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毕业论文试论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doc
7页XX大学毕业论文试论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2014年6月25日试论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 一的协奏曲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汤 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追溯文明之源 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 式之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 的统--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乂 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 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 空关照问题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 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 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舞蹈,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专业舞人青海大通上孙家 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这一史实。
尽管当时他们的身份是 奴隶,但是他们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 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舞蹈的发展已具相当水平,否则是达不到这种审 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 要的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师,巫师都是舞蹈家《说文》:“巫, 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巫 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 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 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 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但由于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们与自 然的抗争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到了宋代以后,作为“傩舞”这个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它被 融入了当时的戏曲之中,发展成为“傩戏”正因为这-发展,使这个极具生命力 的戏引起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极大关注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 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中《大韶》、《大夏》、《大 武》最具代表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 而逐渐衰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不再关注它了,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 间舞蹈蓬勃兴起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同时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 成时代,“百戏”是汽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盘鼓 舞》、《巾舞》、《bin ①舞》、《拂舞》、《铎舞》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巾舞》 是今日《长婴》的源头《bin ①舞》是一利哦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 舞》是执拂而舞,我们现在见到的戏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尘舞蹈, 也许与这种古老的传统有关《铎舞》是执铃而舞,至今土家族还有《八宝铜玲 鼓》,藏族“热巴”也有摇铃动作汉族《巫舞》也有摇铃的痕迹古今映证就会 发现,我国许多种民间舞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之中 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唐帝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舞蹈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半的成 绩,可以说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又一高峰阶段它继承了周汉传统,发展了舞蹈艺 术,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 舞”等。
此外还有《踏谣娘》等颇具戏剧因素的歌舞戏,在当时也很流行沿着 这种趋势,到了宋元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戏曲兴起,而原来的作为独立的表演 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 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 为戏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与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极 强的动作文化靠不断积累、艺术要不断发展、创作要不断革新,整个文化的发展是随时• 代进程而发展的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 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前代的舞蹈艺术,这就是 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 的体现在这个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舞蹈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仅如此, 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也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的研究如果不能把握好舞蹈 艺术的时间性特征,就无法准确地去欣赏、创作和发展舞蹈艺术二、舞蹈艺术的空间特征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不同的 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种多样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以,要想使舞 蹈艺术的欣赏、创作、发展认到较高的境界,仅仅注意舞蹈艺术的时间性还不够, 还要注意到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性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 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这便是舞蹈的空间特征我 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 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狮舞》、《龙舞》,藏族的《锅 庄》,的《安代》、《查玛》,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 《农乐舞》,壮族的《蟆拐舞》,满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跳左脚》等等这些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各族民间 歌舞,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围讲,这 些舞蹈具有鲜明的空间性恰恰是这些地方舞蹈的个性差异和相互兼容,才使得 我国舞蹈艺术的百花园姓紫嫣红、长盛不衰透视舞蹈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此 类现象俯拾皆是,屡见不鲜择其典型,半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舞蹈类型最具代 表性其时,国家分裂为两部分,乐舞也形成了南北两种鲜明特色:南朝继续保 留着汉代的舞蹈传统,北方因为多是胡族统治地区,所以胡乐大盛。
南朝宋武帝时代,一直续承着汉族的乐舞传统南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因此把 南朝盛行的《清乐》也带到了江南《清商乐》原是汉魏时在汉族地区的传统歌 舞形式,东晋之后传到了南北朝清商乐者“南朝之旧乐也,永嘉之乱王都沦丧, 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可见是晋代东迁才把这种歌舞形式带到南方南方的歌 舞具有温柔典雅的情调,因此大量的南方原有的民间歌舞形式,都被吸收到《清 商乐》这一表演形式中,经过加工成了精致、优美的舞蹈在北朝的统治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乐舞大量涌入中原,城市内外“胡乐胡舞普 遍盛行特别是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的北周时,更是盛极一时毕然,传入少数 民族的乐舞不是从南北朝开始的,而是早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己带切西域 乐舞资料,但是在那时还是少量和间接的,到了南北朝期间,丝绸之路已经畅通, 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已经交流频繁,西域诸国来朝,于是龟兹、疏勒、安国、 唐国之乐,大聚长安,著名的龟兹乐人苏祗婆,就是这一次随从突厥皇后阿史那 氏来到中原的自此形成了女爱胡装,伎务胡乐的风尚,促进了中原乐舞与外域 乐舞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如《西凉乐舞》不是西凉的乐舞,而是龟兹乐与中国乐 混合而成龟兹舞乐半是舞蹈地域空间交流的典型代表。
龟兹舞乐是诞生于我国古代新疆 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是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民族的伟大创作,也是西 域史上著名的龟兹文化和西域舞乐的杰出代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由于丝绸之 路的开辟所带来的东方艺术西渐,或西方艺术东渐,沟通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 流古代西域正是这一•文化交流聚集融汇的地方这便是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作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龟兹舞乐得天独厚,受东西方艺术之熏染,汲取东西方艺 术之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广采博取,融汇提炼,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或为西域舞乐史上一个辉煌的无可再现的高峰丰腴多姿,舞彩缤纷的龟兹舞乐, 充分体现了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在 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它遍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东西方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 积极页献三、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舞蹈艺术的完善与发展,包括创作都离不开艺术的时空关照靠一种单-•舞蹈 艺术的发展,或仅靠几种不同形式舞蹈的交流都是无法达到舞蹈艺术发展的完美 境界只有既注意到舞蹈的时空性,又注意到舞蹈的空间性,舞蹈才能发展到一 个鼎盛阶段在我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 盛,文艺有了很大发展,乐舞也呈现了一个鼎盛局面。
当时隋朝的乐舞,基本上是把南北朝留下来的乐舞和百戏集中起来加以发展, 隋文帝开国初年制定出《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 《龟兹伎》、《文康伎》、《高昌伎》,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又增加《康国伎》和《疏 勒伎》成为《九部伎》这些乐部,每部都包含舞蹈,来自不同地区与民族隋炀帝杨广,是个极会享乐的人,对于乐舞方面,感到周齐音乐都杂有胡歌胡 音,便吸收民间乐歌加以改造从大业二年开始集中乐工,收留在太常寺,还收 了许多学徒,称为博士弟子,专门学习技艺,因此创作了许多新曲隋炀帝大制 艳篇,他对前代的乐舞有了改革此外,唐代很流行的《柘枝舞》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舞蹈艺术发 展的时•空关照特性《柘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己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 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此外还有儿童舞蹈《屈 柘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柘枝》不属“健舞”类,而属 于“软舞类”据《乐府诗集》引《乐苑》曰:“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 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b i an@②转有声,其来也于于二莲花 中藏,花圻则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
健舞”《柘枝》与“软舞”《屈 柘枝》,一•为羽调,一•为商调实际是舞蹈伴奏乐曲采用不同调式,其主旋律还 是同出一源的从舞蹈的内部关联讲,《屈柘枝》是从《柘枝》发展变化而来, 舞蹈表演形式比较大健舞”《柘枝》是比较地道的西域民间舞,“软舞”《屈柘 枝》则与汉族传统舞蹈相融合,表演时•用两个女童,先藏莲花中,花瓣慢慢张开, 女童从花中钻出来进行舞蹈,它的特点不是矫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 从舞蹈到布景装置都按中原人民的审美要求做了较高的艺术加工今天西安博物馆的唐兴福寺残碑中的汉族儿童和西域人像,两人舞姿相同,这 就说明唐代的汉族人和西域人都在跳一样的舞蹈这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站在一起 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敦煌 莫高窟中的盛唐壁画中有两个站在莲花上跳舞的伎乐天,实际上这是一•对被神化 的舞人形象,正是它启发着我们去想象唐代《柘枝舞》的风貌唐代的《柘枝舞》的表演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经过各地不同风格的表演 形式的交叉、交流、交融,《柘枝舞》成了当时既流行、又有相毕品味的舞,没 有较深的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仅如此,《柘枝舞》还成了当时即流行乂有相当 品味的舞,没有较深的舞蹈功底是表演不了的。
不仅如此,《柘枝舞》还成了当 时极具生命力的舞蹈经盛唐,直至晚唐,《柘枝舞》仍盛行不衰,生命力极强 且流行甚广当时京都长安以及同州、常州、杭州、潭州、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 《柘枝舞》这种舞蹈历经唐代、宋代,直到明清之际,还有伎人朗圆舞时穿《柘 枝》服装的记载,可见影响之深远《柘枝舞》在中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极强的生命力以 及创造的广阔的审美空间,都证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