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doc
10页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一都江堰模式4A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 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 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 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 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 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一一“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 堰受灾市民的安置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 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 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 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 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 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 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 为例: (一)建筑特色一一“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 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 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 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 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 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 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 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 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 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 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 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一一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 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 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 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 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 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
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 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一一“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 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 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 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 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 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 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 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置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 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 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 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 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 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 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 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 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 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 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 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 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 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 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 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 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 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置换新居住房、基础 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 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 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 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 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 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 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 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 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 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 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 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 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 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 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 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 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 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 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 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 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 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 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 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则通过置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 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 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一一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 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并且, 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 光相结合,实现一三产业联动,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 供了又一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 “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总 体要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 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集中修建住房安置灾 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 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 标,为灾后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 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实施规模化 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二) 社区管理特色一一“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不花一分 钱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安置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 管” 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 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 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 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 人翁意识,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
三) 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产业单一 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 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 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 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0弥猴桃、 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 至200 9年已发展0弥猴桃基地17683亩、茶叶基地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15974亩、笋用竹基地867 9亩,直接带 动产业农户1500余户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 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 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 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 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 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一一“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 模式,利用市场化,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 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获 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 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 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在向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 地建设其中,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其余部分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投入茶叶投产 后,公司将在前4年分别按照4%、2 %、2%、4%的比例将所 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田间股份制”不仅 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 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公司而言,也获得了稳定 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实行集约化发展;在农业上从传统走向现代, 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 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 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一一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 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 层主要是安置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置轻工业企 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
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 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 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 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为了保证人员的顺利就业,都 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 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 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灾后,上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 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 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 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 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 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 未来6个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 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 台 (三)旅游业一一“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 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 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
震后, 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 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五、对口援建——“援建+合作”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