悦耳动听他的钢琴原创曲除了要重视纵向和声织体,也要同时在多声演奏中偏重对于乐曲旋律线条的塑造,它是钢琴艺术中国化的突出特点之一众所周知,中国钢琴音乐往往以线条美著称旋律是最直接的听觉线条郭任远十分重视分句,往往在谱面上也会做出相关断句抬手腕标记,要弹出乐句感注意乐句的起承转合,强调大连线的概括性,连线内的音与音之间要相连,演奏时要特别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