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以西安苏州为例.doc
16页西安、苏州为例分析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第二次作业组员: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进入了比较活跃的时期,城市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业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多,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不当的土地利用和管理等,使城市及周边环境遭受了强烈的影响,并发生许多不良变化,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本文以西安、苏州为例,从土地、能源、粮食、城市温度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参考1.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本文中西安城镇化率68.8%,在全国286个城市中位列第33 ,苏州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2.3% 。
2.城镇化对土地的影响2.1 西安根据西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点, 在地域上将其划分为市中心区 City-core) 、内圈( Inner-city) 、中圈( Sub-urban) 和外圈( Ex-urban) 4 个圈层市中心区即西安明城墙以内, 面积13 km2; 内圈即城墙与内环线之间的区域, 面积约90 km2; 中圈即西安内外环线之间的区域, 面积约360 km2; 外圈即外环线以外的区域, 面积约9 500 km2 (04年数据)表 1 1982 年, 1990 年和 2000 年西安市不同地域圈层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表 2 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1988 和 2003 年)表2 是1988和2003年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可以看出,15年来,六大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城镇用地的变化率最大,1988年其面积为59711.31hm2,而到了2003 年为75043.53 ,增幅达25.68% 可见,在这15年间,西安地区的城镇扩展是较快的同时从图2中可以发现,西安市区的扩展为整个地区城镇扩展的主体,其它县城及乡镇扩展的面积并不显著同期面积增加较多的还有果园,由1988年的25329.69hm2 增加到2003年的28612.26hm2,变化率为12.96%;林地有少量的增加,增幅为 1.11%。
这主要是受到退耕还林政策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使得果园和林地面积都有所增加在6类土地利用中,面积减幅最大的为耕地,1988—2003 年,其面积共减少19951.65hm2,减幅达11.48%,另外,水体面积在 15年间减少了2.37%,使西安地区的水资源形势更加紧张,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只减少了0.32%,但它所占的面积比依然很高,达23.08%从上图可以看出,1988—2003年间,城镇的新增面积主要是由耕地、未利用地、果园和水体转化而来其中耕地有23718.60hm2 转化为城镇,转移概率达13.65,是转化为城镇用地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这与城镇周边地区分布大量耕地有关,在城镇扩展过程中,自然首当其冲其次是未利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附近原先没有被利用的土地逐渐被城镇占用,在这15年中,有12617.01hm2的未利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转移概率为 9.51%果园和水体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不大,分别为2343.06hm2和990.27hm2,但是由于它们基数较小,其转移概率依然较高,分别达到9.25%和13.30%可见,城镇的扩展不仅是一个人口增加的过程,而且对耕地、果园等其他土地利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耕地的占用,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耕地资源更为紧缺。
2.2 苏州全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总面积10177.9km2 , 平原占59.48%,, 低山丘陵占3.51%,水面占37.01%, 人口密度石644人/km2.三十年来, 全区土地减少了83万亩, 人口增长了226万,, 人均土地从1949年的2.11亩/人下降到1979年的1.22亩/人,下降了41.2%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从1949 年的4.77 亩下降到1979 年的2.99亩图2 1984~ 2003 年苏州地区土壤动态度空间分布图3 1984~ 2003 年城市化指数空间分布 图 苏州历年来人口密度变化趋势 图 苏州市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变化2.2.1 总量高速增长进入90 年代后, 城镇土地利用总量呈高速增长, 4 年的增长量几乎超过历史的累积, 但同时, 各年增长速度波动加强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总量1991年为220.68 km2, 1994年增加到419km2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1982年为30.0 km2, 1994年达66.0 km2其中, 1982-1990 年8年间增加7.1km2, 年增不足0.9 km2,年均增长率2.69%;而1990-1994 年,平均每年增长即超过 7 km2,年均增长率15.50% 。
但整个80 年代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起伏均不大, 进入90年代,增长最快的1991年,年增幅达32.61%, 而增长最慢的1993年年增幅仅5.01%六市( 县) 建制镇、集镇用地的变动情况相似小城镇、中小城市城镇土地扩张明显快于大城市, 尤以小城镇突出, 但90年代中小城市城镇土地扩张加速, 小城镇发展势头有所下降且小城镇之间城镇土地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分化1986-1990年, 苏州市建成区面积共增长6.61% ,同期苏州地区建制镇、集镇用地共增长11.65%,后者是前者的1.76 倍; 至1994年,苏州市建成区面积比1990年增长77.90%, 而同期建制镇、集镇用地增长高达145.57% ,两者之比达到1.87在1991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中, 苏州市、六市( 县) 城区、建制镇和集镇建设用地分别占22. 35% ,26. 11%, 51. 77%, 而1994 年为15. 75%, 26. 49% ,57. 76%, 可见小城镇、中小城市( 区域次级中心城市) 城镇土地的扩张速度要快于大城市, 而小城镇则是增长最快的但与中小城市相比 , 从80 年代到90 年代的较长时段考察分析, 其发展势头已不如80年代。
2.2.2 讨论粘壤质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和粉砂粘壤质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是苏州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 20年来面积比重分别减少了11% 和14%,是苏州地区城市扩张用地的主要土壤类型; 壤质石灰淡色水耕人为土和粘壤质饱和粘盘湿润淋溶土属于地方特有土壤类型, 它们仅在太仓市西部地区有小面积分布,20年来面积比重没有变化.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是苏州地区城市扩张的中心城市, 3 个时期中土壤多样性动态变化都很激烈部分城市的一些土壤类型已濒临消失, 如平江区的粘壤质普通简育滞水潜育土、太仓市的砂质石灰性斑纹湿润正常新成土90% 以上的土壤表面已经变为城镇用地. 统计分析表明, 城市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极显著, 城市化是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首要驱动因子1984-2003年是整个苏州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快速扩张的时期, 未受或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的土壤微乎其微目前, 虽然一些地方独有稀有土壤类型 ( 如壤质石灰淡色水耕人为土和粘壤质饱和粘盘湿润淋溶土) 还未受到城市化干扰, 但苏州地区城镇建设仍处于继续加速发展阶段, 土壤多样性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土壤多样性变化受多种因素或条件的影响和控制本研究由于数据库正在建立中, 尚未建成完善的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景观、土地利用及分类等子库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壤数据库, 因而文中只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3.城镇化建设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我国目前每年粮食消费量大致是9600亿斤,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要引起粮食需求的增长,但我国已度过粮食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目前的需求增长每年大约只有1%左右,今后也不大可能加快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3亿人,并且每年以近千万人的速度增长,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成为回避不了的问题是从供应总量看,陕西省虽为农业省,但粮食产区仅限于八百里秦川,产需是紧平衡西安市粮食生产远不足需,缺口较大从产粮的根子耕地来讲,虽然目前西安市有耕地413.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30万亩,单产、总产均居全省地市之首可西安市是一个拥有830多万人口的特大外向型城市,是西部地区的粮食主销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不断增加的户籍人口、常驻人口、流动人口近1000万人,口粮消费刚性增长,同时,工业、饲料和转化等行业也人口夺食,粮食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据统计,仅2007年,全市粮食缺口20多亿斤,食用油缺口3亿斤左右,可以讲,居民口粮中,小麦的50% 以上,大米、食用油、大豆等品种全部需要从外地调入要弥补缺口,单纯的依靠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单产,潜力很有限,所以西安市对外依赖程度非常大。
据统计,2008年西安完成收购粮食12.5亿公斤,销售粮食12.5亿公斤,完成市级储备小麦轮换1亿公斤西安着力建设在8个区县、950个农户的试点工作,力争用3-5 年时间,在全市500个行政村、80000家农户中普及应用新型粮仓;抓好粮食收购,合理确定收购价格,适时入市收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方便农民售粮同时继续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解决粮食缺口,保证总量平衡;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建设西安泾阳粮食储备加工物流基地和西安徐家湾粮油物流基地,全面建成后,将保证西安市居民大米和食用油消费100%、面粉消费65%的供应,成为西安市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加强粮油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未来5年内,苏州市水稻面积不少于110万亩,小麦面积不少于9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90万吨以上;本地粮食收购量达到50万吨,市外采购粮食不少于300万吨;全市粮食批发市场成交量年均递增5%以上;全市有效仓容达到100万吨,其中应用低温保粮技术的仓容达到25万吨;成品粮油应急日生产能力达7900吨;全市放心粮油店(专柜)达到400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规模达到30亿元,购销总量达到100万吨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苏州市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基地不少于80万亩;将全面建成粮食仓储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3个粮食物流园、8个中心库、18个骨干库、58个收纳库点;还将推动粮油加工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拟在5年内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3个,市级名牌4个,覆盖大米、小麦粉、食用油脂等6个行业4.城镇化建设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 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4.1 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环境是区域气候背景条件下,受城市化影响而形成的局地气候环境; 城市下垫面性质、空气组成的变化和人为热的影响,使得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周围乡村形成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热岛现象已经愈演愈烈,并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1.1 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定量反演分析城市景观格局与热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其演变必然会导致城市热环境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