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人的成长与发展.ppt
25页护理学相关理论§ 系统论§ 需要理论§ 压力理论 § 成长与发展理论 相关理论:护理理论:n奥瑞姆的自护理论n罗伊的适应模式 n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 n熟悉成长与发展的规律n熟悉艾瑞克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n了解卡利什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主要观点 学习目标成长与发展理论 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Ø成长(生长):指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改变Ø发展(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期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个方面Ø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由遗传基因决定,但又受环境影响 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Ø生理方面 Ø认知方面 Ø情感方面 Ø精神方面 Ø社会方面 Ø道德方面 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Ø可预测性 Ø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Ø连续性和阶段性 Ø不平衡性 Ø个体差异性 Ø关键期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ü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ü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之父。
主要内容: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生存、自卫及享乐,而刺激人活动的原动力是原欲或称为性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Ø意识层次理论 Ø人格结构理论 Ø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对护理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自学: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学生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 艾瑞克森强调文化与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强调文化与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问题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持续存在问题解决,人格发展顺利 Ø婴儿期:0~18个月;发展危机:信任—不信任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父母)建立信任感 信任感如何建立?对护理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Ø幼儿期:18个月~3岁; 发展危机:自主—羞愧或疑虑 发展任务:适时学到最低限度的自我照顾及 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自主感 对护理实践有何指导意义?Ø学龄前期:3~6岁; 发展危机:主动—内疚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体验目标的实现。
Ø学龄期:6~12岁; 发展危机:勤奋—自卑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Ø青春期:12~18岁; 发展危机:自我认同—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认同感 Ø青年期:18~35岁; 发展危机:亲密—孤独 发展任务:发展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承担对他人 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友谊、爱情和婚 姻关系,从而建立亲密感 Ø中年期:35~65岁; 发展危机:创造—停滞 发展任务:养育下一代,获得成就感 Ø老年期:65岁以上; 发展危机:完善—失望 发展任务:建立完善感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有助于护士了解人生命全过程的心理社会发展规律,识别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发展危机及其发展的结果,更好地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和行为特点,从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帮助病人顺利解决各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人格发展障碍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Ø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Ø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内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儿童通过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重新构建他们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评判思维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Ø感觉运动期:0~2岁 特点:凭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世界 Ø前运思期:2~7岁 特点:能使用语言表达需要,但以自我为中心 ; 能思维但缺乏逻辑推理,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Ø具体运思期:7~11岁 特点:有逻辑思维能力,仅限于他所观察的具体事物; 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Ø形式运思期:11岁以上 特点:具有抽象思维,思维能力接近成人的水平认知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有助于护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方法进行护理,并根据儿童不同时期智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治疗性游戏、玩具、图书、画片或阅读材料,以向他们有效地解释治疗和护理过程,以及教授健康保健的方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Ø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期):2~9 岁,道德他律期Ø二级水平(习俗道德期):9~12岁,道德循规期Ø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期):12岁以上,道德自律期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护理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