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演讲中河流文化意象的修辞功能与翻译策略.docx
7页外交演讲中河流文化意象的修辞功能与翻译策略 康富华 黄璐彤 周星英 赵文Summary: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愈发重要在外交演讲中,河流文化意象常用以表达我国对外友好、乐于合作的态度由于国内外文化差异显著,外国听众对于此类意象较为陌生因此,如何翻译好河流文化意象也是广大译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诉诸,尤其是情感诉诸出发,分析主席外交演讲中的河流文化意象的修辞功能,总结该类意象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对于文化意象的修辞功能与翻译,以及加强对外宣传具有一定的意义Key: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情感诉诸前言外交演讲是国家领导人或政府机关人员在公共场所就某一具体问题议题发表见解主张、阐明事理、抒发情感、进行宣传的对外语言交际活动[1]外交演讲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运用大众传媒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消除国际社会的偏见,加强国际关系,对于提升国家形象与威望具有积极作用[2]在外交演讲中,演讲者通过使用修辞话语,帮助受众理解并接受提出的观点与倡议,达到认同与合作的目的研究外交演讲中如何运用修辞方法引起听众共鸣、产生共识,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良好的国际形象,构建国家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
鉴于我国外交演讲材料中常出现文化意象以倡导共建友谊,呼吁合作,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诉诸视角出发,分析文化意象的翻译与实现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建立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一、文化意象及其翻译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即基于某种物象与主观情感和寓意结合的产物,是内在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具有哲学和美学含义[3]文化意象是指具有特定的、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意象,与特定民族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相关因此,各民族的文化意象不尽相同,部分意象甚至在异语文化中存在空白,产生文化空缺在演讲中,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可以立刻领悟文化意象的含义,而其他文化语境的听众可能面临理解方面的困难,甚至误解因此,文化意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在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译者可采取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选择归化策略,译文趋向迎合目的语读者,可能失去源语言的部分文化特色和内涵相比归化策略,异化有助于保留源语言文本和魅力,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中国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忠实,而只有围绕源语言真正的忠实,才能实现对目的语读者忠实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需要在译文中保留中国特色,赋予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异化翻译主张忠实原文的叙事风格,保留文化特色,有助于在目的语中保留意象通过异化翻译,不论是中国文学中含蓄的表达,还是各种文化意象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都可以逐渐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激起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及文化浓厚的兴趣二、河流文化意象的修辞功能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修辞劝说有人工手段(artificial proofs)和非人工手段(inartificial proof)其中,人工手段有三种基本说服方式,即人格诉诸(ethos)、理性诉诸(logos)和情感诉诸(pathos)[4]人格诉诸,即以演讲者的人格和可信度使听众接受其观点,以信服人听众往往会依赖于演讲者的威信、个人品质进行内容的价值判断理性诉诸,即以推理逻辑证明说服听众,以理服人情感诉诸,即激起情感进行劝说,唤起听众的共鸣,以情动人人们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必不可少地会受到情感上的影响借此,演讲者通过对听众的心理及情感引导,烘托情感氛围,唤起听众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支持在外交演讲材料中,不仅采用举例子、摆数据、看事实的方法进行劝说,也会采用文化意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发国内听众共鸣这些文化意象的表达既具有中国特色,也是受众可理解的內容,形象的描述具有吸引力,能达到有效的劝说目的。
作为众多文化意象之一,河流意象更具有重要性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河流众多其中,黄河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重要的文化意象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周易》以“水”作为象者;五行之一为“水”;老子借“水”喻“道”;儒家以“水”比“德”、“智”[5]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水”的认识早已从哲学上升到政治理念的高度,为后世提供借鉴如今,河流文化意象通常运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有助于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中国欲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合作的美好愿景使用河流文化意象在丰富词藻、升华文章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说服听众,以共情促进认同[6]三、河流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外交演讲材料中的河流文化意象进行分析,详细阐述演讲中如何达到情感诉诸以实现劝说例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8)译文: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rejects no rivers.此典故来源于《管子·形势解》,意为大海融汇各种各样的水,才能成就其博大在该峰会中,此句表达出美好的愿景需要各国的合作互助。
每个国家都是全球发展的组成部分,唯有万众一心,向着和谐发展,才能共筑世界美好未来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重视友谊,提倡合作互助中国愿意加强与非洲的全方位合作,共筑紧密的中非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体现出中国在与非洲合作中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彰显了对外交往中合作共赢的理念译者保留了文化意象,用“ocean”和“river”两个单词使典故的含义简单明了,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也使听众即刻领会背后的寓意,拉近了国外听众与中国的联系,加强了听众作为中非共同体的身份归属感,达到了情感诉诸的目的例2:各国应同舟共济、各尽其责……(上海进博会,2020年)译文:Countries must work together as partners,with each shouldering its due responsibility.同舟共济是汉语成语,出自《狲子·九地》,原意为同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引申比喻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舟,即船,它在中国诗词中的一个典型的意象是“自由”,在这里意喻中国会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国坚定同行;在西方,它的另外一个意象是“探索精神”,同样表达出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发展、共握机遇、不断创新的诚挚情感。
这个引用使演讲变得更加朴实亲切,体现我国政治话语的刚健雄厚,同时又能流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柔婉温情然而,这里不能翻译成“in the same boat”,虽然两者都含有利害关系相同及船的寓意,但“in the same boat”指的是在不乐观的情况下的处境相同,显然意义与原文相悖归化法使成语的意义简单明了,使听众领会中国重视各国友谊,提倡合作互赢的心意,让听众认同各国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关系日益紧密,呼吁各国担责出力,携手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达到了拉近各国关系,诉诸情感,进行劝说的目的例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上海进博会,2019)译文:The ceaseless inflow of rivers makes the ocean deep.此句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江河湖海只有不拒绝任何一条小溪的汇入,才能成就其宽广深邃,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由千万细小的力量组成的,即不排斥细小的力量才能获得伟大的成就翻译该句时,译者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构建译文,句中的“河海”是国际社会的意象,细流代表着各国国家的力量,恰如其分地映衬了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作为一个国家需要有包容差异、和谐共生的胸怀和力量,以此促进国际关系,和谐共生。
译文中使用归化法,把“河海”翻译成“ocean”,细流翻译成“river”,二者皆是外国受众熟悉的词汇,在规模上相差巨大,能够形象地传达出中文意象,有助于外国受众的理解,使同处于同一世界下的外国读者也能感同身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华民族有容乃大、主张和谐与共的文化精神和治世的理念,从而提升信息和情感的传达效果四、结语河流意象是中国最常见的文化意象之一,内涵丰富在近几年的外交演讲中,河流意象常被引用以展现中国睦邻友好的形象做好此类意象的翻译,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加强中国的对外宣传,弘扬中国文化,向外国传递中国睦邻友好、乐于合作的态度,能进一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建立,促进文化交流对于河流意象的翻译,采用归化策略,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听众理解到原文的深层含义,避免文化误解但若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更应采用异化策略,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中国特色译文在异化的基础上加以修辞诉诸,如情感诉诸,则更能有效地吸引听众,使之動情Reference:[1]黄鹂鸣.袁卓喜.基于修辞劝说理论的外交演讲英译分析——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英译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06):106-109.[2]倪建平.黄卫红.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0):59-62+71.[3]蔡育红.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9,34(09):49-52.[4]高俊.讲中国故事的公关话语修辞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9.[5]李楠.含“水”成语语义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6]赵欣莹.海外演讲的修辞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0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cs201800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202018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