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_1.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87490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6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 (2)结果根据柏林原则可知,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选择产出而非投入的指标来评价,因为,投入指标只能反映学术组织的一般情况,而产出指标则能提供学术组织的声望和质量更为精确的评价[5]本文将产出指标分解为结果指标和影响指标,其中,结果指标是反映学术组织在既定投入情况下的产出水平,它在绩效考核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表5可知,涉及产出指标的评价机构有U.S.News、Times和CWUC,共19个产出指标,占总数的51.35%很显然,产出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大原因就是它在评价学术组织的绩效表现时更为直观从指标内容来看,产出指标主要涉及科研成果(权重为23.75%)、研究收入(4.19%)、国际合作(3.13%)、博士学位授予(3.06%)等内容这说明科研成果指标已然成为学术组织绩效考核的国际通用指标,并且对SCIE或SSCI收录的论文情有独钟从横向维度来看,绝对量指标共15个,权重值为31.69%,相对量指标共4个,权重值为4.31%;与科研相关的指标共14个,权重值为34.88%;所有产出指标均用定量数据表示这说明,评价机构更为重视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更加关注学术组织的科研规模而非人均产出量。

      事实上,卓越的学术组织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还要从事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与科研总规模相比,人均产出量将更为重要很显然,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偏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基本使命以及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价值诉求这是现有大学排名体系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上述分析可知,结果指标涉及科研成果、国际合作、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产业收入、高被引科学家等内容,但主要集中于考核科研成果的产出,且注重规模和总量的考核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科研成果较其他指标的绩效考核更为显性,容易从量化的数据当中进行排名;其二,科研成果的数据获取与处理较为容易,而著作、产业收入等指标缺乏国际通用的衡量单位尽管科研成果的权重偏高,但评价指标体系也体现出一定的广度,通过国际合作、博士学位授予量、产业收入等指标来反映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等要素的发展水平3)影响影响指标是反映学术组织继产出科研成果指标之后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其准确反映着学术组织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我们将S11和S21两个指标归为影响类指标,这是因为校友获奖、教师获奖是基于学术组织的卓越产出在多年后获得的一种荣誉标志,因此,将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指标来看待由表6可知,四大评价指标体系均涉及影响指标,共11个二级指标,占比29.72%。

      从指标体系的内容看,影响指标主要集中在学术声誉、雇主声誉、论文影响力、教师获奖等方面从权重设置看,Times集中于评估论文他引率、教学声誉、科研声誉,权重值为15.75%;QS集中于考核学术声誉和师均被引量,雇主声誉权重较小,总权重为15%;CWUC集中于校友和教师获奖数量的考核,权重为7.5%;U.S.News关注不同区域的研究声誉,权重值为6.25%可见,尽管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注点及其权重设置不同,但重视学术组织的声誉和影响已成为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点从横向维度看,影响指标的绝对量指标为10个,权重值为44.5%,相对量指标仅有1个,这表明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关注学术组织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指标体系反映科研内容的有9个指标,权重值为43.25%,反映教学内容的仅2个指标,这说明,学术组织的声誉主要通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共有6个二级指标以定性评估的方式来界定学术组织的影响力,权重值为27%这说明,定性评估已经成为评价学术组织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旨在弥补定量评估的不足上述分析可知,影响指标主要集中于学术声誉、教师获奖、论文影响力、教学声誉、雇主满意度等内容,但其重要性各不相同。

      具体来看,学术声誉的范围较其他内容广泛,其价值体现在优秀的师资、卓越的科研、良好的学术环境、优秀的学生等内容[6]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声誉不是一个独立的考核指标,而是对其他难以量化要素的一种主观测量另外,学术组织的影响力不仅来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还将长期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这种持久力是对其质量、贡献、地位、身份的一种认可和赞同,属于大学品牌的范畴因此,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有效手段四、结论与建议本文选取世界著名学术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三阶段+三维度”为分析框架,全方位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所蕴含的国际共识,得到如下结论:1.多维度评价学术组织已成为国际趋势一流的学术组织应在科研成果、学术声誉、学生质量、师资队伍、国际视野、产业收入等6个方面均达到相应的水平但这些评价体系在具体维度的选择和权重配置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出对大学使命和核心任务的不同理解,尤其对产业收入和国际化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分歧很大此外,尽管普遍认同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但两者孰重孰轻分歧甚大2.走研究型大学之路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科研表现一直被认为是对大学进行准确评价的主要基础。

      在四大评价体系的排名方法上,科研表现最受关注科研产出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水平然而,科研考核权重过大对卓越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教学才是大学永恒的主题,而且教学和科研关系非密切,项目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大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过于强调国际可比的科研表现也容易忽视大学的社会使命大学科研究竟应该面向什么?是面向论文(paper),还是面向国家创新体系?是生产传统的学科知识?还是生产跨学科的应用性知识?这是“双一流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3.卓越的教师队伍影响整个学术组织的评价结果师资质量是决定大学质量的第一要素,是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要具有坚实的学术领导地位,首先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其次,必须建立经常性的外部评估制度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始终处于评估之中,而且很大部分来自同行评估和国际评估第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都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使教师的教学保持最新的内容当代科研的主体形态是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这种研究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为导向,开展学理性的基础研究,使之为应用提供坚实基础第四,要立足世界学科前沿,教师必须出访、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搞讲座,从事学术休假研究。

      由于主流的学术评价体系都以ESI数据库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能用英语交流、写论文和教学,要能在英语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4.重数量轻质量四大学术评价体系普遍重视学术组织各要素的规模和整体水平,对其质量和效率的关注不够尽管学术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组织的质量、贡献、地位等不可量化的要素进行了补充,但仍然不能摆脱“以数量取代质量”的不良倾向作为国际共识,全球大学排名实际上是一种全球化的压力它们奉行同一套精英大学的逻辑: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培养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而产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培养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这种逻辑在全球大学排名运动的席卷下,迅速向全球扩散,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标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国人的精英大学理念和意识形态过于强调这种国际标准容易导致国际大学的同质化,不利于保持大学的民族特色和打造大学品牌立足自身特色、打造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这些结论对于“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坚持国际标准要按国际公认标准建设一流,而不能偏离国际标准另搞一套按照国际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科研贡献,强调国际公认的学术水准,因此遵循学科逻辑,展开同型竞争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本策略。

      第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办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本逻辑是学术导向和学科导向,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基本逻辑是服务国家战略换句话说,中国一流大学首先遵循社会需求逻辑,其次才是遵循学科逻辑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它要以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大学要国际化,首先必须地方化中国大学评价应该重视社会贡献第三,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学科作为大学的基本单位,是大学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的依托和平台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第四,师资质量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学科和一所大学要达到一流水平,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应该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硬件建设吸引全球优秀教师,通过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软环境第五,建立真正独立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全球大学排名对于“双一流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其评估目的不一、评估体系本身不完善、评估数据不准确等原因,有可能对“双一流建设”产生误导大学排名是市场导向,指标和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排名的目的和所针对的消费者。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双一流建设”的评估必须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做出反应我们必须根据这一方法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评价系统一是要全面审视学科和大学的本质内涵,形成关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共识;二是要坚持分类评估原则,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不一样,分学科评估应成为未来的主流三是要从多个视角对学术组织进行评估,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申请人、学生及家长、投资者、雇主、大学管理者、政府需要不同的信息,应该有不同的大学或学科排行榜四是要设置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尊重国际标准,又要体现中国特色;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坚持可行性和权威性参考文献:[1]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2]宣小红,林清华,等.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3]Robert Morse. How U.S. News Calculated the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EB/OL].(2015-10-5)[2016-6-28]http://[4]蔡言厚,蔡莉.我国大陆“985工程”大学综合评价的探讨[J].评价与管理,2008,6(4).[5]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EB/OL].(2011-6-28)[2016-1-12].http://[6]刘创,刘红英.学术声誉:大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6(6).作者简介: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0872;武建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