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doc
21页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 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 期末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读图题:eg人文地理现象的分布例如:宗教分布图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讨论对象 讨论地球外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猜测其进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讨论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进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P4 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讨论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醒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讨论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外表制造了各种人文现象,全部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展的,人文地理学并不讨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全部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动身,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讨论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进展规律和演化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外表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进展规律和演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P5 (1)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讨论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经济活动,讨论社会现象的地域构造是人文地理学的详细讨论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进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根本的因素 (2)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固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任何地理现象都有肯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讨论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像性 (3)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4地理学的进展阶段: 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消失了计量革命、技术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富强,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讨论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构造主义、后构造主义等等 5人文地理学重要人物及其奉献 洪堡和李特尔,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1)德国:拉采尔:《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理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2)法国:白兰士:“人地相关论”,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白吕纳:《人地学原理》 3)英国:麦金德:《历史地理枢纽》是政治地理的代表作,阐述了“大陆腹地说” 这一全球战略的概念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罗士培:主见适应论 4)美国:森普尔:《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 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强调与气候对人类文明的打算性影响, 巴多斯:将人文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 索尔:主见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文化景观学派 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5)俄国:地理学派: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主见经济地理学讨论对象是区域。
经济学派: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其次章 1人文地理学讨论的五大主题:P23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集中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2文化功能区可分为哪几类?P24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3形式文化去的概念?形式文化区可分为哪三个层次?P24 概念: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边界的文化区 层次:一是中心地区、二是外围区、三是边缘区 4乡土文化区的概念:P25 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文化扩展集中的概念与类型、有哪些案例?P26~27 概念:某文化现象消失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到的传递,其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类型:接触集中、等级集中和刺激集中 案例:宗教的集中、汉族文化的扩展集中 6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P30~34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供应了根底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进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转变了自然地貌,形成文化景观 7文化生态的类型?P29~30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在这一讨论方法中,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打算、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打算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与环境打算论不同,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的是人的选择力量,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意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讨论,其目的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8文化整合的概念?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9文化景观的内容? 含义:是居住在该的某文化集团为满意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供应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根底上,叠加上自己所制造的文化产品 内容:交通景观、聚落景观、城市景观 10人文地理学的根本理论? 1)环境打算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进展的打算性作用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德国黑格尔、拉采尔 美国:森普尔 2)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打算性作用,而是注意人对环境的适应于利用方面的选择力量。
法国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和生态论:借用生物学的生态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英国罗克斯比——适应论 美国巴罗斯——生态论,目的在于讨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响 4)环境感知论 5)文化打算论: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打算性作用,在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打算论 6)和谐论 第三章 1人文地理学讨论的一般程序:P48~49 (1)确定讨论课题 依据课题讨论的目的课分为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三类 依据课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国家打算科研工程、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工程 依据课题讨论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描述性讨论、解释性讨论、猜测性讨论和对策性讨论 (2)制定讨论打算 (3)收集、整理资料 (4)调查讨论与实地考察 (5)分析讨论 (6)讨论总结,成果评审 2人文地理学的讨论方法论P51~54 阅历主义方法论:阅历→一般理论→推论将来 规律实证主义方法论:现象→一般规律→验证(特别大事) 人本主义方法论:以人为主体、重人类行为,重非经济成分 构造主义方法论:要素(现象)→构造(功能)→解释事物现象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讨论方法P51~56 1)地理社会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抽样调查、专家系统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地理科技文献、因特网 第四章 1人口转变的概念P79 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人口转变理论(法国兰迪:三个序列、英国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p80 (1)法国兰迪,《人口革命》,“三个序列” 第一序列,原始阶段,高诞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其次序列,中间过渡阶段,高诞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下降、诞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诞生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 (2)英国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诞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到达均衡 2)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低,诞生率开头下降,人口增长至最快后减速 4)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5)减退阶段,即D阶段,诞生率下降并开头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出负增长 3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P86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地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河岸、海岸) 4世界上共存的四个人类大陆性P86 第一个是:东亚和东南亚 其次个是:南亚 第三个是:欧洲 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特殊是美国东部) 5人口迁移的概念性P89 人口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空间位置上越过肯定边界的移动 6人口流淌与人口迁移的区分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转变。
人口流淌: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参军一段时间,未转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人口流淌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常常,流淌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淌分为周期流淌和来回流淌 7世界种族的划分P93 目前,根据国际上比拟统一的划分,可分为四大种群: 1)白色种族群 2)黄色种族群 3)黑色种族群 4)棕色种族群 8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