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宜春市董家中学高二生物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20页江西省宜春市董家中学高二生物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A.肽键 B.氨基酸 C.羧基 D.氨基参考答案:A2. 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B.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效应T细胞都是由T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 D.人体获得某种免疫能力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参考答案:D3. 如图是人工种子的结构简图,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皮在功能上具备选择透过性B. 胚状体承担的功能是分裂、分化成根、茎、叶C. 胚状体是由末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组成D. 人工种子与自然种子相比,具有的特殊优点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参考答案:C【分析】人工种子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人工种子的组成:胚状体和人工种皮,其中人工种皮具有保护作用(可加入适量的养分、无机盐、有机碳源以及农药、抗生素、有益菌等,也可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详解】人工种皮具有保护作用,在功能上具备选择透过性,A正确;人工种子的胚状体能够分裂、分化成根、茎、叶,B正确;人工种子的胚状体已经分化出胚芽、胚轴和胚根等结构,C错误;人工种子具有很多优点,如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籽困难、发芽率低等问题,并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D正确4. 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染 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参考答案:A5. 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 )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引起的感染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香料等D.与胚胎移植技术相结合,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参考答案:C6. 根尖生长点细胞和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的主要不同发生在 ( )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中期和后期 D.前期和末期参考答案:D略7. 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胞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蛋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④⑤ B.只有①③⑤ C.只有②③④ D.只有①②③ 参考答案:A8.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病人群为调查对象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酵母菌的芽体都作为个体计数 D. 进行酵母菌数量统计取样时,从静置的试管中取培养液上层计数参考答案:D9.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A.性状的传递规律 B.蛋白质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 D.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参考答案:C10. 下图反映了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C.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D.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参考答案:D【考点】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关系,在稳定的环境中,因竞争失败而被淘汰.图2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频繁变化,不同生物没有出现竞争排除现象.【解答】解:A、根据图1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食物条件、生活空间发生变化,A正确;B、根据图2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B正确;C、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群落中,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C正确;D、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 普通小麦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 )A.1组 B.2组 C.3组 D.6组参考答案:C【考点】97: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分析】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解答】解: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所以六倍体普通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强调单倍体个体发育的起点是配子.12. 如图表示反射弧结构,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a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注:—<为神经纤维末梢,○为神经元细胞体(含短树突),—<○为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A.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递是单向的B.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C.刺激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递是单向的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使突触传递抑制参考答案:B13. 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 、 .(3)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是 .(5)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 .参考答案:(1)10﹣4 抑制(2)促进 抑制(3)即不促进也不抑制(没有影响)(4)茎,芽,根(5)两重性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分析曲线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解答】解:(1)由图可知,促进植物根、茎的最适宜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4mol/L.浓度为10﹣4mol/L抑制根的生长.(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理效应为也是促进生长,但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抑制生长.(3)B点位于X轴上,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抑制生长,但对茎的生长效应应为无影响即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4)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越小,说明其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越大,因此,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5)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14. 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参考答案:A15. 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的mRNA分子和用来转录mRNA的DNA分子中至少含有多少个碱基 A.1500个和1500个 B.500个和1000个C.10000个和2000个 D.1500个和3000个参考答案:D16. 下列有关细胞内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骨骼肌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 B.水参与许多生亿反应过程C.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都可以生成水D.癌细胞中自由水比值下降参考答案:D17. 人体细胞中由A、T、U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 A.8种 B.6种 C.5种 D.4种参考答案:D18. 对下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 在酶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酶促反应速率B. 丽藻细胞吸收K+时,横坐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纵坐标表示K+吸收速率C. 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横坐标表示光照强度,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速率D. 将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横坐标表示放入清水的时间,纵坐标表示红细胞的体积参考答案:D在酶的含量还充足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越快,但当酶的含量受到限制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不变,A正确。
丽藻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随着呼吸作用强度的增强,能量逐渐增多,K+吸收速率逐渐加快,但当达到一定速率时,主动运输受到载体蛋白的限制,因此其K+吸收速率不变,B正确光合作用受到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加快,当达到一定速率时,光合作用受到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光合作用速率不变,C正确将红细胞置于清水中,由于发生渗透作用,红细胞将吸水,随着放入清水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但随着红细胞吸水的增多,其会发生吸水胀破现象,D错误点睛】学生对于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理解不清解读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1)温度和pH: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或pH)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或最适pH),随着温度(或pH)升高,酶的活性降低低温和高温都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只起到抑制作用,高温能使酶(蛋白质类)变性而失去活性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失去活性2)底物浓度: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的催化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浓度后因为酶的数量有限(所有酶都参加了反应),反应速率变化不明显3)反应时间:酶有它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当酶发挥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钝化而使其活性降低,最终被分解。
4)酶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之后由于底物有限,反应速率不再增加19. 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