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潮俗元宵节 潮汕历史文化.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鑫**
  • 文档编号:256767559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0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潮俗元宵节 潮汕历史文化 正月十五“闹元宵” 摘要:普宁洪阳地区保存了传统的潮俗节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除了过好平常生活,最经常的活动就是“过节”拜神了每年寒假回家,接近过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是“谢神”的日子,也就是所谓的送“神上天”这一天,乡里人都会带上果品,香烛,纸料等祭祀用品去拜神从伯爷公,娘宫,三山国王,到土地公,等等,整个乡里的十多位神都要拜透于是,这一天整个乡里充满着深厚的香火味,人们挤在小小的庙里拜拜,显得特别的喧闹,从这天起先人们就已经闻到过年的气息了潮汕人的节日是很常见的,就正月举例,从除夕围炉,初一吃斋,初四请“神下天”,初五“五谷爷”生,初七吃“七样菜”,初九“天公生”,十五“闹元宵”,二十“走仔会”从这里的名目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节日的多样性此后,二月初一“中和节”,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一月二十八冬至,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含义和特色在这么多的节日里,我最喜爱的一个节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一天“营老爷”,“走老爷”,打鞭炮,猜灯谜,行头桥,看烟花,吃汤圆,一成天都是“老热”的。

      下面就看看我们是如何“闹元宵”的正文:首先从名称上说起,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或元宵,我们农村俗称“十五夜”元宵节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朝但是,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始终到了唐朝以后,才渐渐演化成今日的元宵佳节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称和节日,而唐朝奉道教为国教,为祭祀道教三官中上元天官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办了种种节日活动,规定“闹元宵”〔主要活动为举办盛大灯会〕时间为正月十四至十六到了北宋初年,元宵节由三夜扩为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元明清三代,元宵仍旧是一个重要节日明朝时,正旦〔即今春节〕官员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足见这个节日受重视的程度直到现代,元宵虽然已经不再是例定节假,但在民间仍旧倍受器重,特殊是在广阔农村老百姓心目中,假如没有闹过元宵,春节好像就没完毕元宵被潮汕人认为是张灯结彩,庆祝大团聚的节日,是祥瑞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妙将来的憧憬的美妙良宵其次,这天的庆典是从早到晚的 上午的重头戏是“营老爷”早晨,我们便起来打算祭祀用品,其中包括各种果品和香烛一般在八点半之前,各家各户就要去拜老爷。

      拜老爷回家之后,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这个习俗有一个故事: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样威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慌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和善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元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真那年安然无恙,以后这事便传开去了 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那么取一片夹在耳朵边全部这些均表示人们憧憬祥瑞之意上午八点半,乡里起先游神程序是经过事先支配好的一般来说,当年结婚的男子,或者是当年生男孩子的新爸爸,都要去营老爷这里也不是必须的,许多年轻男孩子图好玩,喧闹,也是很踊跃去报名的兼之,他们盼望在将来的一年里顺顺当利,走个好运,所以虽然是一项费体力的活,也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去争取名额。

      这些人早早到了神庙集中,乡里的老大爷主事公早已交待清晰游神的线路,他们穿上由两片简洁的红布裁成的红背心,头上系上红头巾,便打算启程了开路人手拿一根燃着的香,肩上抗着一旦箩筐,里面放满了“大秤”和鞭炮在路口燃第一个“大秤”,随着“嘣”的一声巨响,游神起先列队完毕的红衣队伍起先敲锣打鼓,队伍起先由神庙启程,绕整个乡里走一圈游神的人像平常一样走路,只是扛上了“老爷”,显得庄重起来乡里人那么在自家巷子里等待,一睹队伍的风采家家户户的妇女那么都要先燃好香在路一旁等着,当队伍接近,就把香插在游神的香炉里营神活动有条不紊地进展着,大秤“嘣嘣”,锣鼓锵锵,围着乡里绕了走到原地,上午的“营老爷”完毕了然而,人们更期盼的是下午的“走老爷”相对于上午的营神,下午的活动更加地兴奋人心,更加地剧烈,或许是因为要打鞭炮的原因午饭过后,各家各户就起先张罗着祭祀祖先的食物了下午三点,乡里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门前挂上了一串鞭炮,为了迎接老爷从自家门前走过下午的路途与上午是根本相同的,不过下午是要走每一条街巷的,所以更要求速度,节奏更快营神的人肩上扛着老爷,用跑的方式走过每条街巷每户人家那么在自家门前惊慌地等着,当老爷要光临自家巷子的时候,就点燃自家门前的鞭炮。

      鞭炮哔哔嘣嘣,那些年轻人扛着老爷快速地从鞭炮下跑过有时鞭炮威力太大,他们就必需停下来,等鞭炮放得差不多再走过去 鞭炮响过自家门前,表现新年的新气象,红红火火,顺顺当利下午“走老爷”完毕后,各家各户就挑起打算好的事物去祠堂祭祀祖先接着,就是晚上的活动——行头桥 即时所谓行桥度厄,祈求平安的习俗顺治《潮州府志》就有上元节“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的记载这种习俗大约明代万历年间起先在潮汕流行万历本《荔枝记》里头,有黄五娘的一句宾白: 李婆,夜昏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人人头插柳菁,去体(睇)灯行桥,四季平安利市已经言及“行桥求平安”的习俗在我们普宁洪阳,保城帝君庙前有一座石桥,名叫太平桥,俗称头桥此时此刻,我们洪阳人仍旧把“元宵夜行头桥”作为必不行少的节日活动在这一天晚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总是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去“行头桥”,意在图个好兆头,行过太平桥,一年里便平平安安这天夜里,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管从哪个方向走来,都必需走过太平桥,而且走过桥时,切不行回头回头不吉利” 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因为元宵是“圣日”,所以这一夜里人们走过桥时时时说好话,并配以和谐的动作: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亩”;而已怀孕的妇女那么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在十五夜,元宵旧俗还有“坐大菜,摇竹丛”的习俗潮汕农夫冬种的大芥菜,茎叶肥嫩,菜蕾硕大,浑圆碧绿,艳丽秀丽,俗称大菜元宵夜少女会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着:“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合自己心愿的好郎君,犹如大菜的叶蕾一样蜂拥、紧抱、亲近、好合,将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华蜜新嫁娘那么结伴到村边竹林下摇竹子,边摇边念:“摇竹头,不用愁;摇竹尾,年底养个大乌龟〔生男娃之意〕”在过去,还有元宵“抱大猪”的习俗 潮汕农家多饲猪,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单独静静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意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不过此时此刻已经很少了,随着经济开展,农村人大多外出打工,没有过去那样在家里饲猪,所以这个习俗也慢慢被人遗忘了除此,元宵夜还有抽影戏,做电影,猜灯谜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元宵前后几天,每家每户的门前灯都是开着的,所以这时的农村不同于以往,到处一片通明 这就是我们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