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论语》话和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8811345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读《论语》,话“和谐” 近来重读《论语》,联想起时下开展的构建和谐 社会 工作,以为书中许多精辟言论可供借鉴,于是精选出来并联系实际加以评析,一来尽笔者“匹夫”之责,二来望读者不吝赐教一、构建和谐社会,从孝敬父母做起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实现整个社会和谐也就有了前提和基础本论文由中国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话说,就是“自爱”和“爱人”先说说“自爱”就其 内容 而言,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和谐,简而言之,就是家庭和谐孔子及其弟子更看重父母与子女之间和谐,强调子女必须孝敬父母,并主张从“ 政治 ”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这个 问题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大意是说: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里有句话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并以友爱的态度对待兄弟,推广孝悌的道理,并且 影响 到政治方面,这也算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不难看出,孝敬父母在构建家庭和谐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如何构建父母与子女和谐?孔子及其弟子以为,父母的衣、食、住、行、生(生日喜庆)、老、病、死等,做子女的都得管,用 现代 时髦话说,叫做“孝敬父母无小事”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在 经济 全球化趋势深入 发展 的今天,虽然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比较困难,但做到“游必有方”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常回家看看”也很容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子女常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常回家看看”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陈红演唱的一首《常回家看看》,令多少老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由于不能常回家看看,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感情疏远甚至产生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所主张的“不远游”,实际上在今天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可见,孔子这个主张是颇有远见的孔子还主张:“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大意是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我曾经看过一份调查资料,某中学就学生是否知道父母的年龄问题,随机抽查了初三年级的一个班,结果67名学生中只有4名女生知道母亲的年龄,而对父亲的年龄,却无一人清楚也许有人会说,孝敬父母并非取完全决于是否知道父母的年龄,但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的年龄都不清楚,那如何为父母的“长寿”感到高兴呢?又怎样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呢?孔子之所以能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不正是因为他能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作为前提条件吗?可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与孝敬父母并非互不相干,而是因果相关、不可分割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子女与父母之间,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方面,还是在思维 方法 和行为方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而且随着时势的变化,“代沟”还会加深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呢?我以为不妨借鉴一下孔子的主张:“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主说:事奉父母,看见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地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不愿听从,仍然要恭恭敬敬而不要违背,为父母操劳,也不要怨恨孔子这个主张,对于当今社会个性普遍较强的独身子女来说或许要求过高,但要消除现实生活中因为上述矛盾引发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就要求子女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既是 时代 赋予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子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构建家庭和谐能力的难得机遇如今,有人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算尽到责任和义务了,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在孔子看来,所谓孝顺,只是说能够做到供养,这是很不够的,因为狗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尽到孝敬之心,那样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孔子的意思是:对待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最难有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父母先吃,但如果子女的脸色很难看,难道这能算孝吗!由此可见,构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仅仅重视物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精神生活,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孝敬父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华中 科技 大学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结果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完成虽然为父母洗脚与孝敬父母不能同日而语,但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日本一家 企业 的老板招聘员工,要求2名应聘者先回家为母亲洗一次脚,次日再来应试,其中一位应聘者以为老板出“偏题”,没放在心上,次日应聘时夸夸其谈如何舍“小家”为“大家”,如何效忠于老板,结果未被录用另一位应聘者则虔诚地为母亲洗了一次脚,次日应聘时声泪俱下地忏悔自己的过错,表示要牢记母亲干裂的脚给自己心灵深处刻下的创伤,决心勤奋工作,努力赚更多的钱来改善母亲的生活条件,结果被老板录用。

      在日本老板看来,一个人缺乏孝心和爱心,就不可能为老板效忠最近湖南卫视《晚间》播报了一条“因为儿子不孝,两老无依无靠”的消息,观后令人心寒说的是某乡村有两位年迈老人,一位重病緾身,卧床不起,一位丧失劳动能力,住在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破棚子里,而大儿子的两层楼住宅距此不足50米两老有3个儿子,却都不给一分钱,家无一滴油、一钱盐,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其实,两老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吃上油盐,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距孔子所倡导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岂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华民族有着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即使是经济十分落后的近代,这一优良传统依然熠熠生辉然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子女与父母之间却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二、借鉴“忠、恕”原则,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上面谈了“自爱”,下面接着说说“爱人”什么是“爱人”?孔子及其弟子概括为两个字,即“忠”和“恕”所谓“忠”,就是对人忠诚;所谓“恕”,就是对人宽容在孔子看来,做到了这两点,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了人,既具有 自然 属性,又具有 社会 属性作为社会的人,必须与人打交道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加上休闲、娱乐、健身、购物和 学习 等,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一般在12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差不多要用一半的时间与人打交道。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一个不可回避且极为重要的 问题 因此,曾子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诚信?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心复习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孔子及其弟子处理人际关系主要奉行两条原则:一是待人忠实诚信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意思是说,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讲信用孔子则主张“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学而》),大意是,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用的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也就是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同习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贡曾经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子曰:“忠告而善道之《颜回》),并主张朋友之间要互相勉励(“朋友切偲偲”《子路》)看一个人是否忠实诚信,不仅要看他说得怎样,还要看他做得如何,是否恪尽职守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为政,子曰:“后之无倦,行之以忠”(《颜回》),意思是说:坚守职位,不松懈倦怠,执行政令要忠实。

      不仅如此,还必须做到“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意思是说,先恭敬谨慎地办事,而把领取俸禄放在后面孔子还主张办事“能致其身”(《学而》),即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甚至要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也就是说,在家里也必须恭敬规矩,办事认真,待人忠诚只有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即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忠厚恭敬,并时刻将“言忠信,行笃敬”牢记在心,才能到处行得通另一条原则是推已及人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子曰:‘其恕乎!’”《卫灵公》),并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达到的,不要加给别人子贡举一反三说:自己想树立的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帮助别人达到(子贡曰:“已欲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因此,孔子极力主张“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从这一原则出发,所以孔子及其弟子最讨厌哪些“巧言令色”(《公冶长》)的人不同的人,由于在年龄、性格、知识、阅历、环境和习俗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思维 方法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相互交往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呢?孔子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也就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仅此还不够,还须做到“不念旧恶”(《公冶长》)、“犯而不校”(《泰伯》),也就是不记旧仇、受别人侵犯而不计较当然,凡事有一个“底线”,并非曲直不分,是非不明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回报怨,用恩德报答恩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可见,孔子的“底线”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决不迁就坏人坏事孔子及其弟子提倡“爱人”的两条原则,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记得上世纪在民间广为流传一段顺口溜:“50年代人帮人,60年代人整人,70年代各人顾各人,80年代人坑人,90年代人防人姑置匆论它是否客观、 科学 、合理,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人际关系现状的极为不滿,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渴望事实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非“忠”非“恕”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十分严重比如,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据说政府颁布了上百个文件,然而就是管不住官员们的一张嘴。

      再比如,随处可见的坑蒙拐骗,让多少人“疑而又疑,防不胜防”?人们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缺乏安全感,对官员缺乏信任感,相互之间能和谐吗?!由于 历史 上工作滞后,欠帐太多,给今天开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但社会总是要进步的,历史总是要 发展 的只要我们忠实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并像孔子及其弟子那样“竭能其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