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及其重要意义.docx
6页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及其重要意义摘 要:节俭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个人道德规范, 同时也是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体现在分封制崩溃、 井田制解体、思想文化开放的社会儒家节俭思想得以 诞生,先秦儒家极其重视节俭重要意义,孔子、孟子 和荀子分别提出一些列关于节俭的观点,反思儒家节 俭思想对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增强国家的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关键词:儒家;节俭;欲望;秩序一、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社会背景1.分封制崩溃我国周朝时期在政治制度上施行宗法分封制,周 天子居于最高统治地位,天子的传承采取嫡长子继承 制度,即只有君主正妻的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这一 支姬姓为天下的大宗,是姬姓乃至天下的最高家族长 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等级制度,政权与族 权紧密结合,在西周初期有效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开辟了周朝的疆域到了周朝末期分封制逐渐崩溃, 各级诸侯,卿大夫权力的大增使得周天子权力受到削 弱,卿大夫取代原来诸侯执掌权力,不向周天子服役 的现象层出不穷,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再稳定,也 就是所谓的“礼乐崩坏”现象2.井田制解体在春秋晚期,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冶炼工艺的 进步使得铁器能在农田耕作中得到普遍运用,牛耕的 推广也大幅降低单人耕作土地的时间,这都客观上促 进小生产者有能力进行家庭生产,不用依赖集体,个 人有能力开垦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私地,耕地面积和 农业产量得到提高,个体小农经营成为可能,公田逐 渐荒废。
地方贵族由于个人私欲的需要也逐渐承认私 地的合法性,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私田的发展,同时 随着周王权力的下降对其公田的控制力也不断降低, 诸侯之间为争夺公田展开了各种斗争,公田归属发生 变化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废除井田制度, 承认私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最终解体二、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组成部分1.孔子节俭思想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才能卓绝, 在很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在随 后的几千年中长期占据社会思想的正统地位,是统治 阶级大力推崇与宣传的主流思想,对国人影响极其深 远孔子追求恢复西周时实行的礼乐制度,然而现实 中不能实现进而退而求其次追求仁,这是一套系统的 道德伦理规范,孔子认为人们必须抑制心中的不正欲 望,遵行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交往,从而形成稳定有 序的社会礼统摄各级附属思想,他的节俭思想也必 然体现了礼的思想首先,节俭是有不同等级的标准, 人们处于特定等级有着特定的节俭要求,人们有义务 遵循这一规定,孔子对居于陋室、甘于贫困的颜回表 示赞赏,认为是贤德有才能的人当社会等级上升时 消费也发生相应变化,当徒弟颜渊去世后,因无钱颜 渊的父亲恳请孔子卖掉车子来买葬颜渊的棺材,然而 孔子曾担任大夫一级的官员,这一级官员应该乘坐相 应的车子,所以孔子拒绝这一要求。
其次,国家的财 政支出也要符合礼的要求,要重视节俭,爱惜民力, 来达到财政平衡处理政事须谨慎精诚,取信于民 要节制财用,爱惜人才人力,体恤民生,役使民力要 在适当时节孔子指责替贵族搜刮民脂民膏的弟子不 再是他的徒弟,并支持别人反对这个弟子的行径2.孟子节俭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对儒家思 想做了重要的发展,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君主要重 视和照顾百姓的利益,百姓利益高于君主利益,只有 这样才能维护长远的统治民本思想是其核心观点, 在他的节俭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孟子并不反对君主 的正常消费,比如对齐宣王的喜好美食、狩猎与女色 的生活方式不持异议,但必须重视人民的欲望,百姓 欲望得到满足,就与君主同心同力,以君王的快乐为 快乐,以君王的忧愁为忧愁,追求天下也就成为可能,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三、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意义1.意义(1) 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节俭与奢侈相对,节 俭不是一味要求极度限制正常消费,而是在自身条件 基础上追求合理健康的消费,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成 长;奢侈是不顾自身条件限制,受外界物质消费控制, 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消费来愉悦自己首先,树立节 俭的思想意识有助于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避免受其 不利影响,成为消费的主人。
其次,奢侈损害了人的 精神面貌,人在正常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 只有积极向上的面对才有可能解决,奢侈消费使人思 想松懈,贪图享受消磨人的意志,在遇到不利状况时 不能合理的解决时刻保持节俭会使人们对生活态度 端正、对未来充满斗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积极 主动地成长2)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当前社会中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崇尚节俭 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忘掉,他们一味攀比,追求排场, 不仅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也污染了健康的社会风 气首先,当前社会分化明显,富裕阶层的公开炫富 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得到传播,网民对网络信息 的鉴别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区分真正的善恶美丑,随 着拜金现象的弥散,受其影响下从而造成大众盲目跟 风,部分人改变原有的价值取向,片面强化金钱的作 用,追求绝对物质利益,一些人则产生仇富心理,对 社会表示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极端反社会行为其次, 个人对财富的追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只要 在合法条件下获得的财富都可以自由支配,富裕阶层 的形象在炫富中受到损害,底层网民只看到财富对生 活质量的巨大意义而忽视了财富获取的艰难过程,不 能积极进取改善生活。
节俭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勤劳 致富,是人们根据自身条件踏踏实实的逐步追求美好 的生活,炫富现象恰恰迎合了大众不劳而获好逸恶劳 的落后观念,使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正确的追求 财富节俭思想是社会底层在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正确 追逐财富,富裕阶层富而不骄、殷而不吝,这有利于 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促成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 雷永强.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第31-34 页.[2] 贺汉魂与王泽应.孔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 价值[J].船山学刊.2015 (06):第86-93页.[3] 冯兵.荀子的经济制度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J].管子学刊.2008 (01):第 33-3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