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高考中国古代史问答题精选.doc
6页曲一线高考网 近年高考中国古代史问答题精选1.1994高考,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2分)说明其社会根源,(6分)并分析其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2分)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4分)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2分)[阐述“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按以下3个层次评分,不得累计,即最高得分为6分] 第一层次: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2分) 第二层次: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4分) 第三层次: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2分)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2分)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1分)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1分)2.1999广东,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3.1995上海,简述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4.1995全国,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1分) 参考答案: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3分)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戌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2分)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因此汉武帝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2分)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2分)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均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2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1分)但前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大统一,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2分)5.2001上海,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请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5分)(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级象西域女子(见右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参考答案:(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和内地物产的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3)能正确概括对应历史意义,假定为今天的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6.1994上海,举出西汉、东汉、蜀、吴、唐等封建王朝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一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举例略,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7.2000春季,结合史实分析隋朝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 参考答案:经济:南方的开发,北方农民的南迁,黄河流域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北魏的改革南北方经济的交流来往奠定了经济基础 政治: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士族制度的衰落 思想:文化交流,人心思合 直接:北方经济发展,南方王朝腐败,北周为统一准备直接条件8.1999全国,史称“得人者昌,失人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要点:(13分)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1分)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1分),出现”贞观之治”(1分)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2分);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1分),任姚崇,宋?等为相(1分),出现“开元盛世”(1分)。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1分),酿成“安史之乱”(1分)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拨91);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1分);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惩(1分)9.1996全国,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 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其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原因: 概括说明①政治稳定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②经济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③对外开放 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特点和历史地位:概括说明①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②兼收并蓄 (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③世界领先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④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10.1995上海,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11.2002广东,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得到很大发展,试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经济方面: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泉州等海外贸易港口繁荣;制瓷业,丝织业发达,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提供了丰富的海外贸易产品;国内商业活跃。
科技方面: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广泛使用12.1998上海,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哥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造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价说:“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拿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等造成一些弊端,但是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朱熹把变法中的失误当作变法的目的莱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变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的财政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13.2000上海,宋金对峙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14.1996上海,简述北宋及北宋以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展、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15.2000上海,下列分别是隋朝和元朝时候的运河图,请加以辨认并辨认它们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相同点:起止点相同,都是南北大动脉 不同点,元朝时期运河直达北京,隋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
16.1995上海,比较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与俄国在文化发展上的不同特点及其表现,并作简要说明中国转向封闭专制 ,转向对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史实,八股取士,文字狱原因是封建专制的加强俄国向西方学习,西化彼得一世改革,派出使团全面学习西方文化)17.2001上海,18世纪以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文字狱,专制统治的价强后果,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使社会闭塞,影响了社会进步,中西文化隔绝乾嘉考据学大盛)18.2000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9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5分)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场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3分)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性。
2分)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2分)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启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分) 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2分)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2分)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2分)19.2000上海,江泽民曾经说,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以明末清初为例,该书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同事的西欧相比有何不足之处,并扼要分析其主要原因成就略,不足,理论性不足,实验性不足,学科体系未建立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思想上文字狱八股取士等)20.1997上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发展缓慢21.2001上海,清朝建立以前,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收税的依据由以人丁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从实物为主转向货币为主,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促进了货币地租发生和商品经济发展。
)22.1997上海,简述清朝前提,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3.1996上海,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是否具有“西学东渐”的性质?为什么?(属于,举例利玛窦等人的活动)24.2000广东,简述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原因发展变化: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之一,河姆渡人已经种植水稻,南朝时期,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提高,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仔北宋时不断推广种植,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明代南方种植双季稻,三季稻稻米的商品日益增强原因:兴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广,中外交流,生产工具改进技术提高,自然条件符合)25.2001春季,东晋南朝,隋朝,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变化:东晋南朝士族把持政坛,隋唐时期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上升,依靠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内命题)26.2001全国,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15分) 变化:南宋后棉布逐渐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