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pdf
10页第 3 课古话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4.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重点、难点突破方法(A案)1.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2.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词,感受传统习俗B案)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2. 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A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B案)通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B案)引导法、点拨法学法(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B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 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寒食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2.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 揭示课题,了解 寒食 1.板书课题2.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三、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1.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3.介绍作者:韩翊,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翊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四、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3.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中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五、 反复诵读,领悟诗情1.师:诵读古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春意盎然的景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为什么是“飞花”,而不是“落花”呢?(“飞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寓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要归功于其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飞”字)3.师:“飞花”就是风中的花,你们还能从诗中的哪个地方感受到风?(“斜”字也是间接写风)4.齐读第1、2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意5.了解习俗补充介绍: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等风俗诗句中提及的是禁烟火这一习俗6.师:全诗第1、2句写白昼,第3、4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哪些地方和哪些人却是例外呢?(皇宫是例外,权贵豪门也是例外)7.师:读到这里,你们会想到什么?8.师:全诗用白描手法来刻画皇宫的气派,充满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9.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六、 归纳学法,总结提升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寒食这首诗,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七、 延伸拓展,推荐阅读师:除了韩翊的寒食,还有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板书设计寒食风景飞花东风御柳斜风俗日暮传蜡烛五侯家家家禁火课时作业一、 背诵寒食,预习另外两首古诗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_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_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_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_ 三、 寒食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春景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结合古诗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一、 回顾古诗,激发兴趣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一一寒食,谁能背一背?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二、 初读古诗,认识节日1.继续学习两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题2.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教师正音:迢、皎、纤、擢、札、杼、栖学生认识多音字:间3.师: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展现了什么节日的场景?你们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习俗?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你们更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根据喜欢的古诗,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要求:选择一首进行研读,按照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古诗3.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四、 品读古诗,体会情感(一)学习迢迢牵牛星1.释题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中都是五言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灿烂银河的织女织女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她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银河水又清又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牛郎和织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3.明确写作思路第1、2句描写环境,中间4句描写织女,最后4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4.结合传说,体会情感师: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诗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表达了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5.师:你们能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相思的痛苦?(1)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师:织女可是仙女,怎么会连布都织不好呢?(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太悲伤了,所以终日以泪洗面,织不成布)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师: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清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齐读这两句诗6.感受叠词的韵律1)师:在读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以叠音形容词开头)(2)朗读体会:使用这么多叠词,有什么好处?(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俳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7.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8.说一说七夕的习俗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768 835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他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此诗是诗人于农历八月十五夜望月而写2.说说古诗大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3.诗歌赏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教师指名读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不可以把 落”改为 在” ?为什么?(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细了)(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几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看似无理,却更加显得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众人之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4)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的情感)(5)齐读古诗,读出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五、回顾本课,总结提升师: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寒食写了寒食节禁火的习俗;迢迢牵牛星介绍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讲了七夕节的由来;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六、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2.师:选择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想象,并为它配上合适的图画。
板书设计3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叠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十五例望月中秋节望月怀远思亲之情课时作业、解释词语1.札札 : 织机益出的响声2.盈盈 : 清澈的样子3.脉脉 : 相视无言的样子4.中庭 : 庭中 .庭院中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三、你还知道哪些写风俗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学反思1.这三首古诗语言优美,情节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叙述的内容均为习俗或民间传说,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于是我合理地安排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诗中的习俗和情感我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2.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同时选取合适的点进行拓展,介绍古诗背景、节日习俗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我抓住文中的叠词,让学生品读,使其感悟古诗的韵律美第一课时环节* 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熟读两首古诗2.理解诗题的意思3.给古诗划分节奏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问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还知道了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节日习俗吗?2.师:今天我们从古诗中了解传统节日习俗3.板书诗题一、初读古诗,读准子首1.齐读诗题理解诗题的意思2.简单介绍寒食节和中秋节3.自由朗读寒食和十五夜望月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教师与 学生的距离,同时不动声色地展开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小组读、指名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懂诗歌,读出节奏合作探究二、分组合作1.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合作学习2.交流反馈三、 分组自学,走进习俗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 品读理解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师:从诗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感受到了哪些景象?这些美景给你们怎样的感觉?(3)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四、 交流反馈,精读诗句学生对于寒食的作者韩翊比较陌生,对寒食节的了解也比较少,知诗人,解诗题 环节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