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滕固博士论文的几份原始文献 (下).doc
13页有关滕固博士论文的几份原始文献 (下)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8、博士证书证书为拉丁文, 其中论文的题目是用德文的, 跟我 2004 年在波恩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证书基本一致证书没有编号, 也没有任何签字博士证书的主要内容翻译如下:但愿此事吉祥遂愿在柏林威廉·弗里德里希人文大学任教的兽医解剖学教授, 兽医学博士威廉·柯律格 (Wilhelm Krueger) 任校长期间根据最权威的哲学学院的决议被合法选出的代表, 哲学博士, 本校教授, 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路德维希·毕波巴赫 (Ludwig Bieberbach) 在无比优秀和博学的生于中国宝山县的滕固先生以及格 (Rite) 的成绩完成了考试, 并发表了经评审为良好 (Lavdabile) 的论文-论文题目为“唐宋时期的中国绘画理论”-之后特于 1935 年 10 月 16 日授予其哲学博士学位及文学硕士学位的头衔及荣誉并以盖有学术委员会章的此证书向公众证明LS (标识) 艾米留斯·艾博林印制滕固获得博士证书时的 1935 年 10 月, 正是纳粹执政之时校长柯律格 (Wilhelm Krüger, 1898-1977) 是著名的兽医学家。
1933 年 3 月加入纳粹党, 之后成为了柏林兽医高等学校纳粹教师协会的主席1934 年兽医高等学校并入柏林大学后, 柯律格在柏林大学建立了兽医解剖学专业作为极端的纳粹分子柯律格于 1935 年 4 月开始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 一直到 1937 年 3 月卸任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加入阿道夫·希特勒的政治士兵的行列的话, 那么他未来也不值得在柏林大学学习[23]不过, 柯律格的政治主张与滕固的博士学位证书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当时哲学学院的院长、著名数学家毕波巴赫 (Ludwig Bieberbach, 1886-1982) 同样是铁杆儿纳粹分子1924-1945 年间他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自 1924 年开始他也成为了德意志自然科学院 (列奥伯蒂纳 Leopoldina) 院士1933 年他成为纳粹冲锋队队员, 1937 年加入纳粹党他曾积极参与过迫害犹太裔科学家的活动, 因此柏林大学校史将他称作“大学的大审讯官”最滑稽的莫过于他试图创建“德意志数学”, 并且他也确实用这个名称创办了一份专业刊物滕固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 毕波巴赫事业正如日中天当时反犹已经开始, 但大部分的其他外国人并没有受太多的影响, 因此滕固也没有受到影响。
为什么滕固一直到 1935 年 10 月才正式拿到博士学位呢?在德国, 当博士生递交了博士论文 (Doktorarbeit, Dissertation) 之后, 整个的程序才开始:学院或院系的相关委员会接受了论文之后, 由指派的两名评阅人进行评阅成绩出来以后确定口试 (Rigorosum) 的题目和日期, 一般来讲口试的内容与博士论文并没有关系整个的成绩结束后, 博士的程序就结束了但是只有当博士论文已经出版或印刷若干本交给了考试委员会后, 博士生才获准使用博士头衔而在博士考试已经结束, 但博士论文尚未出版之前, 可以使用 Dr.des. (doctor designatus) 的头衔实际上, 在德国博士论文的发表或出版依然是整个博士学位程序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可以保证博士论文能长期为人所用, 也就是说论文中的知识能被广泛地接受滕固的论文正式出版, 考试委员会在收到了样书之后, 才颁发给了他这一博士学位的证书也就是准确地说, 直到 1935 年 10 月 16 日滕固才获得博士学位, 才可以公开使用他的博士头衔从滕固的成绩单、评语、博士证书来看, 他的成绩尽管不是很优秀, 但还是不错的。
由于在他之前中国学生还没有在德国大学中获得过艺术史专业的博士, 因此当时的相关报道的内容失之偏颇, 而相关的内容却被近来的一些有关滕固研究的文章反复转引1932 年 9 月的《艺术旬刊》上刊载了《滕固在普鲁士得美术史博士学位》的报道:前上海美专美术史教授滕固氏曾于 1929 年赴欧研究美术史学, 最近由普鲁士教育部核准授学位, 考试先由哲学、美术史、考古学、历史学著名主任教授之轮流面试, 皆一一通过而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其总评语为拉丁文“优越”柏林大学者美术史、考古学学位本甚谨严, 彼邦学者少则五六年, 多则十余年尚在候选, 而滕固博士竟以二三年之功力获得之, 且中国人得此学位者自滕博士始, 实为国际无上之荣誉闻滕博士定本月由德返回仍任美专教授云[24]此则消息刊载于滕固曾经工作过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艺术旬刊》上, 来源很有可能是滕固本人, 因为其他人不可能具体知道滕固的专业以及所获得的成绩根据我们对与滕固博士论文相关的几份档案文献的分析, 可以知道这篇报道至少三个说法是不确的:1、“皆一一通过而正式授予博士学位”的提法是有问题的1932 年 7 月 21 日滕固参加完所有的考试, 直到 1935 年 10 月 16 日他才正式获得博士学位。
这之间, 他至多可以使用 Dr.des.的头衔2、他的总成绩拉丁文是“laudabile” (良好) 是一个中等的成绩,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翻译成“优越”很容易让人误解3、“柏林大学者美术史、考古学学位本甚谨严, 彼邦学者少则五六年, 多则十余年尚在候选, 而滕固博士竟以二三年之功力获得之, 且中国人得此学位者自滕博士始, 实为国际无上之荣誉这一说法也是夸大之词, 因为从布林克曼教授对滕固口试纪录的情况来看, 很难说他在所有方面能超过“彼邦”的学生9、博士论文档案中的这部博士论文正文共 65 页, 系 1935 年柏林 Walter de Gruyter&Co.出版的正式版本, 临时编号 38实际上, 在正式出版之前, 滕固博士论文的部分已经在屈梅尔教授的《东亚杂志》 (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 上发表了: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 NF X (1934) , S.157-175, S.236-251;NF XI (1935) , S.28-57.滕固博士论文的扉页 下载原图由于《东亚杂志》也是由柏林的 Walter de Gruyter&Co.出版的, 所以整个的版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档案材料中, 有博士论文扉页和简历, 在正式出版的博士论文中, 仅有一部分送给大学的需要加上博士论文扉页在这一页表明他的口试日期为 1932 年 7 月 21 日, 获得博士学位的日期是 1935 年 10 月 16 日由于屈梅尔本人是东亚艺术史家, 对日本和中国艺术有着极深的造诣, 因此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专著和刊物的质量滕固的博士论文中的汉字都是汉字字模印出来的, 并不是手写的大部分的中文人名、书名和专用术语 (如第 25 页注11 中的“装背”) 都给出了汉字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部分只给出了“I.欧洲语言的文献” (第 64-65 页) , 中文和日文的文献可惜都没有给出目前滕固的这部博士论文已经被翻译成中文, 并得以出版[25]以某一个断代的艺术史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 在德国实际上并不多见平心而论, 滕固的论文更大的意义是为作为德国的东方艺术史家的屈梅尔教授提供了系统的翻译资料而已滕固在博士论文前言的一开始就指出:“对中国艺术理论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一方面相关的材料杂乱无章, 另一方面还需要很多补充性的研究[26]一般来说, 博士论文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来处理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当然, 滕固自 1927 年开始在金陵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史的课程, 因此对这一方面的内容非常熟悉但从整个论文来看, 依然是按照时代划分的中国美术发展史滕固希望用“Malkunsttheorie” (绘画艺术理论) 来统领六朝以来中国传统的“画论”, 因为他认为流传下来的先秦文献中是没有艺术理论的[27]换句话说, 秦汉特别是六朝之后, 中国是有艺术理论的而这一结论, 对于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布林克曼来讲, 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他根本不认为滕固所列举的唐宋时代的“画论”是真正的绘画艺术理论, 至多可以说是理论的萌芽 (Ansätze) 滕固自己对此也有些不太自信, 因此他在前言中写道:我们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作区分, 但类似的区分只有到艺术学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后才会出现, 但即便如此, 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也不应当严格分开来论述的在中国在各个领域之间更少做清晰的区分, 更何况跟我们讨论的内容相关的早期历史, 根本不作区分因此我再次将这些领域合在一起讨论, 以便能更多地展示唐宋时期中国艺术生活的重大脉络的发展[28]在滕固看来, 唐宋的绘画艺术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做区分的阶段。
从他论文的结构来看, 他依然是从历史发展阶段来论述不同时代的画论的发展滕固从晋代的画论开始论述:王廙 (276-322) 认为艺术是其自身和个性的体现 (Ausdruck s e i n e r s e l b s t, A u s d r u c k s e i n e r P e r sön l i c h k e i t) , [29]顾恺之 (348-409) 认为体会 (Einfühlung) 与感受 (Empfindung) 不仅是创作的基本要素, 同时也是批评和欣赏的基础, [30]宗炳 (375-443) “应目会心” (aufnehmen mit den Augen und mit dem Herzen empfinden) 的主张, [31]反对写实的王微 (415-443) 认为“本乎形者融, 灵而动者变心” (Man mußdes Wesen der Sache mit dem Geist aus den Formen h e r a u s s c h m e l z e n;d i e s e r Moment der Bewegung und Wandlung ist rein geistig) , [32]以及谢赫 (479-502) 的“六法” (Die6 Kanons) ;[33]唐宋的艺术家有关画论的主张, 滕固则从朱景玄 (元和初[806]应进士举) “神、妙、能、逸” (Erhabenheit, Schönheit, Geschickt und Freiheit) 的“四品”, [34]张彦远 (815-907) “自然、神、妙、精、谨细” (Natürlichkeit, Göttlichkeit, Fertigkeit, Talent und Feinheit) 的“五等”, [35]到以苏轼 (1037-1101) 为代表的士大夫绘画理论 (GentlemanMalerei) , [36]最终以韩拙 (圣绍[1094-1098]到汴梁) 为代表的院体画家 (akademische Manieristen) 和以邓椿 (12 世纪) 为代表的士大夫理论之间的争论戛然而止。
[37]尽管滕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现代艺术理论运用到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去, 并试图对唐宋时代的画论来进行处理[38]但滕固一共在柏林大学学习过三个学期, 他的博士论文明显非常仓促, 再加上他的德语也不完全可以运用自如, 因此尽管他努力将唐宋画论放在时代背景或思想史中予以理解, 但真正从现代艺术史的理论来对这些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依然很不够[39]滕固认为, “中国艺术史的全潮流, 自然是整体而有系统的……”[40]即便是一部史论性的博士论文, 也需要从理论发展的关联性, 去寻找其中的内在脉络在这一方面, 滕固显然还没有做到无论如何, 如果滕固的博士论文放在中国美术史的语境下来看待的话, 很多地方依然是开风气之先的:滕固明确地意识到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方法, 也开始强调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