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古玉龙纹的发展与演变.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76069278
  • 上传时间:2023-04-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1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古玉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龙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吉兆和智慧的象征,也 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 升天、降临祥瑞等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 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 秘色彩龙的形象实际上是古人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想 象而成的一种神物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 一书中描绘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叫,能细能巨,春 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各个时代对龙纹的理解不同, 囚而龙形玉器各有差异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 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史前时期到汉代的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萌芽期(史前时代)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7000 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 红山文化玉龙无足、 无爪、 无角、无鳞、无鳍,代表了早期龙的形象红山文化的玉龙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得最为栩栩如生 ( 图 1) 这件玉龙为墨绿色,高 26 厘米,身体呈"C’形,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眼尾细长上翘,额上及颚底均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

      龙须及脊背上雕刻有长鬃,长21 厘米,占龙体 1 /3 以上龙背钻有一个圆孔,经试验,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件大型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运用平雕、浅浮雕手法表现,通体琢磨光滑圆润,龙体曲伸刚劲有力,长鬃高扬飘举,显得极有生气 而玉猪龙则是最常见的龙形玉器( 图 2) , 它的身体作环体,首部似龙又似猪,有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吻上和眼周围还有表现颜面皮皱的线纹多道,有的玉猪龙还有露在嘴外的獠牙有些学者指出这种形象主要来源于猪首,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了的猪首形象,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大型玉龙也是从玉猪龙演变来的发展期 (商至西周时期 )商代玉龙的数量较史前时期为多,无论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简单趋向繁复, 由质朴变为华美, 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 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但是商代玉龙造 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史前玉龙的影响,即皆为蜷 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此时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 程式化,其共性特征为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 分块形、环形和扁平形三类,其中以蜷曲成块形者居 多。

      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 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从雕工纹饰上看,龙 体较短近似蛇身,头部长有蘑菇形角,眼睛多为“臣” 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 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 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器表多以双钩线 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 等表现动物凶狠面貌的纹饰,浮雕感较强商代玉龙 常呈片状,最常见的是被称作“蟠龙”的龙形玉佩,它 细致、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较为精美商代玉龙大 多作盘曲状,头尾衔接,眼珠外凸,有钝角,有爪或 无爪,遍体装饰鳞纹和卷云纹龙的头部刻划往往以 夸张手法表现,这一点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异曲同工 之妙妇好墓出土的玉龙为圆雕,玉料呈墨绿色,局部 有浅褐色沁玉龙张口露齿,“臣”字形目,头顶有一 对柱形角粘于颈上,双爪足,背有扉牙,身饰菱形鳞 纹,短尾卷于身侧,呈伏卧状玉龙下须正中有一对 钻的小孔,可供系挂用此器为所见商代玉龙中唯一 的圆雕作品,且制作精致,身形五官清晰可见,对于 了解玉龙和龙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商代玉龙的具 体形态,有重要的价值西周玉龙基本延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 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 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 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钩线技法, 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采用直锋 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钩勒时有的能见一 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西周玉龙的龙身 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 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 商代的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的 玉龙常以单彻法雕琢,自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 从而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西周玉龙 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 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1 本可分为三种: ?i 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块形龙,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较之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龙身较商代的更为细长,龙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 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者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形兕角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复合形龙,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

      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块形龙相似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 高 2.9 厘米, 长 415 厘米, 为羽人和龙合体玉雕,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龙纹玉器,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玉麟(xi)等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钩技法杠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划,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士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其直径 15.6 厘米,孔径6.8 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繁荣期(东周至汉代)战国时期的玉龙是直接在春秋晚期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期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战国时期,是古代玉龙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战国玉龙的出土地点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其中又以河北、 湖北、 河南、 山西境内出土数量最多。

      常为两件形制相同的玉龙成对出土大多出自王侯、贵族等的较高规格墓葬,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中出土达 144 件 此外祭祀、 盟誓遗址之中也有发现根据考古发掘以及征集的战国玉龙的造型和形态,可将之分为两个类型,即复合型龙和单个型龙复合型龙,多由两条或更多玉龙组合为一器可分为双龙交缠式和双龙并体式交缠式,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件, 长 6.6 厘米, 龙身细长弓曲,于体中部斜交尾呈“ X 族体式,如山东淄博临淄商王村 1 号墓出土的一件, 长 11.1 厘米, 双首龙形, 两端透雕龙首,尖卷唇,水滴眼,独角利齿,饰勾连云纹,中部有穿孔单个型龙,即主体为单独的一条龙,一般呈扁平体,亦有圆雕而为作扁圆柱体者,多为波浪式扭曲,龙尾有时饰以凤首,龙身时有螭、凤鸟等动物形附加装饰,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云纹等表现龙鳞单个型玉龙在战国时期最为常见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蜿蜒曲折,造型呈“S”形,一般成对出现;龙身上的装饰最初以云纹、谷纹、变形“S”纹、绳纹、弦纹、螭纹、网格纹表现,有的光素无纹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纹饰布局繁密,十分规矩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

      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龙身躯为“S”形,头部近似马头;龙眼多琢雕成圆形带梢、菱形、腰圆形等几种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常见的谷纹,制作运用了新的减地突雕法工艺,即先将谷纹形状大致突现,再将四周地子减低,然后把谷纹出芽弯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条尾巴均无痕迹,达到完美的境界战国时期的玉器在抛光技术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 边角处理锋润,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抛光均匀,经过2000 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被后世赞誉为玻璃光根据战国玉龙的出土情况,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断战国玉龙除作为随葬品外还是祭祀的礼器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遗址出土玉龙 30 余件,侯马盟书遗址、侯马祭祀遗址和河南温县盟誓遗址中也都有玉龙出土这些出于祭祀、盟誓遗址中的玉龙,显然与祭祀、礼仪有关战国时期,农业已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旱涝灾害的发 生直接影响农业的丰收,于是,先民们经常性地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地亩丰产传说中龙是雨神的化身,能呼风唤雨,自然成为崇拜和祈祷的对象战国玉龙的身上通常饰有谷纹、云纹,二者是丰收和降雨的代表性符号。

      且《说文》载:“珑,祷旱玉也,为龙纹根据上述分析以及《说文》的描述,可见祭祀遗址中出土的饰有谷纹、云纹的玉龙当属珑类,是祈雨的礼器除祈雨外,玉龙在当时还具有玉币的功能玉币是古代用于朝聘或祭祀的瑞玉 《 周礼 ?天官 -大宰》 载:“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郑玄注:“玉币,诸侯享币也东周时期的盟誓活动上,常将盟书、牺牲与玉币一起埋入坎中,以期得到神灵的监督河南温县盟誓遗址中除发现大量书有盟辞的圭形石片外, 还在一些坎中发现玉龙、玉璧、 玉兽等,这些玉器在此当属玉币秦汉时, 龙被封建帝王用作自身及其家族的象征秦始皇被司马迁称为祖龙,而汉高祖刘邦,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的身世与龙相联系的皇帝从此以后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把自己的儿孙称为“龙子龙孙”汉代是我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时代,玉器为皇室专用,其赏玩佩戴的主流群体是上层统治阶级,它所体现的首先是王者之气韵, “王者无敌, 莫敢当也”( 《 公羊传成公元年》 ) 王者之气是威严、狞厉可畏、唯我独尊的霸气,是君临天下、气吞山河的雄心,以及御凤乘龙、遨游天际的超凡能力整体上看,汉代龙纹玉器在构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程式化的构造模式, 更多的是寻求生动变化的构图设计,不拘泥于表面的 对称平衡,而追求一种内在的呼应。

      经常看到一龙仰天长吟、 一凤回首相和的造型; 或一大螭龙穿云而出,一小螭龙环绕凝视的造型(图 12) 这样的构成,区别于原有传统造型中左右几乎为镜像的那种静止的对称,也就是古人称谓的“象外之象”的意境,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种有内涵的平衡玉龙的躯体塑造多呈“ S”形弯曲S”形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躯体粗细有变化,错落有致,转弯处流畅而无丝毫阻塞感,也显得富于张力和弹性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汉代玉龙躯体上少了很多的装饰纹样,更加简洁、洗练汉代玉器摈弃了战国玉器中龙的躯体多以卧蚕纹、勾连云纹、网纹为主要装饰风格的样式; 龙躯边缘用弧面来塑造, 突出躯体的立体感、肌肉感,用很少的游丝毛雕线来装饰躯体,强调关节 转折的力度和动感局部点缀流云纹或卷云纹,既避 免大块留白不足,又衬托出龙行天下、翱翔云际的主 什、O在龙的四肢表现上,古代玉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推敲的无论是腾起飞跃还是阔步前行,四肢的配合 都很巧妙,总是一侧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