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父亲·童年》.docx
2页林语堂《父亲·童年》 林语堂《父亲·童年》 ——节选自林语堂《八十自叙》其次章 童年 谈父亲的片段 我生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时值清末,光绪皇帝还活着,慈禧太后正享受最终的荣华中日甲午斗争,中国兵败,那年依据《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慈禧太后挪用中国海军的预算,修建颐和园依据记载,有一艘炮艇被敌军掳获,船上只有两发炮弹腐败的满清官僚曾向大大小小的国家购买弹药,弄得元气大伤日本在明治天皇的领导下,大事革新,1840年打赢了日俄斗争,清朝的行尸走肉还是行尸走肉 我生于福建南部平和县的坂仔乡(漳州龙溪)下列几件事对我的童年影响最大:一、山景二、家父,不行思议的志向主义者三、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 父亲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感觉灵敏,想象力很强,而且非常幽默在长老会牧师群中,父亲以超进步而知名,当年厦门没有几个小伙子听说过圣约翰高校,他却送孩子到上海接受英文教化他身材短小精壮,前额突出,配上匀整的下巴和弯曲的胡子就我记忆所及,我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最特殊的是他在同辈牧师面前的悠闲笑貌他对子女很和气,但是尽量维持老父母的威历,却也时常说个笑话给我们昕,或者把一碟菜推到母亲面前,间或夹夹菜给她。
厦门是1849年最先开放传教的五个港口之一他曾说起厦门先锋牧师塔玛奇博士(Dr·Talmage)的笑话当时教堂分为男女两席一个闷热的下午,他正在讲道,望见男信徒都睡着了女信徒则七嘴八舌在闲聊,没有人听讲塔玛奇博士欠身说,“假如姐妹们别再大声讲话,这一边的男信徒就可以舒舒适服睡一个午觉了 父亲深得漳州基督教友的尊敬他说话直截了当,一般人都听懂 就我所知,父亲是自食其力的人他曾在街上卖糖果,也曾卖米给囚犯,利润很高他还将五里沙的竹子卖到漳州,两地距离十英里或十五英里左右 他肩膀上有一道扛竹竿造成的凹痕,始终没有消逝有一次,人家要他做个人情,从五里沙挑一担东西给一位基督教牧师这位教友对小孩子毫不留情,挑子压得好重,锅啊盆啊都放在里边,还说,“乖,你挑得动直到今日,他还记得大热天下午挑的那一副担子所以他始终为劳工讲话 我记得他曾和当地的税务官吵了一架,那个人领有执照,可以在五天一次的乡村市集中随意收税有一个人去卖火柴那个山地人得将货品挑到市集,得花三天砍柴,劈柴,熏成木炭一捆卖两百文钱,尽然要抽一百零一零一二十文的税金父亲刚好走过看穷人受欺侮,他打抱不平,和税务官吵了一架。
群众都来围观最终那个税务官看父亲年高望重,答应减收一一我不知道减了多少 父亲回来谈起这件事,还深恨那名税务官欺侮人 点击图片可阅读《谈父亲》图书全集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