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58331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6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天津-付煜《追风筝的人》(以下简称《追》)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成名之作该作上市之后霸占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八十余周,举世皆惊小说描写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两人本情同手足,但年少时的一场风筝比赛中,哈桑为柔弱的阿米尔少爷追到象征胜利的风筝,却在归途中,被曾与两人结怨的男孩阿塞夫强暴阿米尔躲在旁边亲眼目睹,但因害怕没有挺身而出事后阿米尔自责而痛苦,设计逼走哈桑不久,阿米尔因战争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力,却发现哈桑实际上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已经死去,他的儿子索拉博被卖作玩物为了实现自我救赎,阿米尔不顾生命危险,开始寻找索拉博20世纪以来,全球性流散现象产生重大文化影响,反映流散现象的作品相继出现小说《追》涉及战争与逃亡,在这被迫的跨国界、跨民族的流动之中,“我是谁”的疑问以一种尖锐刺痛的方式呈现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作品中身份认同与文化的断裂、融合的问题,并尝试解读流散人群的价值重建状况。

      文化与信仰的断裂《追》中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这一形象至关重要父亲不仅仅是阿米尔的至亲,更是阿富汗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对阿米尔人生价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于阿米尔而言,父亲的死亡代表了他与阿富汗文化的断裂和个人价值的崩塌阿米尔崇拜他的父亲,不仅因为父亲是阿富汗“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并且“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似乎能将柳树连根拔起……黑色的眼珠一瞪,会‘让魔鬼跪地求饶’”在讲述父亲与熊搏斗的故事时,阿米尔的看法是:“如果这是个关于别人的故事,肯定有人会斥之为笑话奇谈阿富汗人总喜欢将事物夸大,很不幸,这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特性……但凡涉及爸爸的故事,从来没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对于母亲早逝,性格柔弱文静的阿米尔来说,孔武有力而又地位尊崇的父亲是高贵神圣的父亲是阿米尔内心男性力量的来源,是强大的阿富汗父权社会的象征,是他一直追逐的偶像父亲展示给他纯正的阿富汗文化,让他了解真正的男人精神父亲教育他世上只有盗窃这一种罪行:“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他的生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这成为阿米尔一生的信仰战乱时父子出逃途中遭遇俄国兵,父亲面对真枪实弹仍然毫不畏惧,救下陌生的女子使她免受侮辱;当父子躲在油罐车里,阿米尔因为油气差点死掉时,黑暗中是父亲的荧光手表让他看到了希望,坚持了下来;在美国时父亲拒绝靠领救济金生活,坚持自己工作赚钱……可以说,父亲就是阿米尔心中阿富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当父亲在美国离世时,阿米尔内心的痛苦远非仅仅失去至亲他失去了与民族文化相连的纽带在没有父亲的美国,阿米尔不会在每日早上煮阿富汗红茶,看着父亲吃豆蔻子(一种阿富汗传统食物),甚至不能在订婚时遵从所有的传统礼节……阿米尔与阿富汗文化的血脉相连骤然断裂突然之间,他失去了强大的父亲的庇护,失去了熟悉的阿富汗文化,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独自为生活而奋斗对于流亡者而言,本土文化是他们精神上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撑,也是他们寻找身份的重要依托父亲的去世,将阿米尔与故土文化生生打断,他别无选择,只能不断去适应在这过程中,阿米尔的境况凸显出流亡诗学的“移位”主题他失去自己本体的文化之根,进入一个陌生的异己世界,不得不经历一个复杂而痛苦的“文化移入”过程,这就使得他既与原生地的同胞有别,又与移人地的原住民相异,成为一个异类,成为了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赛义德说:“流亡就是无休止,东奔西走,一直未能安定下来……而且更可悲的是,无法与新家或新情境合二为一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背后隐藏的是阿富汗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碰撞,隐藏的是阿米尔无法解决的身份认同问题我是谁”的疑问萦绕在阿米尔的心底是阿富汗人但又无法按照阿富汗人的方式生活,身在美国却又不能完全融人,两种文化的过渡地带充满灰色,阿米尔艰难地适应着。

      这期间,父亲的精神成为了支撑他的信仰和价值,始终在他的内心扮演着保护伞的角色,强大,正面,充满力量也正是如此,当精神的父亲死亡时,阿米尔的价值体系才会崩塌得如此彻底二十多年过去,阿米尔偶然得知,年少时背叛的朋友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父亲以阿富汗男人最不齿的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仆人亦是最好朋友的妻子这一秘密的揭开,阿米尔无力承受我好像睡在自己的家中,一觉醒来,发现所有的家具部被重新摆过,原先习以为常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缝隙,现在全然陌生了我茫然失措,只好重新审时度势,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父亲的生理死亡带给他文化层面的断裂,价值层面上父亲形象的崩塌则是对阿米尔的致命一击他无法面对原本正直的父亲变得如此污秽不堪,他无法面对自己的生活一直被一个滔天谎言所遮蔽,他无法面对自己一直坚信的精神偶像轰然倒下……“我是谁”从价值体系的角度向他发问,但他却无法回答父亲的双重死亡,迫使阿米尔失去了世俗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迫使阿米尔失去了精神家园的原始归宿,使得他成为了精神的流浪汉,迷惘徘徊,无所适从人性的黑暗与救赎父亲的双重死亡将阿米尔带回二十多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中,那个对他忠心耿耿却被他背叛的哈桑,那个胆小懦弱的自己。

      当年他将哈桑逼走,以及日后得知哈桑的死讯,兄弟哈桑的两次离开,让阿米尔正视自己内心的黑暗,从而踏上寻找救赎之路阿米尔与哈桑有着奇怪的友谊幼时哈桑是他的仆人,更是他的玩伴,还是对他忠心耿耿的保护者当邻居家的孩子们欺负瘦弱的阿米尔时,哈桑为他挺身而出,举起他的拳头,只留下满身的伤痕在身份等级严格的阿富汗,作为仆人的哈桑在阿米尔受到远近闻名的坏孩子阿塞夫的欺负时,尽管害怕得双腿打颤,但仍然举起弹弓,保护他的朋友,保护他的主人,保护他的兄弟阿米尔然而阿米尔并非如父亲般勇敢,也没有父亲的担当当风筝大赛中哈桑为了保卫阿米尔象征荣誉的蓝色风筝,被阿塞夫堵在小巷强暴时,懦弱的阿米尔并没有像哈桑一样挺身而出,只是攥紧拳头满脸泪水地躲在一旁目睹惨剧的发生事后愧疚自责的阿米尔只好陷害哈桑,逼走了他哈桑的第一次离开不仅仅是阿米尔内心恶的爆发,更多的是他内心中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身为富贵之家的独子,阿米尔早就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生活,最初哈桑于他,不过是个仆人但这个仆人,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并非表面上的其乐融融父子之间,始终存在一个哈桑父亲做事总是忘不了哈桑,他请大夫为哈桑修补天生的兔唇,永远记得哈桑的生日,毫不吝啬对哈桑弹弓技术和勇气的赞扬……然而阿米尔却始终处在追逐父爱的过程中。

      为使父亲开心,阿米尔放下喜爱的书本,报名参加足球队,拼命奔跑却得不到队友的传球,只能气喘吁吁地站在场边;父亲转而培养他成为一个充满激情的球迷,也以失败告终在他一次又一次争取父爱却以失败收场时,他开始质疑,哈桑和自己,到底谁是父亲的儿子?到底谁才是这个家的少爷?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身份认同的焦虑伴随了阿米尔的整个童年,直至他将哈桑逼走哈桑的第一次离开,是阿米尔对自我身份的逃避他拒绝承认哈桑对他的保护,拒绝承认父亲对哈桑的爱,拒绝承认背叛哈桑的肮脏的自己二十几年过去,当他终于得知父亲的秘密时,当他终于知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时,他却得知哈桑为了保卫旧时的宅院被杀的消息兄弟的再次离开,终于使得阿米尔正视他曾逃避的身份问题——他并非厌恶哈桑,只是他无法在这一段关系中定位自己:在主仆之间,他与哈桑亦仆亦友但也非仆非友,两人的友谊难以在阿富汗等级制度中存活;在亲情之间,他无法认定手足之情的存在,父亲的谎言将此牢牢遮蔽;在人性上,他无法正视背叛哈桑的自己,无法定义自己善或恶的本质身份认同的缺失,正是阿米尔对归属感和文化体系认同缺失的一种表现身份认同感可以表征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

      它是一种归属感,是个体对整个文化和社会体系的认同阿米尔喜欢读书创作,而非打猎踢球,这在象征着民族文化的父亲心中,是懦弱的表现:“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与阿富汗传统的勇士文化相疏离的阿米尔,在战乱中逃难至美国后进一步丧失文化归属感在异质文化的包围中,他游走于主流文化的边缘这种长期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处境,使阿米尔具有一种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时,民族身份在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外部环境对他的他者化,阿米尔本身也存在自身他者化他对过去的逃避,正是自我他者化的证明兄弟哈桑的第二次突然离去,促使阿米尔重新踏上久违的故土,寻找命运多舛的侄儿索拉博他重新面对自己的身份困惑,寻找救赎之路正如作品中所言:“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价值的毁灭与重建在实现自我救赎的道路上,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阿富汗,阿米尔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极权主义的威胁,旧日的敌人阿塞夫是它的典型代表当年的逃离使阿米尔愧疚了二十几年,现在他必须战胜阿塞夫,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救赎阿塞夫从小就是一个让人害怕的孩子他的不锈钢手套远近闻名,“一个孩子和阿塞夫争夺一只风筝,结果之后他在路边的臭水沟打捞自己的右耳”。

      他的父母极力支持当时的(他小时候)当权者(亦是暴君),甚至鼓动他支持阿道夫·希特勒;战乱中俄国的入侵者将阿塞夫一家投入监狱,并对其进行身心的虐待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他成为典型的战乱阿富汗政权下的牺牲品,成长为一名极权主义分子,人格亦发生分裂正如阿塞夫所言,当那个每天来监狱里玩踢人游戏的人将他的肾结石意外踢出之后,他突然像是“得到了真主的指示:他就在我身上他要我为了某个目标活下去”从此他以暴虐残忍为人生目标,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全面杀戮他加入塔利班组织,挨家挨户拿枪扫射他找到当初在监狱里踢他的军官,开枪射他的睾丸;强奸儿童、鞭打穿高跟鞋的妇女、屠杀哈扎拉人……他以此为乐,并以此为正义成年后的阿塞夫,恐怖的程度早已超过当年强暴哈桑的坏孩子,但他手里拥有哈桑的儿子、阿米尔的侄儿索拉博他是阿米尔必须战胜的敌人当年的逃离,是阿米尔人生的转折点,他的善由于逃离而顷刻摧毁,此刻,为了哈桑,为了索拉博,他必须战胜阿塞夫,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救赎为救索拉博,阿米尔同阿[来自www.lw5U.com]塞夫决斗,两人只有一个能活着走出房间尽管阿米尔处于劣势,被打断了肋骨、牙齿,遍体鳞伤,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

      他的笑象征着他找到了自己的身份:阿塞夫的不锈钢手套落下来,阿米尔却越来越高兴我从不曾觉得高兴,从不曾觉得好受一些,根本就没有过但我现在感觉到了我体无完肤——我当时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来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阿米尔想到了少年时哈桑每次为自己挺身而出,想到了哈桑为保全自己的荣誉而受到的侮辱……最终阿米尔赢得了这一场重生之战,带着索拉博逃离是非之地这一次逃离显示阿米尔已经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个身份和哈桑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过去紧密联系在一起,和阿富汗的勇士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阿米尔来说,他需要的不是强健的肌肉,而是勇气和决心;对于阿富汗民族而言,阿塞夫般的暴徒并不能解决问题,并终将被打败;阿米尔醒悟到,哈桑虽看似卑微却内心强大,这才是真正的阿富汗精神之所在至此,阿米尔不再扰豫自己的身份,他是父亲勇敢的儿子,他是哈桑的手足兄弟,他在这次的生死之战中,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最终与自己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正如哈桑常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回顾阿米尔的救赎之路,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并非个别现象如果说他童年的遭遇是个人悲剧,那他因战争背土离乡逃难异国,国破家亡并因此经历身份缺失的焦虑及不断地找寻,则反映出更加普遍的现象。

      阿富汗几十年来势力错杂,宗教文化碰撞猛烈,各个派系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