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力推进.三化进程doc.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317080115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力推进.三化进程doc第一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doc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2022年06月02日 09:33:01来源: 人民日报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三化”同步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很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

      可以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及时加 强农业、发展农村,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现代化就会顺利推进;如果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立足国情,遵循现代化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道路三化”同步发展的着眼点: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强调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加快克服农业基础脆弱这一瓶颈制约,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深层矛盾,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富裕农民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必须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点任务 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始终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现 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环节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五,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也是农村制度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第六,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逐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定居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 第七,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实质上是要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切实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逐步提高财政“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二是促使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以及农田水利、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健全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贴息或利用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应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并突出投入重点一是针对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大幅度增加对良种培育、动物防疫体系、规模化养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小型农田水利、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等的投入力度二是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三是按照市场化取向和调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四是完善财政投入资金的运作方式,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普惠,即公共服务体系能够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二是均等,即基本公共服 务的标准是均等化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一体,即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形成城乡一体的制度框架。

      推进建立普惠、均等、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增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是“三农”政策的核心其中应把握好四个问题:一是土地定权,农民定心进一步明确“长久不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明确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在确权的基础上为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加快建立全国统 一、权威的农地权利登记体系二是农地农有,农地农用使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不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严格用途管制三是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农民进城落户定居后是否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要强调“自觉自愿”,不能把“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

      四是土地收益,城乡共享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公平合理补偿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要为工业化、城镇化腾空间,更要为农民增利益应最大限度地把农村土地整治节省出来的建设用地留给农村使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的收益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机制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家分两地,长期处在城市边缘,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不仅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而且会带来很多矛盾应转变观念,对农民工由排斥转向容纳、由管制为主转向服务为主,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转变 第二篇: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不能把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强制性要求农民退地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俊 2022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农民工产生和发展壮大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基本格局,构成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动力 大量的进城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却没有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符合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转为流入地居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且,今后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预计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在54%左右,2022年将达到59%左右,2030年将达到66%左右这意味着,从2022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左右 农民工融入城市六难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我国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常住人口按照这一口径计算,目前,不到4个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外来流动人口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民工进城就业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就业的占8.8%,省会城市就业的占19.4%,地级市就业的占34.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合计占到63%农民工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在目前城市的就业时间平均为5.3年,超过5年的占到了40%,超过10年的约占2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22年调查数据)。

      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 大量农民工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低,在城镇落户门槛高,难以融入城市,这也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的教育服务不足在学前教育方面,农民工随迁幼儿大多数进入的还是条件较差的民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方面,2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在高中教育方面,大量从小生在城市并在城市接受了完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希望在当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但是,由于高考实行户籍所在地报名制度,考生要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并参加高考,这就使得跨省的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在中考或高考前选择回到流出地省份就读,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 二是农民工看病难问题突出由于新农合的报销限制、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不高,以及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等原因,广大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正规医院的医疗服务,患病后自我医疗的比例高农民工主要从事于低薪、高危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职业安全防护差,罹患职业病的人数不断增加,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近年来农民工职业病发病人数高达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农民工群体性职业病事件不断出现。

      三是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例低农民工除参加工伤保险比率略高外,参加其余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农民工参保率难以实质性提高,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相对于其收入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由于收入来源不稳定,水平较低,在负担自身开支和养家费用后,再缴纳社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