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doc
26页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 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更加广阔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植根于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实践,探讨其学术渊源,离不开对图书馆活动演变的考察 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研究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脱离蒙昧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问题时,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页)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
考古发现,约公元前3000年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朝的一座寺庙废墟附近,就有大批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成为已知最早的图书馆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国王在尼尼微建立了藏有大约 2.5万块泥板文献的皇宫图书馆古埃及至迟在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28~前23世纪) 就有了王室图书馆和寺院图书馆古代希腊、罗时期也都有为奴隶主阶级及其贵族知识分子保存资料的图书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曾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见西方图书馆史) 中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据目前所知,是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商代设有史官,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因为最晚在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以竹木和缣帛为载体的文献,记录文字较前便利得多在以上这段时期,图书和档案工作是结合在一起的 图书馆的发展 世界进入中世纪以后,拜占廷帝国皇家图书馆曾有一度繁荣到了公元8世纪,随着中国造纸术的传入,阿拉伯文化进入繁荣昌盛时期,那里的图书馆分布广泛,仅巴格达城就有30多所而在欧洲,公元476年罗帝国灭亡之后,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学术思想窒息,文化萎缩,近千年间图书馆处于衰落状态。
在中国,秦汉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纸质文献的生产提供了条件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频仍,无论是各国的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历经几度积累、破坏和恢复,但图书馆总的仍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 隋唐写本书盛行,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至宋代得到普遍推广,文献的生产更加方便,五代十国曾一度凋敝的图书馆事业又迅速复兴起来,并且出现了新的图书馆类型──书院藏书金、元两代图书馆没有重大发展明代又掀起高潮,以私人藏书成绩最为可观,成了图书馆事业的主流 清代无论是官府藏书还是私家藏书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鸦片战争以后,封建时代的图书馆事业逐渐向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过渡 中国封建社会图书馆经过漫长演进而兴盛、发达,成为一种成熟的精神文化形态,为人类积有累世不断的、浩如烟海的文献除甲骨文献、简牍文献、缣帛文献等仍在陆续出土外,中国现在保存在各大图书馆里的唐宋以来的纸质古籍,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万种以上这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所做的特殊的、卓越的贡献 西方近代图书馆事业 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大机器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教育开始普及到平民,文献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全国性的图书馆开始向社会开放。
19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公共图书馆得到了确立和发展它具有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经费来源于各级行政机构的税收,设立和管理具有法律保证等特征公共图书馆的普及,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突出成就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类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图书馆事业开始进入世界先进的行列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和俄国等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图书馆界在国际上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国际文献联合会、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都相继成立 中国近代以来的图书馆事业 19世纪末叶,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较开明的维新派人士请求开设公共性的藏书楼初期的公共图书馆,多由藏书楼演变而来1902年,浙江绍兴的徐树兰以一己之力筹建古越藏书楼,于1904年正式开放湖南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也先后成立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于1910年开始筹建,1912年正式开放 近代大学图书馆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早于近代公共图书馆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以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图书馆为代表;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图书馆,以1894年成立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为最早。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给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30年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据统计,1930年全国有各类型图书馆2935所,到1936年达5196所前身为京师图书馆的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年与北海图书馆合并,藏书50余万册这一时期的通俗图书馆改为民众教育馆,据 1935 年统计,多达 1225 所 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在战火中有无数座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些具有进步倾向的图书馆在李大钊影响下,北京的进步学生建立了“亢慕义斋”图书馆,收藏有许多克思主义书籍1921年,上海出现了“通信图书馆”在邓中夏、李立三等人关怀下,工人图书馆、工人阅报室,也在各地相继成立在以后的苏区和解放区,革命政府建立了中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中共中央图书馆以及其他各类型专业图书馆在国统区建立的北京大学“孑民图书室”、上海中华业余图书馆等革命和进步的图书馆,对唤起民众的觉悟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图书馆事业向现代化过渡 古代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成熟发展于封建社会,文献流通量小,比较封闭,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近代图书馆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其宗旨是对文献藏用并重,而以用为主;管理上逐渐形成了从采集、分类、编目、典藏到阅览、宣传、外借流通、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一整套科学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出版物数量激增,促使图书馆之间加强采购工作的分工协作和实行图书馆的图书贮存制度;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使图书馆推广了馆际互借、参考咨询工作和开架制度;缩微复制技术、静电复印技术、声像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在工作中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图书馆事业发生巨大变化各国政府为了有效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纷纷采取措施,修订图书馆法,推行文献工作标准化,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和教育,扩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范围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已由单纯的收集、整理文献和利用文献的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发展到以传递文献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这三者的相互结合,正有力地改变着图书馆工作的面貌,甚至在影响着它的历史进程 图书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图书馆依赖社会赋予它的条件,为人类文明、为社会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 ① 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
没有一定载体的文字记录和保存这些文字记录的方式,文化便不能得到持续地发展 ② 交流思想、知识、情报、信息文献是交流工具,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和信息的中心图书馆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和传递文献,进而实现思想、知识、情报和信息的交流可以说,没有这些交流,便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③ 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程度是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图书馆是社会大学,以精神食粮哺育读者,并能为读者不断更新知识提供条件,它伴随着人生的各个阶段 ④ 提高社会的科学能力图书馆是全社会的科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科研劳动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从深层意义上说,图书馆积累和整理已有知识,不仅是创造新知识的科学工作的前提,而且其本身也属于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 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图书馆为解决科技攻关、产品创新、试验设计乃至企业规划、管理等提供文献和情报,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生产力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贡献将日益增大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早在17世纪德国的G.W.莱布尼茨就将它归结为人类的“百科全书”,甚至称誉它是“人类灵魂的宝库”。
从柏拉图到克思、列宁,从孔子到毛泽东,凡历史上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思想,做出某种创造性的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利用图书馆博览群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一代伟人的图书馆无论在历史上、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中,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 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由于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图书馆学自立于近代科学之林以前,历史上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它们既有一鳞半爪,也有鸿篇巨制,为图书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世界:古代至中世纪 无论中外,图书馆学的知识都是在文献整理,尤其是在文献编目的基础上首先积累起来的 前述古巴比伦王国的寺庙废墟附近所收藏的大批泥板文献是按主题排列的,亚述巴尼拔皇宫图书馆的泥板文献上也刻有主题的标记,其目录被刻在收藏室的门旁和墙壁上这可视为是在一种明确思想指导下的文献编目的起源公元前 3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第三任馆长卡利编成了该馆的名为《皮纳克斯》( 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 的解题目录,说明当时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著录方法 中世纪前期,图书馆学思想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公元529年,圣本尼狄克特在罗附近建立修道院并为其制定法规时,把读书当成使人信教修行的一种手段同时代的F.M.A.卡西奥多鲁斯在自撰的《宗教文献和世俗文献指南》中编了一份解题书目,这份目录在后来若干世纪一直被作为修道院图书馆的藏书标准,他是第一个强调世俗文献对基督教的重要性的人 中世纪后期,出现了一批私人藏书家撰写的著作13世纪法国 R.de福奈维尔的《藏书家》,描述了一座“书苑”的藏书情况英国著名藏书家R.de伯里的《爱书》,1344年完稿,1473年出版于德意志的科隆,作者企图扭转当时僧院学术衰退的局面,从多方面提出建设图书馆的建议15世纪意大利藏书家费德里戈对图书馆馆长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发表了精辟的意见 欧洲:文艺复兴至18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抱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崇敬的心情广泛搜集图书和歌颂图书馆的价值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父”的F.彼特拉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当西方历史从中世纪进入近代之际,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结束了零星的不系统的状况,进而为近代图书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是西方图书馆学孕育时期的重要阶段,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G.诺德、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