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36871813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0年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复习课教学设计大赛课 题 研 究 教 学 设 计教者: 徐玲玲 2020年 12月 9日 星期三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复习课年级七年级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选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情分析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在初学本课时,学生就存在基础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的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等问题教学目标1. 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全文,且能根据不同情境,准确填写文言句子。

      2. 熟练掌握文中文言词语,并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易考词语3. 掌握《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孔子的为学之道4.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谈收获和体会复习策略加强诵读,扩大积累,培养文言语感立足文本,紧扣考点,学会举一反三重点理解、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谈收获和体会教 学 流 程环节时间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策略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2′)二、知识梳理(25′)三、理解内容(10′)四、拓展延伸(6′)五、布置作业(2′)“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如何修身做人㈠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㈡重点实词人不知而不愠㈢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㈣古今异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㈤一词多义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㈥词类活用传不习乎?㈦文言虚词之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㈧文言特殊句式㈨翻译全文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默写并翻译全文共同进入本课复习结合课下注释,自由复习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有不同意见或是需要补充的直接表达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理解文意,与中考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的题该从何入手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夯实基础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知识梳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反思通过这节复习课,学生夯实了基础,深入的理解了文意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