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考博运动生理学(新).doc
38页绪论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力供应第1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考点3 三大物质代谢1、糖代谢 糖在机体内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另一种是葡萄糖,存在于血液中称为血糖空腹时血糖浓度约为80~120mg/100ml.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和蛋白质,特点:在满足不同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也可以无氧分解功能在参与功能时动员快、消耗氧量少、能量产生的效率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2、脂肪代谢 脂肪是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物质脂肪代谢特点:动员慢、耗氧量大、能效率低运动可以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改善血脂异常、减少体脂积累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最主要的原料,主要参与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调节机体功能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以氨基酸代谢为基础蛋白质在肌肉活动功能中不占重要地位氨基酸的来源:食物消化分解;各组织细胞蛋白质降解;其他经中间代谢转化而来 去路:再合成蛋白质更新和修复组织;合成肽类激素、激酶及核酸碱基等含氮物质;脱氨基后进一步氧化功能;脱氨基后合成糖、脂肪储存;再合成新的氨基酸一般不作为供能物质考点4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1、磷酸原系统 是指ATP和磷酸肌酸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化学机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
该系统的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56J/kg.s,功能持续时间为7.5秒特点:功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磷酸原系统的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发挥最大能力输出,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10秒内,是评定训练效果和方法的一个重要指标)2、乳酸能系统 是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29.3j/kg.s,功能持续时间为33秒左右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血乳酸水平是衡量乳酸系统供能能力的最常用指标1分钟内维持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训练:数十秒的重复训练观察功能速率,1—2分钟间歇训练,观察最大乳酸值)3、有氧氧化系统 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最大功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15J/kg.s特点:ATP产生总量最大,但速率低,持续时间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的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等,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主要生理指标。
训练:持续训练、间歇性训练、乳酸阈训练)第3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考点1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1) ATP功能的连续性 肌肉活动所完成的技术动作是周期性的、非周期性的、混合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持续性的在完成运动中,功能系统必须是连续的,否则肌肉工作会因能量供应中断而无法实现,也就是说ATP消耗与再合成之间必须是连续的2) 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 肌肉活动随强度变化对能力需求不同,这要求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速度相匹配不同功能系统的功率输出速率和最大持续时间的评价运动能力代谢标准,也是训练手段设计的着眼点3) 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 这是有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关系决定,调控因素中,ATP与ADP的比值最为重要4) 无氧功能的暂时性 由于无氧供能终产物很快限制代谢过程,无氧供能持续时间只能是短暂的5) 有氧代谢的基础性 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代谢方式,三大营养物质利用最彻底,同时无氧代谢产物的清除及疲劳和能源物质的恢复都必须依赖于有氧代谢完成考点3 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如短跑重点发展无氧系统的功能能力;长跑发展有氧功能系统的功能能力;几秒完成的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有些项目按比列发展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为了有效发展该项目的主导能量系统,尽可能选择与该项目供能比例最接近的训练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实施计划考点4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运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变量a) 最大强度的短时间运动首选动用磷酸原系统,其次乳酸能系统,供运动不超过2分钟,以无氧供能为主b) 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有氧功能为主,从糖代谢到脂肪代谢,最后冲刺仍需用糖靠无氧方式供能c) 递增强度的力竭性运动开始强度小,能耗速率低,启动有氧功能系统,当不能满足,启动无氧功能系统d) 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无氧功能为特征,有氧功能为基础混合型运动此外:训练水平对能力代谢的影响,一是能量利用的节省化,能源物质储量多且动用快,肌纤维类型、膳食性质的影响第二章 肌肉收缩第5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1. 缩短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缩短,并引起骨杠杆做向心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正功1) 非等动收缩:收缩过程中负荷恒定,由于不同关节角度杠杆作用,收缩过程中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负荷阻力是不等同的。
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大锻炼2) 等动收缩(匀速收缩)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械来实现,整个过程中肌肉产生的张力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缩(自由泳手臂划水)2. 拉长收缩(离心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克服重力的作用)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拉长收缩与缩短收缩联系在一起,形成牵张—缩短环,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运动环节固定,支撑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4、三者关系 肌肉收缩力量水平由大到小: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引起肌肉疼痛:拉长收缩、缩短收缩、等长收缩考点3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肌肉收缩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率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后负荷增大,使更多横桥数目活化,增大收缩力,同时抑制ATP水解,使速率减慢2、肌肉每平方厘米所发挥的最大力量,称为比肌力;比肌力等于肌肉的绝对力量与生理横断面积的比值显然,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力量也越大3、爆发力:力和速度的乘积。
力和速度的最佳匹配条件大约为它们最高值的0.35,此时肌肉输出的功率或产生的爆发力最大第6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考点1、肌肉分为快肌(白肌)和慢肌(红肌)快肌又分为快A(速度同快肌,代谢有快肌和慢肌特征)、快B(典型快肌)、快C(过渡性纤维)考点2、两类肌肉的形态特征、生理和代谢特征1) 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直径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少、呈苍白色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钙离子摄取速度快,反应速度快,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支配,一个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慢肌与之相反2) 代谢特征 快肌无氧代谢能力较高,慢肌有氧代谢能力较高考点3、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①同一块肌肉中,既有慢肌又有快肌,不同肌肉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分比,称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一般成年人的肌肉中慢肌百分组成为44%-58%,而快肌中快A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快B,快C较少见功能上:②维持身体姿势和紧张性工作为主的肌肉中,慢肌百分比组成较高③快速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中,快肌的百分组成较高年龄上:④青少年时期,肌纤维组成无年龄差异,20~29岁后,随年龄增加,快肌百分比组成减少,慢肌增加遗传上:⑤肌纤维的百分比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遗传。
考点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两类肌纤维百分组成与某些基本素质关系密切①肌肉最大收缩速度,爆发力和纵跳高度与快肌百分组成成正相关(从事短跑/跳跃/速度为主);②静力耐力与慢肌百分组成成正相关(从事马拉松/长跑/耐力为主)考点5 不同训练形式能使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耐力练习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能使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考点6 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1、肌梭和腱器官是位于骨骼肌内的感受器,称之为本体感受器,它们的激活能触发几种重要的脊髓反射,这些反射对维持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2、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地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长度和速率变化的信号,骨骼肌长度的改变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肌梭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3、腱器官主要是检测肌肉的张力变化,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对被牵拉刺激并不敏感第3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考点1 在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进行调控的结构,称运动神经系统它主要由三大等级阶梯结构(脊髓、脑干和大脑皮质)和两个辅助监控系统(小脑和基底神经节)组成考点2 脊髓反射1、 名解:人们把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2、 牵张反射(名解):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表现有动态牵张反射和静态牵张反射1) 动态牵张反射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作用是对抗肌肉的拉长,特点是时程较短和产生较大肌力,并发生一次位相性收缩动态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①肌梭受到刺激后,经本体感受器传入纤维进入脊髓灰质,与支配该肌及其协同肌的神经元发生单突触联系②兴奋达到阈值,运动神经元传出信息,引起该肌及协同肌收缩③同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导致拮抗肌舒张牵拉肌肉引起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另一拮抗肌的运动神经元抑制,这一生理现象称为交互抑制2) 静态牵张反射 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肉而形成的,主要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对维持躯体姿势有非常重要作用 反射是由肌梭的初级和次级神经末梢共同传递连续而弱的静态感受器的信号,他们直接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的联系,产生大量的单突触反射 3)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如果肌肉在收缩时适当牵拉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3、屈肌反射(名解)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肌体快速回撤,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有中间神经元的介入,两个以上突触参与,属于多突触反射)考点4 姿势反射1、 名解: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根据其表现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反射和旋转加速运动反射2、 状态反射 头部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1) 迷路紧张反射 是指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椭圆囊和球囊)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①不同头部位置会造成耳石器官的不同刺激,传入冲动沿前庭神经进入延髓的前庭神经核②再通过前庭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与a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并发生传出冲动引起有关伸肌紧张性增强仰卧时伸肌紧张性最高,俯卧时伸肌紧张性最低这一反射主要中枢是前庭核2) 颈紧张反射 是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到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机电研究结果发现,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是:①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四肢伸直,背部挺直;②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和四肢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四肢弯曲;③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增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颈紧张反射的中枢在颈脊髓。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