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华文化概论曹顺庆第十三章养生文化.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1910305
  • 上传时间:2019-07-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52M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三章 养生文化 第一节 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养生文化的理论要点 第三节养生文化的运用,第一节 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系统的养生理论的形成秦汉至隋唐,是佛家、道家养生文化的兴盛时期,出现了炼丹术、神仙术、服石法、房中术之类的养生法唐代的皇帝们也多信道教,在他们影响下,道教有了很大发展,道教的养生术也有很大进展唐代炼丹家众多,尤为著名的是“药王”孙思邈,他在炼丹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太清丹经要决》《存神炼气铭》等 孙思邈倡导修身养性,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养生方剂及养生运动,他的《千金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唐时期,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以自身的精气为药物,而在体内烧炼结丹的内丹术逐渐兴起,外丹术便于元代渐渐衰落了宋代,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了新发展道家养生不再注重炼制丹药服用,而转向炼制黄白,即药金药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合金而修炼内丹也成为道家养生的主要追求元代道教龙门派长春真人丘处机被成吉思汉赐号“神仙”,掌管天下道教明代皇帝也多信道教,明成祖下旨编修《道藏》。

      明清时期是养生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养生著作的编纂和出版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明清养生文化在吸收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主要强调综合调理,简要易行的养生方法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中梓的《寿世青编》,汪绮石的《理虚元鉴》,张景岳的《类经》,冷谦的《修龄要旨》,李梃的《医学入门》等 明清时期还创编了太极拳、易筋经十二势、十二段锦等传统养生术尤其是《遵生八笺》中记载的八种导引术近代,战争频仍,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几乎被全盘否定,受到了很大损失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华养生学开始继承传统,与西方营养学等养生学科结合,开拓了养生文化的新局面第二节 养生文化的理论要点 “天人感应”是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天人感应”是《周易》的思想精髓,《周易》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人应该效法天地 动静互涵,也是养生文化从《周易》发展而来的重要范畴之一《思问录》曰:“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第三节养生文化的运用,一 饮食养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一向注重饮食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一向注重饮食,最早的有关食疗著作是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唐代也有孙思邈的《千金·食治》、孟诜的《食疗本草》、咎殷的《食医心鉴》等食疗专著。

      后世医者和养生者更是在长期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饮食养生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学会辨识食物的性质,才能知道我们该吃些什么来养生,并探讨其搭配功效 其次,饮食养生要注意定时定量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二 起居养生,1.居住环境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陈继儒《养生肤语》 “人之起居,室之栖止,须秘密坚固,高朗干燥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2.如何穿衣,古人也有精辟之论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 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3.关于洗漱 曹廷栋《老老恒言》写道:“晨起漱口,其常也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4.从“天人感应”的思想出发,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也非常注重四时养生 《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5.房事养生也是起居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三 运动养生,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认为,人之所以能健康存活,只因为体内的“气”周流畅通。

      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主要包括意守、调息、动形三个方面精神专注,才能凝神静息,导气血运行,以意领气,以气动形,实际是一种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认为,人之所以能健康存活,只因为体内的“气”周流畅通如果真气壅塞,人就会生病按摩主要用手或辅助器械来按摩穴位经络,分为按、摩、推、掐、揉等法,从而疏通经络,畅达气血针灸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一种强身致病疗法 针法通过提、插、捻、转、迎、随、补、泻等不同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人体机能的目的; 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借助于药物烧灼,熏熨等温热刺激,以达到调整经络,温通气血的作用四 精神养生,精神养生也是养神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也非常注重人的精神方面的表现 如《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养生学者往往也把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养生相联系,认为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可以让人的精神得到安宁和喜悦,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培养兴趣爱好,在工作和学习之余,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对颐神养性、防病健身也有很大作用《礼记·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神,积中而英华发外”。

      经典选读,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 周易参同契(节选) 抱朴子·论仙(节选) 《养性延命录·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节选 老老恒言·防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