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生作文评价策略.doc
3页浅谈小学生作文评价策略南和县史召学区果寨实验小学 李计军学生作文是对祖国语言的运用,而作文评价则是对一篇文章有何优点或缺 点所作的分析、指点和改进的一种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 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习作及 自我评价的重要渠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呢?作文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这里所说的“一刀切”主要是指“内容具体, 语言丰富”等比较笼统的评价,且所有的学生作文评价都千篇一律,为经过仔 细审阅便随意下的定论鉴于此,我们的作文评价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了,因 为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同的为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和应的进 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就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症下药” 了,缺点 才能快速改正,学生作文水平也就相应捉高了比如,学生作文有的做的通顺 即可,有的除了通顺还耍运用各种“手法”,譬如各种修辞及描写人物时除了 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外还要注意侧面烘托等作文评价不能一味批评,要多鼓励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严格这是一种 好现象但往往严格了,作文评价也就成了 “批评园地” 了试想:当学生拿 到老师批改好的作文时,首先关注的是教师评语。
一句鼓励会让他们信心倍增, 相反,一句批评可能导致学习兴致一落千丈所以,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 我们须尽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努力发现学生的进步争取用较充足的语言去赞 美他们,讣他们在写作初期就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和大家说明:我们鼓励学生作文,并不是我们的欣赏水平低, 而是要和孩了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再次想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受到了表扬,是多么高兴!他们也就愿意写,化 被动为主动了此外,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小学生作文的完美,只要进步,就是 成功让学生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 首先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可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容易忽视这一点我们 不妨先来谈论一下学生自己如何修改第一,自我评价一篇习作,首先自己 评价,有哪些优点?或者缺点?如何改进等第二,他评、互评把学生作文 放到一起,共同讨论优点、缺点集中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 氛围第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习作放到网上,汲取“外来智慧” 总Z,形式多样的评价让学生不再乏味杜绝过度的“精批细改”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一篇学 生习作如果不合我们“口味”的话,轻则删除,重则“枪毙”。
因此,一篇学 生习作往往被我们修改的“面目全非”但效果如何呢?学生会买账吗?答案 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拔苗助长” 了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从 学生的感受出发,虽然改动了许多,结果都是“一纸空文”作文肯定是要修 改的,我们如何做呢?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面批面改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意见, 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优点多多表扬,不当Z处须委婉提出,并和孩子们共同提 出修改意见,心灵沟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容易提高了作文评价要循序渐进众所周知,学主作文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渐进,同样, 评价也应该循序渐进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一点一滴去积累不可以 把孩子的写作水平一下子拔的过高这样,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对 作文“望而生畏”,看见作文就害怕,导致不敢接触,不敢去写但也有以下几点我们必须明确: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是有弟异 的,他们在作文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随心所欲的写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有较 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关联性要从学生的用词、段的构造、章节等方面去评 价评价语言不可空洞、抽象、含糊不清要切实让学生能从评价语言中明确 自己作文在哪方面需要改进或者哪儿些的最棒等以下具体来说明第一,针对性的要求。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中每单元都有作文训练教师 要先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学生写作过程中偏离主题的一定要明确指出,以便 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简而言之,针对性就是让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可偏题第二,启发性的耍求前面我们说到,教师评价学生作文一定要以鼓励为 主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优点,教师也要放大去表扬对于不足之处,一定要指 出来让学生认真修改这还不够,修改完后,再让学生和原来的文章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是让学生在对比启发中逐步进步第三,关联性的要求教师评价学生作文,不可盲目,不可“评这次,忘 记上次”一定要和上次的作文进行对比,发现进步,发现优点这样,学生 在写作时也会产生一种“渴望”心理,渴望口己比上次写的好有了这个心理, 作文也就用心了不仅如此,关联性也不能忽略了关联学生实际生活现在学 生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联系生活,笔下 的人物或者场景都是随心臆想出来的根本不符合逻辑,更别谈实际意义了总之,作文评价须得当、得法得当就是不盲目、从学生实际出发;得法就是评价的方法合适既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又能激起写作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