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海南本土神话传说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初探.doc
18页海南本土神话传说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初探一、海南历史概况南海明珠—历史悠久的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连,是中国大陆向南延伸的一部分,在地质时期,大约于人类出现的第四纪,历经地壳断陷火山海侵海退及冰川等活动的频繁作用,使海面不断下降陆地不断上升才与大陆分离,形成一道南北宽20-40公里,东西长80-100公里,海水深度达100-140米的琼州海峡在这方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养育了一方纯朴、勤劳、善良、智慧的海南人民海南古有三称:珠崖、琼州、琼崖有关海南岛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在秦朝时期,海南岛为象郡属地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一○○年),象郡分为珠崖、儋耳两郡到元帝初元叁年(公元前四十六年)撤两郡,另设朱卢县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制为州,称崖州隋朝时设临振、珠崖两郡唐代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州五代十国至清朝仍为琼州;明代海南称为琼州府,领儋、万、崖叁州10个县民国初年改为广东琼崖道,后废道划为特别行政区;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别长官公署,为副省级政府;1950年4月30日全岛解放,5月1日设海南行政公署,隶属广东省;1984年5 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期建立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最初的海南移民于历史上分三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海南省因与中原隔海相望,繁盛的中原文化对海南的直接影响直到西汉之后的大批人口迁入时才逐渐显现在此之前,先秦时代出现的中原交往十分的淡薄自汉武设郡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对海南的统治一直处于松散和不稳定的状态,行政建置或设或废,经常变化,海南仍保持着落后原始的文化状态而到唐宋时期,中央政权对海南的治理开始稳固随着大陆汉族人民的迁入,海南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相融洽,海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已经大规模、深程度地进行,如众所周知的三贬至儋州的苏轼时至明代,海南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清代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民族的原因,海南科举有所衰落海南因此而有“海滨邹鲁 ”之称由于海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影响,古时海南人民有着具有明显低于特点的文化思想意识,在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变化着这样一片山清水秀却素称“文化沙漠”的土地所形成的独特文化,都在充满历史与时代印迹的神话传说中充分体现。
因此,我们选择神话传说这种古老的文化方式为着眼点,开始海南历史文化的探寻之旅二、海南神话传说的起源与发展(一)原始居民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迁移而来现今称之为黎族的黎民探究海南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到黎族人民的最初文化印迹,那么就让我们从黎民的迁入说起据《海南岛黎族的起源》记载,海南原始居民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与“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有各种“种姓”的越人由于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因而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又据《汉书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再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考察,海南习俗中承继了古越的“断发纹身”和“巢居”(“干栏式”茅屋)以及放寮(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玩耍)等。
此外海南先民语言的结构例署特征也与壮、侗大致相同,可见海南先民与古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二)先民文学的开端聚居海南岛的黎族,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主要依靠自身能力渡过漫长的人类原始社会和迟迟到来的封建社会,因而逐步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及民族不同的民族个性和独具特色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及文化艺术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风光绚丽的深山里的黎族同胞,辛勤劳作,追求着幸福和美好劳动创造了文化,生活创造了美,爱情在这人杰地灵之中以更美妙的形式展现并保存了下来尤其在具有浓厚原始特色的人神相恋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将详细印证这一点文学载体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信息的传递多以口头形式进行,而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学性并利于流传的载体我认为是黎族传统的山歌——黎歌黎族山歌的历史与黎族发展中几乎等长,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山区中听见流传了上千年的文化天籁——黎歌黎族民歌,是黎族社会生活及民族心理和黎乡风土人情的艺术反映,作为口头文学,对于一个长期处在经济落后状态,社会发展缓慢而又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自然不是真文学的先河,而是产生于劳动,这种特点愈在古老的黎歌中表现得愈明显、突出如《禽兽谣》这首较为古老的咏扬长歌(全诗八十多行)用吟唱的方法介绍鱼虫鸟兽的生活习惯和外貌特征;《四季歌》中则用十分简单的语言讲述了农时的气象状况和人们的农作活动:如以下一段描述夏至雨季农忙景象的黎歌轰隆雷在东,轰隆雷在西你回家准备姜种,你回家准备种子轰隆雷在上,轰隆雷在下人已犁四边,人已犁八方黎族山歌多为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
黎歌大多风格清新朴实,变化较少,与古黎族人民从事的简单劳动及粗犷、朴素的人生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黎歌中也多有祭祀、驱鬼等活动的内容黎歌在一段时期内十分的兴盛,传统黎歌的兴盛于黎族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是密切相关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发展成比例的……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社会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古老的“刀耕火种”,低下的生产力造成了贫困,内外统治势力的压榨给他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为寻找寄托与慰籍,为由对唱山歌且并非纯粹作为文学样式而创作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斗争、生存的必需品和武器,欢愉身心、社会交际黎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古深山老林里,过着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可这阻挡不了他们对幸福对爱情的追求,唯一能抒发激情、联络感情的就是对唱山歌黎歌的源流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社会现实生活和斗争中产生 2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阿当》 3汉文化 黎歌中内容的重大来源之一便是神话传说在黎歌中包含的神话传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压迫剥削 2 爱情 3善与恶 4 社会生产变革 5 季节歌 6唱贤德颂英雄 在这六点当中,含量最丰富最广泛的便是爱情主题,因为对唱山歌是黎族男女传统的谈情说爱的方式。
思想起源神话传说中丰富的幻想与黎族的原始字牧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不 少的作品,将自然物、自然力形象化,说明是原始时代自然崇拜的遗迹例如《人类的起源》将“雷公”人格化、《丹雅公主》中的五指山“鬼王”、“水鬼”、“风鬼”等自然物、自然力的形象化,这是人们天真幻想的产物,真实是幻想的依据这真实与幻想,理想与现实的完善结合,正是黎族神话传说的重要特点而这种现实的神话正是人们在落后的生产力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畏惧和崇拜的显现,人们通过自发的艺术幻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这种创作根基于劳动生活,人们把幻想中的神赋予古时劳动英雄的形象而在原始社会,在没有机械、工具,知识仍十分缺乏时,往往体力上的优势会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为有利,更为令人尊敬就如在海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创世神话《大力神》中主人公大力神的形象就是高大威猛、力拔山河传说远古时候,天地相距只有几丈远天上有5个太阳5个月亮,百姓叫苦连天有一个大力神,为了拯救百姓,使出本领,把身躯伸高一万丈,把天空拱高一万丈并做了一只很大的硬弓和利箭,射落了4个太阳和4个月亮,当他射到第5个月亮时,射偏了,只射缺了一小半,人们让他留下最后一个太阳和月亮,后来月亮就有时圆有时缺。
大力神拱天射日月后,想到平展的大地怎能没有山川森林于是他用彩虹做扁担,道路做绳索从海边挑来沙土造山垒岭他用脚尖踢划群山,凿通了大小无数沟谷,他的汗水淌进去,便成了奔腾的江河这中间最大的一条就以五指山一直流入南海的昌化江!大力神终于完成造化大业,筋疲力尽了,终于倒了下来临死前,他深怕天会再倒塌下来,撑开手掌高高举起把天牢牢撑住,这就是今天海南风景名胜中绿野葱葱的五指山其中大力神的形象也就是人们渴盼拥有的神力英雄,是人的神化,具有人形和人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于改善自身生活,征服自然的思想,而这其中自然也体现族民们知识的缺乏和纯朴的思想马克思说过“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即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海南神话也是如此,与希腊神话同样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的历史沿革海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但只要存在着有思想的人类,随着其发展与变革,人们总会在思想上形成最原始的艺术意识,在生产出的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文化也显现出了最初的萌芽状态,人们通过语言进步的基础,表达并传递着劳动的信息和人们的思想面对洪水猛兽等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在有限的知识及及物质条件下所真正拥有的,只有无穷的想象,于是各种关于自然灾害和生态现象的神话诞生了。
如《动物的传说》:据说远古以前,大地上的情况和现在不同那时人是不会死的,老了又慢慢变为年青地面上的石头也会不断长头,于是石头把耕地都占据了眼看无法生活,天上的“伟天”——黎传说中的万物缔造者发下大水,下了五天五夜的雨把整个地面都淹没了在洪水发生前选出各种动物雌雄一对,放进瓜壳中,洪水过后,地面湿软,伟大就创造了五个太阳把地面晒干动物从瓜壳中出来,黄麋跑出来被太阳晒得透不过气,四处乱跑,额头撞在石壁上开了一条痕,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麋都有头上的一条白痕;跟着黄牛跑出,被太阳晒得跑到山上去躲避,但是已经晒红了,因此今天的黄牛全身都是红色,而且放牧在山上;后一个跑出来的是水牛,水牛怕热躲到水潭里,潭里的污泥把周身染成黑色,因此今天水牛都是黑色的,喜欢泡在水里;跟着山猪跑出来,山猪怕热钻入泥穴里,把身体弄得脏脏的,因此今天的山猪都长着黑黑的毛;十分难看,最后走出来的是山马,山马最初给太阳把前半截身晒黑了,后来才跑进深山里躲避,因此今天的山马半截身是黑色的这个传说中所涉及的均是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实际物质,它反映了海南古时期洪水、暴雨、台风较为常见的气象面貌和太阳辐射能较强、气温较高,气候湿润炎热的特点。
也介绍了在古代海南省比较普遍用于农业生产的牲畜和蓄种,以及在农耕人们遇到坚硬石块无法耕锄的山区部分石质漠化困难这些神话的解释在现实社会中显然不符合自然客观规律但在先民们的认识中,这样的现象是不能理解的,于是只能把现实中所能看见的中以联想和编造,并以一传十,十传百,在劳动过程中逐渐传播、充实、丰富起来而对于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人们想象出了一个具有人的性格和思想但是有“无限”能力的“伟天”,也就是创世神话中经常提及的造物主人们把一切可能想象的能力都赋予了这理想中的造物主,造物主的形象根据自然是现实社会的劳动英雄,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大力神》具有相似之处曾风靡一时的《黑客帝国》中也承袭了这样的思想,这样“人造”理论无论是在外国神话或是中国神话中都存在着共通性,只是因为所处历史环境,地理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力及思想,这都是由人的意志所强加于上的为什么人们没有把造物主想象成一种动物或是一种虚幻的力量?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当时还想不到或者根本不想想到因为先民,他们完全是用自己的视角一步步认识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人类自己的躯体和能力也是一个未知数,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对自己充满怀疑,而更多的是自信,人们当然希望这万变的一切都是可以由人类操纵的,所以,我想他们宁愿相信一切的福祸和变化都是由一个自己的同类控制而成。
不难看出,在大多情况下,造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