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课件.ppt
136页第三章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第一节 一般性论述第一节 一般性论述抗生素是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抑制物群体生长来自单个细胞繁殖,即构成细胞物质的复制和随后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过程 2抗生素影响微生物细胞的代谢的条件(1) 进入细胞并到达作用位点;(2) 物理性地结合于细胞结构(靶分子),该细胞结构参与对保持细胞生长或内环境稳定必不可少的某一过程; (3) 抗生素与主要酶或细胞结构结合3抑制细胞壁的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合成影响胞浆膜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的通透性抑抑抑抑制制制制D DN NA A合合合合成成成成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抑制抑制抑制RNARNA合成合成合成合成影响叶酸代谢影响叶酸代谢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在分子水平上干扰微生物细胞任一基本代谢的某一种机制抗生素在分子水平上干扰微生物细胞任一基本代谢的某一种机制 根据抗生素干扰代谢过程的不同,抗生素通常分为五大类(1)细胞壁合成抑制物;(2)遗传物质的复制或转录抑制物; (3)蛋白质合成抑制物;(4)细胞膜功能抑制物;(5)抗代谢物5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二节 研究方法为了阐明一个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包括:(1) 完整细胞水平,(2) 部分纯化的无细胞体系水平,(3) 一个或多个纯化的酶体系水平6一、在完整细胞水平上对活性的研究一、在完整细胞水平上对活性的研究用标记的胸苷追踪用标记的胸苷追踪DNA合成、尿苷追踪合成、尿苷追踪RNA合成苯丙氨酸追踪丙氨酸追踪蛋白质蛋白质合成乙酰葡萄糖胺追踪合成乙酰葡萄糖胺追踪肽聚糖肽聚糖合成敏感菌株的培养基敏感菌株的培养基放射性标记放射性标记特异前体物特异前体物蛋白质DNA肽聚糖RNA抗生素抗生素7利福平在完整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利福平在完整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原初效应原初效应8二、在部分纯化的无细胞体系中对活性的研究二、在部分纯化的无细胞体系中对活性的研究一旦确定了抗生素的原初效应,接着就必一旦确定了抗生素的原初效应,接着就必须阐明产生抑制是因为抗生素干扰:须阐明产生抑制是因为抗生素干扰:(1) 前体物的合成或激活;前体物的合成或激活;(2) 参与聚合的酶或细胞器;参与聚合的酶或细胞器;(3) 决定前体物掺入聚合物的信息系统决定前体物掺入聚合物的信息系统9具体操作过程如果抗生素在体外抑制与在生长细胞中所抑制的大分子相如果抗生素在体外抑制与在生长细胞中所抑制的大分子相同,那么它通常作用在聚合过程,也可能作用于信息分子;同,那么它通常作用在聚合过程,也可能作用于信息分子;如果体外不抑制,而生长细胞中抑制,则可能作用于前体如果体外不抑制,而生长细胞中抑制,则可能作用于前体物的合成或激活。
物的合成或激活1.聚合的酶或细胞器前体物蛋白质DNA肽聚糖2.信息系统RNA合成或激活抗生素抗生素细胞外实验:部分纯化的细胞抽提物10利福平在部分纯化的无细胞体系中作用机制利福平在部分纯化的无细胞体系中作用机制这个体外转录体系由细菌的这个体外转录体系由细菌的RNA聚合酶聚合酶催化时,其活性催化时,其活性将被利福平将被利福平抑制抑制,由真核细胞的,由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催化时,其聚合酶催化时,其活性并不被利福平抑制活性并不被利福平抑制推论:生长细胞中推论:生长细胞中RNA合成的阻断,来自于利福平与合成的阻断,来自于利福平与RNA聚合酶的直接作用聚合酶的直接作用RNA聚合酶聚合酶核苷三磷酸核苷三磷酸RNADNA为模板为模板利福平利福平×11三、在纯化的酶体系中对活性的研究三、在纯化的酶体系中对活性的研究聚合酶通常包含多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可能成为抗生素作用的靶子在一定限度内,能够确定是哪一种酶反应受到了干扰,并且鉴定出哪一个成分是抗生素作用的靶子12靶聚合体系的鉴定((1)通过放射化学方法或检测蛋白质色谱变)通过放射化学方法或检测蛋白质色谱变化或蛋白质电泳迁移率变化,鉴定出抗生素与化或蛋白质电泳迁移率变化,鉴定出抗生素与酶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
酶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2)从抗生素抗性突变株中可以分离出抗生)从抗生素抗性突变株中可以分离出抗生素作用的靶蛋白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素作用的靶蛋白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抗性菌株抗性菌株在体外每次分别将原株中靶蛋白的一种成分用在体外每次分别将原株中靶蛋白的一种成分用抗性变株来代替构成重组系统,根据抑制的消抗性变株来代替构成重组系统,根据抑制的消失可以确定靶蛋白中与抗生素活性有关的组份失可以确定靶蛋白中与抗生素活性有关的组份13利福平在纯化的酶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利福平在纯化的酶体系中的作用机制ββ亚基突变×RNAβ亚基+利福平的复合物×利福平×14第三节第三节 细胞壁合成抑制物细胞壁合成抑制物首先简要介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细胞壁化学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合成途径15一、细胞壁的结构和构造一、细胞壁的结构和构造细胞壁的功能细胞壁的功能n保持细菌外形保持细菌外形n维持菌体内高渗透压维持菌体内高渗透压16肽聚糖的结构N—乙酰葡萄糖胺乙酰葡萄糖胺(G) N—乙酰胞壁酸乙酰胞壁酸(M)171..G++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均一物质,由肽聚糖和相当数量的磷壁酸组成壁磷壁酸膜磷壁酸182 脂蛋白脂蛋白2..G----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3 肽聚糖肽聚糖1外膜外膜亲水性的跨外膜孔蛋白亲水性的跨外膜孔蛋白壁膜间隙壁膜间隙质膜质膜19成 分肽聚糖磷壁酸类脂质蛋白质占细胞壁干重的%含量很高(30-95)含量较高(<50)一般无(<2)0含量很低(5-20)0含量较高(10-20)含量较高 G+ G-G++` G--细胞壁成分的区别细胞壁成分的区别20链球菌G+菌菌----紫紫色色21大大肠肠杆杆菌菌G-菌菌----淡红淡红色色22铜绿假单胞菌G-菌菌----淡红淡红色色233.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大肠杆菌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基本单元UDP-胞壁酰五肽的形成(2) 单体的形成及跨膜转运(3) 肽聚糖链的组装及三维结构的构建24UDP-胞壁酰五肽的结构UDP-N-乙酰葡萄糖胺乙酰葡萄糖胺GM25(1) 基本单元UDP-胞壁酰五肽的形成N-乙酰葡萄糖胺(G)以其激活形式UDP-G与磷酸烯醇式丙酸酮缩合,双键还原形成UDP- N-乙酰胞壁酸(UDP-M);L-Ala、D-Glu和间-DAP相继加到UDP-M上,生成中间物胞壁酰三肽,二肽D-Ala-D-Ala(由两个L-Ala分子异构和缩合而来)又加到胞壁酰二肽上,形成UDP-胞壁酰五肽终产物所有这些反应均发生在细胞质中26UDP-胞壁酰五肽形成示意图磷酸烯醇式丙酸酮磷酸烯醇式丙酸酮UDP-N-乙酰葡萄糖胺乙酰葡萄糖胺UDP-N-乙酰胞壁酸乙酰胞壁酸胞壁酰三肽胞壁酰三肽UDP--胞壁酰五肽胞壁酰五肽胞浆胞浆27(2) 单体的形成及跨膜转运UDP-胞壁酰五肽首先脱去UMP,胞壁酸的端基异构体C原子与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类脂分子,作为胞壁酰五肽的载体)形成二磷酸二酯键通过β,1-4糖苷键,N-乙酰葡萄糖胺加到胞壁酸上,从而完成了单体的合成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质膜上。
28单体在上合成的示意图UDP--胞壁酰五肽胞壁酰五肽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UDP--Glcβ,,1--4糖苷键糖苷键细胞膜细胞膜29(3) 肽聚糖链的组装及三维结构的构建肽聚糖合成的最后几步是由几种酶催化完成①转糖基酶:催化M上的C-1与G上的C-4之间形成β-糖苷键②转肽酶:催化4-位上的D-Ala与邻近五肽上DAP的ε-氮形成肽键(该反应通过释放五肽供体上的末端D-Ala而发生)③D-羧肽酶:催化五肽末端D-Ala水解④内肽酶:催化水解已合成的肽聚糖链上的肽链微生物在生长及分裂期间,必然要合成新的肽聚糖,这时内肽酶在细胞壁内表面变得活跃起来,部分地水解已存在的链,产生出自由末端,通过转肽及转糖基反应,接受新生的肽聚糖链30肽聚糖链合成的示意图五肽通过转肽反应及转糖基反应,双糖五肽被转到受体上,即新生肽聚糖链在转糖基反应中,十一聚异戊二烯焦磷酸释放出来,重新进入循环P-P-LipidHO-G-M-P-P- Lipid细胞壁细胞壁五肽五肽转糖基反应转糖基反应31大肠杆菌肽聚糖的结构转糖基酶, 转糖基反应转糖基反应转肽酶, 转肽反应转肽反应D-羧肽酶-羧肽酶内肽酶内肽酶32细菌的肽聚糖合成所有细菌种类的肽聚糖合成,都是按照大肠杆菌模式进行的。
但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生了重要变化:①五肽中第二位氨基酸是Lys,而不是m-DAP②二糖五肽合成后,五个Gly分子通过肽键连接在Lys的ε-NH2上③转肽反应在五肽次末端D-Ala的羧基(同时释放出末端D-Ala)和末端Gly的氨基之间发生33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的结构34二、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物的特性二、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物的特性杀菌作用杀菌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机制产生杀菌效应,:可以通过两种机制产生杀菌效应,裂解或不裂解细胞在第一种情况下,肽聚糖裂解或不裂解细胞在第一种情况下,肽聚糖结构变得松弛,导致细胞由于内部高渗透压而结构变得松弛,导致细胞由于内部高渗透压而解聚死亡;在第二种情况下,可能有其他作用解聚死亡;在第二种情况下,可能有其他作用机制的介入,譬如不可逆地抑制横隔形成机制的介入,譬如不可逆地抑制横隔形成((PBP-3)或细胞变长)或细胞变长(PBP-3),从而导致细,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对静止细胞无作用对静止细胞无作用对缺乏细胞壁的微生物对缺乏细胞壁的微生物(支原体、(支原体、 L型细菌、型细菌、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没有作用没有作用35三、肽聚糖合成抑制物的例子三、肽聚糖合成抑制物的例子根据作用部位,肽聚糖合成抑制物可分为:根据作用部位,肽聚糖合成抑制物可分为:1. 胞壁酰五肽合成抑制剂胞壁酰五肽合成抑制剂2. 膜上反应抑制物膜上反应抑制物3. 链延伸及三维细胞壁结构形成抑制物链延伸及三维细胞壁结构形成抑制物361.胞壁酰五肽合成抑制剂.胞壁酰五肽合成抑制剂这些抗生素都是肽聚糖合成前期反应的抑制物。
37磷霉素的作用机制烯醇式丙酮酰烯醇式丙酮酰--N--G丙酮酰转移酶丙酮酰转移酶不可逆,杀菌作用不可逆,杀菌作用磷霉素磷霉素×38环丝氨酸的作用机制丙氨酸消旋酶丙氨酸消旋酶环丝氨酸环丝氨酸D-丙氨烯--丙氨烯-D-丙氨-丙氨酸二肽合成酶酸二肽合成酶××392.膜上反应抑制物.膜上反应抑制物一个是杆菌肽,使用在畜牧业上;另一个是雷莫拉宁40杆菌肽的的作用机制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焦磷酸UDP--胞壁酰五肽胞壁酰五肽杆菌肽杆菌肽×41雷莫拉宁的作用机制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十一聚异戊二烯焦磷酸UDP--胞壁酰五肽胞壁酰五肽UDP-Glc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十一聚异戊二烯十一聚异戊二烯--胞壁酰-五肽胞壁酰-五肽 雷莫拉宁雷莫拉宁×它能够快速而特异地抑制生长细胞对N-乙酰葡萄糖胺的吸收,导致细胞内UDP-胞壁酰五肽的积累,而抑制细胞壁合成4233. 链延伸及三维细胞壁结构形成抑制物链延伸及三维细胞壁结构形成抑制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个家族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和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和亚胺培南。
这些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似,即阻断肽聚糖合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以干扰细胞壁形成43青霉素G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前体物掺入生长细菌中DNA、RNA、蛋白质及细胞壁的效应44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 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MGGMGGMGGMGG转肽酶转肽酶青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菌素D-丙氨酸丙氨酸-内酰胺类作用机制青霉素和D-Ala-D-Ala二肽的结构构象47青霉素结合蛋白(PBP)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的酶,因它们能够与相应的抗生素形成共价键而得到鉴别,它们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细胞生长必需的PBPs一般具有转肽酶活力,它们控制着细胞延长(PBP-1)及分裂(PBP-3)这些基本过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抑制参与肽聚糖合成的酶上,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有的抑制转肽酶,有的抑制d-羧肽酶,有的间接抑制转糖基作用的酶48CH-COOHR-C-NH-CH-CH =OCSCH3CH3C—N青霉素青霉素CH-COOHR-C-NH-CH-CH2 =OCH3C—NO=D-D-丙氨酰丙氨酰- -D-D-丙氨酸丙氨酸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PBPs,,转肽酶转肽酶))胞壁酸胞壁酸第四节第四节 核酸复制与转录抑制物核酸复制与转录抑制物DNA复制RNA转录50一、遗传信息的转录与复制一、遗传信息的转录与复制核酸合成分两步:(1) 从细胞代谢中间物分子合成前体物(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2) 酶催化核苷酸聚合形成大分子,其顺序由模板DNA碱基顺序决定。
若干种不同的酶参与了DNA复制 51DNA复制前导链前导链滞后链滞后链 DNA在复制时,其双链首先解开,形成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 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按5’—3’持续的合成下去,不形成冈崎片段,后者则随着复制叉的出现,不断合成长约2—3kb的冈崎片段 单链DNA结合蛋白DNA解旋酶大肠杆菌中的Dna蛋白52大肠杆菌DNA复制示意模型 (1) DNA解旋酶解开双螺旋一些蛋白保持双链分开 (2)在前导链上由引物酶催化合成一段RNA引物 (3)DNA聚 合 酶 III利 用RNA为引物,在3’-OH上合成冈崎片段4,5)DNA聚合酶I降解RNA片段并完成DNA合成6)连接酶将相邻片段连接上RNA链53原核细胞中RNA合成RNA合成过程相对简单在细菌中是由RNA聚合酶催化的RNA聚合酶由四个蛋白质亚基α、α、β、β’及一个σ因子(对识别转录起始DNA顺序必需)组成54RNA聚合酶的功能(1)通过与DNA形成复合体将DNA双链分开2)将第一个核苷酸放在其中一条DNA链上的正确位置上(起始)3)将第二个核苷酸掺入并在第一和第二个核苷酸之间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
4)沿DNA链移动,并继续将核苷酸不断掺入,并以磷酸二酯键将它们连接起来(延伸)5)当到达一段特殊的DNA顺序时,合成过程终止(终止)在许多情况下,终止需要另一个蛋白质因子rho(ρ)参与55真核细胞中RNA聚合酶真核细胞中含有三种RNA聚合酶,并且每种都由几种蛋白质亚基组成不同的聚合酶合成不同种类的RNA位于核仁的RNA聚合酶I合成28S和18S rRNA;RNA聚合酶II合成各种mRNA;RNA聚合酶III合成tRNA和5S rRNA56二、复制和转录抑制物范例二、复制和转录抑制物范例复制和转录抑制物分为两类:前体类似物,抑制前体物的合成;DNA模板功能抑制物和酶(促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抑制物,抑制核酸聚合57核酸合成抑制物的作用机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促旋酶581.1.DNA模板功能抑制物模板功能抑制物它们干扰DNA的模板功能,从而抑制复制和转录它们可与模板DNA形成无功能复合物(三级结构被破坏),或者使模板DNA结构发生化学变化(链缺口、碱基的剪切、双链间形成共价键)59这类抗生素有两个共同点不加区别地与各种原核及真核细胞的DNA结合,因效应不特异,一般毒性很大;同时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尽管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优先抑制某一种核酸。
60(1) 抑制物--化学修饰DNAn丝裂霉素n博来霉素61丝裂霉素丝裂霉素为细胞毒药物,在DNA的两条链之间形成共价键,使双链不能分开这种作用效应是不可逆的,具杀菌作用但是由于缺乏选择性,其毒性很大,不能用作抗微生物剂,但作为抗肿瘤剂62博来霉素n这类抗生素仅用于某些种类的肿瘤n博来霉素是DNA损伤剂,既能在单链又能在双链DNA上产生多个断点,并释放出单个核苷酸63(2) 抑制物-与DNA形成复合体这类化合物能够与DNA分子形成可逆复合物大多数在结构上含有平面多环体系,能够插入双螺旋DNA的碱基之间,因此称它们为嵌入剂64放线菌素D放线菌素D临床使用上仅限于抗肿瘤尽管放线菌素D抑制DNA及RNA的合成,在特殊条件下,RNA合成受到的影响会更大65放线菌素D的化学结构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放线菌素放线菌素D分子上的三环结构部分嵌入分子上的三环结构部分嵌入DNA上的某些上的某些GpC顺序,形成复合物顺序,形成复合物放线菌素放线菌素D分子上的肽环,与分子上的肽环,与DNA链的链的侧部相互作用,对复合物的稳定起了很侧部相互作用,对复合物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大的作用CG66蒽环类抗生素这些蒽环类是最有效的抗肿瘤抗生素。
其分子有一个带有氨基糖的平面结构,这些蒽环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菌及杀细胞作用67蒽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分子能够沿更迭的嘌呤与嘧啶组成的DNA双链优先嵌入;另一方面是抗生素在双螺旋结构中所导致的扭曲阻止了拓扑异构酶II在将双链DNA切开,螺旋解链后,分子中的部分经切口穿过而旋转,然后封闭切口过程这样双链的的完整性无法得到恢复,沿DNA链上留下许多断裂点682.复制酶抑制剂2.复制酶抑制剂复制酶包括促旋酶、DNA聚合酶 喹诺酮类化合物与促旋酶A亚基结合693.转录酶抑制剂3.转录酶抑制剂已知有许多不同种类抗生素,特异性抑制细菌RNA聚合酶70这些抗生素作用的共同特点(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不相同,这些抗生素通常只选择性地作用于原核细胞RNA聚合酶,抑制细菌生长,并不抑制真菌及哺乳动物细胞的生长2)对正在生长的细菌,可对其RNA合成产生特异抑制,但对DNA合成并没有直接效应mRNA合成被阻断后几分钟,蛋白质合成亦停止3)由于RNA合成的暂时性中止并不具有致死作用,所以这些抗生素是抑菌作用,除非它们与酶形成不可逆的复合物71利福霉素利福霉素是唯一的商业上上投入生产的安莎霉素,特别是利福平,在临床上广泛用作抗结核和抗葡萄球菌剂。
利福霉素与RNA聚合酶β亚基形成实际上不可逆的复合物72第五节第五节 蛋白质合成抑制物蛋白质合成抑制物通过蛋白质合成过程,遗传信息被转译出来蛋白质合成,就是根据mRNA上的核苷酸三联体顺序决定的序列,将不同的氨基酸聚合这些核苷酸顺序,同样是由特异DNA区段上的脱氧核苷酸顺序决定的73一、蛋白质合成的几个阶段一、蛋白质合成的几个阶段蛋白质合成分为两个主要过程:氨基酸激活和鉴别;核糖体循环741.氨基酸的激活与鉴别每一种氨基酸在特异的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下,其羧基与特异tRNA末端核苷酸的羟基形成酯键氨基酸被激活和连接在合适的tRNA上被鉴别,这个过程称为tRNA“加载”携带有氨基酸的tRNA分子称为氨酰tRNA在细菌中,甲硫氨酰tRNAmet的氨基酸的氨基被甲酰化,并作为聚合过程的起始物(tRNA起始物) 752.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循环.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循环1)起始阶段2)延伸阶段 3)终止阶段 761)起始阶段mRNA上包含有起始三联体AUG在内的一个区域,结合在核糖体30S亚基上,然后与tRNA起始物结合,形成一个三元复合物。
tRNA正好定位在同一三联体上三种蛋白质,起始因子IF1、IF2、IF3,参与并保证三元复合物正确无误地形成50S亚基结合到三元复合物,就形成了包含有一个完整核糖体的复合物tRNA起始物和相应的三联体定位在核糖体的被称为P的位点(新生肽链位点)77起始阶段示意图AUG核糖体核糖体30S亚基亚基 氨酰tRNA50S亚基亚基P的位点的位点321起始三联体起始三联体三元复合物三元复合物IF1、、IF2、、IF3tRNAmetGTP水解为GDP提供的能量mRNA782)延伸阶段在核糖体被称为A的位点,即氨酰tRNA位点,在延伸因子EF-Tu和EF-Ts的作用下,新的氨酰tRNA定位在邻近起始三联体的三联体上50S核糖体亚基上的具有酶活性的组份,肽酰转移酶,催化甲酰甲硫氨酸(或后继的肽酰链)转移至占据位点的氨酰tRNA上的氨基,形成一个二肽酰tRNA在另外一个蛋白质因子,EF-G作用下,核糖体沿mRNA转位一个密码(三个碱基)距离,结果二肽酰tRNA从A位点移依至P位点,空载的tRNA便被释放出来这-过程循环重复,通过每次在多肽链的末端羧基上增加一个氨基酸残基,多肽链逐渐延伸79延伸阶段示意图A的位点二肽酰二肽酰tRNAP的位点核糖体沿mRNA转位一个密码距离EF-TuEF-Ts肽酰转肽酰转移酶移酶EF-GP的位点GTP水解为GDP提供的能量A的位点803)终止阶段肽链延伸一直进行,当核糖体在mRNA上到达一个特异三联体(UAA、UAG或UGA),即终止信号时,延伸阶段就结束。
此时肽酰tRNA、核糖体和mRNA的三元复合物解离其组成成分可以重新组装,并开始新链的合成终止过程由特异蛋白质即终止因子RF1、RF2、和RF3促成81终止阶段示意图UAA、UAG或UGARF1RF2RF3mRNA82二、蛋白质合成抑制物的一般特性二、蛋白质合成抑制物的一般特性 1.蛋白质合成的短暂抑制对细胞并不致死 2.蛋白质合成的阻断,将对其他大分子合成造成复杂的影响3.所有的生物体,其蛋白质合成过程都或多或少相同不同的生物种类,一些组份确实有差异83氯霉素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前体物掺入生长细菌中DNA、RNA、蛋白质及细胞壁的效应84蛋白质合成抑制物的选择性抑制物只作用于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活性抑制物只作用于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毒性 抑制物对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均有作用--毒性 后两类抗生素除非在渗透性方面有实质性不同,否则不宜作为药物对于核糖体结合位点而言,干扰核糖体P位点的抗生素,一般都且有选择性;干扰核糖体A位点的抗生素,既抑制真核细胞,又抑制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没有特异性 85三、蛋白质合成抑制物范例三、蛋白质合成抑制物范例根据抗生素作用的位点,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1. 氨酰tRNA形成抑制物2. 核糖体功能抑制物3. 核糖体外的因子抑制物86木比洛菌素木比洛菌素竞争性抑制异亮氨酰tRNA合成酶。
作用于G+细菌,抑菌作用由于木比洛菌素的亲脂性,妨碍了它透过外膜孔,所以对G-细菌缺乏有效性木比洛菌素的作用具有选择性及无毒性,但是体内给药时,很快被代谢为无活性的形式,所以只能局部给药87链霉素链霉素是杀菌抗生素,能不可逆地与核糖体30S亚基上的一个位点结合,导致A位点的破坏,阻止了氨酰tRNA正确定位,尤其是妨碍了甲硫氨酰tRNAet的结合,从而阻止了转录的起始88链霉素作用示意图AUG核糖体核糖体30S亚基亚基tRNA50S亚基亚基P的位点的位点321链霉素链霉素IF1、、IF2、、IF3A的位点的位点16SRNA不可逆不可逆89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有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等这些抗生素是杀菌作用,很可能是因为它们对靶子的亲和力极高它们对30S亚基显了最高的亲和力,但作用位点并不同于链霉素,它们主要抑制转位90庆大霉素作用示意图A的位点P的位点核糖体沿mRNA转位一个密码距离P的位点庆大霉素庆大霉素EF-G抑制转位91四环素类四环素和16SrRNA上靠近与氨酰tRNA连接的区域形成可逆复合物 92四环素选择性作用既抑制70S又抑制80S核糖体的功能,从作用机制上看,是非选择性的。
但四环素对细菌有选择性毒性,因为原核细胞中的主动转运体系能使药物特异地透过细胞,真核细胞却能主动外排这类抗生素93红霉素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与50S亚基结合,选择性地抑制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红霉素与23SrRNA的特异区域直接结合,所导致的结构破坏效应,似乎使肽酰tRNA从核糖体上较早地解离 94红霉素作用示意图A的位点P的位点肽酰转肽酰转移酶移酶P的位点红霉素红霉素50S亚基亚基离去95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它们仅与G+细菌的核糖体形成复合物,而不与G-细菌的核糖体结合它们与核糖体的结合位点至少有一部分与红霉素的重合(肽酰转移酶功能的阻断),因而与红霉素有部分交叉抗性96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作用示意图A的位点P的位点肽酰转肽酰转移酶移酶P的位点林可霉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50S亚基亚基97氯霉素作用示意图A的位点P的位点肽酰转肽酰转移酶移酶P的位点氯霉素氯霉素50S亚基亚基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肽酰转移反应98夫西地酸夫西地酸属固醇类化合物,干扰延伸因子EF-G的功能夫西地酸能稳定三元复合物EF-G-GDF-核糖体,使核糖体的转位被抑制。
EF-G因子被“冷冻”在这个三元复合物中,不能再参与下一轮的转位循环99夫西地酸作用示意图A的位点P的位点核糖体沿mRNA转位一个密码距离EF-GP的位点夫西地酸夫西地酸100第六节第六节 细胞膜功能抑制物细胞膜功能抑制物 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都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它控制着细胞内外物质的双向流动101细胞膜结构示意图102不同种属细胞膜的差异不同种类生物体,细胞膜在化学上和结构上都有相当的相似性细菌细胞膜中不含有固醇真菌的细胞膜主要含有麦角固醇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主要含有胆固醇这些抗生素的选择性一般较差,对细菌及真核细胞都有作用因为不同种类生物体,细胞膜在化学上和结构上都有相当的相似性由于这类抗生素缺乏专一性,通常毒性特别大,不能体内给药,只能限制在局部用药 103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抑制物范例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抑制物范例1.1.破坏膜结构的物质破坏膜结构的物质 破坏细胞膜超分子结构,因而造成细胞内成分流失的化合物2.2.离子载体离子载体 作为特异离子运载体(称为离子通道),使某些离子产生不正常的积累或排出的化合物104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的结构多粘菌素B 多粘菌素E(X=D-苯丙氨酸) (X=D-亮氨酸)这些抗生素含有一个环七肽,其上连接有碱性亲水基团及亲脂链。
碱性亲水基团碱性亲水基团亲脂链亲脂链105多粘菌素多粘菌素(polymyxin)是发现于多粘杆菌(Bacillus polymyxa)培养液中的抗菌性多肽,有A、B、C、D、E等五种该家族抗生素的亲水基团与磷脂上的磷酸基形成复合物,而亲脂链可以插入脂肪链之间,因而解聚细胞膜结构抗菌谱相互类似而范围宽广,特别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颇强,毒性较弱;很可能因为它们对外膜的亲相力高于细胞质膜口服时不能吸收,106多烯类抗生素这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一条亲脂链通过内酯键闭合成环链上有一个亲脂区域和一个亲水区域107两性霉素B亲脂区域亲脂区域(七烯七烯)亲水区域亲水区域(一系列羟基一系列羟基)本品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nodosus)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类多烯类抗真菌药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的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毒性较大108制菌霉素亲脂区域亲脂区域(四个共轭双键四个共轭双键,丁烯丁烯)亲水区域亲水区域(一系列羟基一系列羟基)它是多烯类抗真菌药,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外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09多烯类抗生素作为抗真菌剂亲脂区域对膜上的固醇有极高的亲和力多烯类抗生素对麦角固醇(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的亲和力比胆固醇(动物细胞膜上的固醇) 高,因而作为抗真菌剂。
1102.离子载体2.离子载体这类抗生素作为离子载体,与阳离子形成脂溶性复合物,或者形成亲脂性细胞膜的孔,使得阳离子能通过细胞膜后果是:①细胞内积累阳离子;②阳离子不正常流失;③环境中的阳离子被螯合,使得细胞无法利用它们111(1) 静态离子传导通道 这类分子能够将其自身插入到细胞膜结构中,形成孔,因而可诱导阳离子从细胞内渗漏这些抗生素缺乏原核-真核细胞特异性,因而不能用作体内的抗菌药物112短杆菌肽A分子作用示意图 两个15肽的短杆菌肽A分子排列形成跨细胞膜孔道短杆菌肽对某些G+细菌明显,在一些国家作为局部给药使用数字指示多肽上的15个氨基酸;M+代表金属离子M+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外细胞外113(2) 动态离子载体这类分子能够与离子形成复合物,穿过细胞膜,因而可以诱导特异阳离子不正常的跨细胞分布动态离子载体分为:环缩肽、聚醚类、含铁抗生素 114a.环缩肽这类抗生素的典型代表是缬氨霉素,由六个氨基酸和六个羟基酸相互更迭连接成一个环立体化学构型为D和L构型相互更迭的单位如此排列形成的空间结构为一个相当刚性的环,酯羰基形成一个内部球形结构,能特异地容纳K+离子,从而能排空细胞内的K+,因此干扰了细胞内依赖K+的酶反应。
氨基酸羟基酸LDDL115b.聚醚类含有四氢呋喃或四氢吡喃环的线性分子,其醚氧原子的排列方式使它们能与K+和Na+形成复合物这类抗生素的典型代表是莫能星,作为球虫病杀虫剂和动物、鸟类生长促进剂,被广泛使用116c.含铁抗生素去铁胺由链球菌(Streptomyces pilosus)的发酵液中提取的天然物,羟肟酸基团与游离或蛋白结合的3价铁(Fe3+)和铝(Al3+)形成稳定、无毒的水溶性铁胺和铝胺复合物,由尿排出本品能清除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中的铁离子,主用于急性铁中毒的解救药117第八节第八节 抗生素作用的选择性抗生素作用的选择性一个抗生素必须具有选择性作用机制,只能破坏细菌而不破坏宿主细胞(选择性毒性)118一、选择性的进化基础一、选择性的进化基础抗生素的选择性作用来自于进化过程细胞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前体下,其结构与生物学上的变化从进化上看,可以将生物体细胞分为主要两个大类: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119120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选择性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与抗生素作用的选择性的因素有关:1. 通透性差异2. 抗生素所作用的微生物的基本结构或代谢过程,在动物细胞中不存在3. 在不同种类细胞中结构不同而发挥相同功能的酶,抗生素对这些酶的亲和力不一样。
1211.通透性差异1.通透性差异通道性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有些物质需要特异的转运体系才能跨过细胞膜,而这些特异的转运体系,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可能并不相同例如四环素对细菌有选择性毒性,因为原核细胞中的主动转运体系能使药物特异地透过细胞1222.细菌中特有的基本结构或代谢过程,.细菌中特有的基本结构或代谢过程, 高等生物体没有高等生物体没有(1)细胞壁微生物体与哺乳动物的一个根本性差别在于微生物细胞有细胞壁--刚性外壳,保护细胞抵抗胞内高渗透压而不致破裂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在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上都有根本性差异有的抗生素特异地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对真菌、酵母和动物细胞显然没有活性123(2)细胞膜不同的生物种类的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实质性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一些小的不同之处例如,细菌细胞膜中不含有固醇;真菌的细胞膜主要含有麦角固醇;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主要含有胆固醇 多烯类抗生素对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强,对哺乳动物的细胞膜的胆固醇亲和力弱细菌细胞膜中不含有固醇,对这些抗生素也就不敏感124(3)代谢方面微生物与高等生物体在代谢方面也存明显差别,尤其是许多种类的氨基酸和辅酶只在微生物体和植物体中合成,因而作用于这些生物合成过程的抗生素也会显示选择性作用。
磺胺药、甲氧苄啶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因为人体可以从植物中摄取二氢叶酸,因此不受磺胺类药物的影响甲氧苄胺嘧啶对人和动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亲和力比对微生物的亲和力弱10,000~ 60,000倍1253.对酶的亲和力差异.对酶的亲和力差异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有许多在代谢中起相似作用的酶,在结构上可能很不相同比较典型的例子有RNA聚合酶,在细菌中只有一种,在真核细胞中就有三种;蛋白质合成中的延伸因子,在细菌、真菌、哺乳动物细胞中都不相同正是这些结构上的差异,有些抗生素对某一类生物体中的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但根本不与其他生物体中的酶结合比如,利福平选择性作用于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126三、抗菌谱差异的细胞及分子基础三、抗菌谱差异的细胞及分子基础不同的抗生素,抗菌谱不同的原因有:1. 通透性差异2. 灭活酶的存在与否3. 抗生素所作用的细胞结构或酶有差异1271.通透性差异1.通透性差异(1)细胞壁的不同导致抗菌谱差异G+细菌的细胞壁能使分子量相对较低的抗生素分子容易通过,而不会成为真正的通透性障碍G-细菌的细胞壁外膜是一个真正的亲脂性屏障,1) 一定的亲脂性的物质,能够以被动运输方式,跨过外膜。
2)外膜的膜孔蛋白,使分子量等于或小于600的亲水性分子,能够通过3) 膜孔蛋白对对阴离子和阳离子却有真正的选择性外膜的存在与否是抗生素对G+和G-细菌的选择性活性的主要原因128((2)转运机制不同导致抗菌谱差异)转运机制不同导致抗菌谱差异跨细胞膜分子扩散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1)被动转运机制 ;2)主动转运机制抗生素进入细胞的主动转运,一般都是“非法”转运,即抗生素的结构与某一营养成分足够相似,而“骗”用天然的转运体系由于不同的细菌种类转运机制可能不同,所以,对某一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就不一样129枯草杆菌溶素和抗芽孢菌素枯草杆菌溶素和抗芽孢菌素分子中含有氨基酸结构可被细菌主动转运,特别是枯草杆菌溶素可被细菌的二肽酶系统主动转运,它们是葡萄糖胺合成酶和壳多糖合成酶的抑制剂药动团药效团130间氟苯丙氨酰-D-丙氨酰-D-丙氨酸间氟苯丙氨酸连接D-丙氨酰-D-丙氨酸二肽链,提高了向细菌和霉菌主动转运的透过速率间氟苯丙氨酰-D-丙氨酰-D-丙氨酸的D-型丙氨酸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因为细菌的胞壁对D-丙氨酸具有亲和力,同时, D-型氨基酸对哺乳动物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故作用时间长药动团131磷霉素抗病毒药磷霉素是由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抗生素,通过抑制丙酮酸尿苷-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在细胞质中),阻止细胞壁结构的形成,因而是强效抗菌药。
磷霉素极性很强,口服不吸收,只能注射应用,肝脏中几乎不代谢失活,以原型药自肾脏排出132链霉素链霉素氨基糖苷类化合物,例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阿氨基糖苷类化合物,例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阿霉素等,氨基糖部分既是促进转运的药动团,也是分子呈霉素等,氨基糖部分既是促进转运的药动团,也是分子呈现抗菌或抗癌作用所必不可少的现抗菌或抗癌作用所必不可少的133红霉素A•红霉素A的结构是典型的14原子环大环内酯,在偶数碳原子上有甲基,奇数碳原子大部分有羟基,9位上有1个羰基,3位和5位分别被红霉糖和去氧糖胺所取代红霉糖去氧糖胺1342. 灭活酶的产生有几种细菌能产生灭活某些抗生素的酶,这些酶可以修饰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在假单胞菌属中,这一特性尤为明显1352 脂蛋白脂蛋白β-内酰胺酶3 肽聚糖肽聚糖1外膜外膜亲水性的跨外膜孔蛋白亲水性的跨外膜孔蛋白壁膜间隙壁膜间隙质膜质膜G----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