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课文分析及研究报告.doc
15页.?草原?课文分析与研究?草原?课文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一、动静结合绘美景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二、马跃人欢显真情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奔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迫,欢送之热烈、真挚啊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三、矛盾手法见奇妙老舍先生在文中成心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那么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
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冲动,用上“并不茫茫〞那么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严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那么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风光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四、诗句作结意无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然欲醉,于是“得意〞“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照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那么与上文所写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
其次,结句揭旨传情作者一行刚刚踏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提醒,明白畅达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关键在于“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然后,结句启迪想象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终究在“话〞什么呢?或者感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立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提醒题旨、传达深情,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草原?资料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毕业后,曾任十七小学校长、XX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场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学院中文讲师,并进展文学创作。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以及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耀称号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蒙风光?大草原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正确的天然牧场之一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开展我国的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拟出色,且接近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锡林郭勒大草原──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风光特别迷人乌兰察布大草原──乌兰察布大草原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许多大型度假村和旅游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我区规模最大的草原旅游点鄂尔多斯大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属半荒漠草原,响沙湾是游人滑沙、乘骆驼游沙漠的好地方这里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而著名鄂尔多斯歌舞者衣着装饰华美,这里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阿拉善大草原──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中国最著名的“骆驼之乡〞。
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稀土等,适合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工业开展巴尔虎旗巴尔虎旗位于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人民热情、好客旗土地总面积21192平方公里,行政区辖8个木2个镇,其中一个民族木由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十多个民族组成巴尔虎旗地跨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两个地带,属中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旗现有耕地125.3万亩,主要作物品种为小麦、玉米、马铃薯全旗有牧草地2339.5万亩,草原面积辽阔,地势平坦,草场主要以高平原干草为主体,大总值发草场、河流、湖泊分布合理,适合开展草原畜牧业全旗林地总面积1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1%此外还有大面积的野生芦苇等草本植物巴尔虎旗草原辽阔,水资源丰富,是三河马、三河牛的故土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伦贝尔盟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开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四大构造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120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0毫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吼叫,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