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一课一年级音乐精品讲义.pdf
21页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 乐) 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 ,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 ,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 乐) 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 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 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 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 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 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 2. 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 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 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 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 再听范唱 3. 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4. 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 《牧童》 ,唱《牧童》 、 《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 ,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 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
2. 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 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 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 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 羊) 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 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 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 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即: 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 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四、复习歌曲《牧童》 :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手拉手》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 、 《鸭子拌嘴》 ,唱《一对好朋友》 、 《数鸭子》 ,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 乐) 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一对好朋友》 2、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 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 复听歌曲,随着歌曲的自编动作表演 三、歌曲《一对好朋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7、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 教师适当小结,适时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数鸭子》 2、聆听《鸭子拌嘴》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鸭子拌嘴》 ,学唱歌曲《数鸭子》 ,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 乐) 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鸭子拌嘴》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鸭子拌嘴》 ,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教材分析中提供的小故事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出小鸭叫,哪里表现出老鸭叫 3、想像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A、这是结合本课安排的一个创造性练习 B、提示学生看图并自选打击乐器,模仿鸭子的走路或叫声,制造出小鸭的故事。
c、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加上人声 4、分小组编制、表演再一组组表演给大家看 四、表演《数鸭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4、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五、音乐活动: 六、课堂评价活动: 教师适当小结,适时下课 第四课:长鼻子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二、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观歌曲 三、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初听前,教师可提示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大象的事物,吃什么、住在哪?提示学生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2. 复听时, 随着乐曲表演、 模仿小象的叫声 注意要求学生合着音乐和节拍 三、表演《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演唱, 边听边用手指按课本上的图示划动, 体会旋律的起伏 2. 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歌词,可用其它小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看哪一组编唱得好 3. 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4. 请几名同学自愿用打击乐为同学的歌唱及表演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象》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二、聆听《大象》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初听前, 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 复听音乐做动作 三、表演《两只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聆听歌曲演唱 采用听唱法教学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歌曲的每小节第一拍要唱得强歌中的衬字“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要使演唱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受 2. 歌曲学会后,为小组创编动作,要让学生听着演唱录音编创动作,一方面通过听觉加深印象,一方面用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3. 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 请几位自愿敲击打击乐的同学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为大家演唱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五课:跳起舞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二、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三、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辩、感受。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基本要求 1. 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也可选择适当的幻灯片、录像片启发学生 2. 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 3. 复听时要求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做动作,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到小骑兵由远至近?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4. 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参与或伴奏 三、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基本要求 1. 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 轻声随着演唱录音哼唱旋律 3. 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 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 二、聆听《挤奶舞》教学基本要求 1. 可在组织学生聆听《挤奶舞》的同时选放有关《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 三、编创与活动 四、表演《小松树》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 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 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 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 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 教师可不要求动作统一,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六课:咯咯哒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三、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公鸡母鸡》 1. 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 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画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 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表演 三、铃鼓及演奏方法简介 四、编创与活动 五、表演《母鸡叫咯咯》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 2. 听音乐按节奏读词,并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边唱边用动作表现歌曲 六、响板及演奏方法简介 七、编创与活动 八、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的小鸡》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童声合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小鸡的可爱处有哪些?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 2. 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对小鸡的喜爱 3. 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三、表演《下蛋啰》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这首歌是谁在唱《下蛋啰》 ,随着歌声拍手感受节拍 2. 听歌曲读歌词,教师可用事先做好的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拍手 3. 用听唱法尽快学会歌曲注意:读衬词时要清晰、准确 4. 边唱歌边表演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 第七课:大海的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表演《海》 、 《云》 ,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二、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四、 能发挥想像力, 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大海摇篮》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的心情怎样? 2. 复听歌曲,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3. 将歌曲、乐曲相比较,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三、表演《海》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 提示: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 2. 听录音,用手拍节拍,心里默唱然后有感情地读词 3. 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进行跟唱,用手臂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 4.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 可借助手势调整歌词倒字带来的音准不正确 5. 随着教师像唱词一样唱歌谱,视学生的演唱能力,一句或一小节唱歌谱教师适时加入手势提示高低一二遍即可,不可久唱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海上风暴》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 2. 复听边听边用笔划线条表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三、编创与活动 三、表演《云》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 教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即教师拍三下( 拍手、点手心、点手心) ,学生便会跟上边听边感受节拍的强弱 2. 复听录音范唱 3. 听录音或教师范唱,轻轻地跟唱歌词,教师注意纠正字音,使学生正确地演唱歌曲。
4. 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编创动作 5. 随着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八课: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三、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快乐的啰嗦》教学基本要求 1. 聆听乐曲时, 教师可借助弹拨乐演奏的图片或电视录像,让学生感受弹拨乐合奏的这一形式提示:这首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回答 2. 复听乐曲时, 可让学生分小组按自己熟悉的弹拨乐音做模拟演奏动作,或听教师介绍彝族的简单舞蹈动作,学做彝族一二个舞蹈动作,随着音乐表演,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三、聆听《夏天的阳光》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这首歌曲 提示: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 复听歌曲 提示: 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 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 教师可选择一组学生, 用打击乐随着歌曲录音敲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阳光下的孩子》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初听歌曲 2. 复听歌曲边听边轻轻地合着节拍做拍手的动作 三、编创与活动 四、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五、表演《乃哟乃》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2. 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歌词 3. 边听音乐或教师弹琴,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速度可稍慢些 4. 可跟着教师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学生只是感受歌谱 5. 歌曲熟悉后,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以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6. 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7. 结合歌曲的音乐表现的需要,按小组编创伴奏,为歌曲伴奏 六、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九课:巧巧手 教学目标 一、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 、 《理发师》 二、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三、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总结、创造意识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 2. 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表演《粉刷匠》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尽量记住旋律的音调 2. 复听歌曲范唱,心里默唱,看谁记的旋律多,试着唱唱,可分小组唱 3. 随录音唱歌词 4. 边听录音边唱, 试着编创自己的动作,也可以试着用旧报纸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边唱边表演 5. 跟着教师完整地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 6. 提示学生重点唱好“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也可展开讨论: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 懂得劳动要不怕脏和累, 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铁匠波尔卡》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乐曲 2. 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复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边听音乐边指看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看记住这一句旋律 3. 按乐器的声音图谱, 选择打击乐器合着乐曲敲击。
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 三、编创与活动 四、表演《理发师》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 《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简单叙述歌曲内容 2. 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角色进行表演 3. 请一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沙球、边打边唱其他同学边唱边表演 五、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十课:汪汪与咪咪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二、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 三、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运用×和×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 2. 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 1. 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 2. 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 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5. 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 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 3. 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 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4. 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5. 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6. 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编创与活动 四、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 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2. 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4. 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 5. 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