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docx
11页1.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 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实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实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协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持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协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协助能够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协作学习——实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相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水平;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看书P165的例子,思考:这个例子里要学生学习的概念是什么?根据书上说的教师的教学情况,这个概念的框架应该包括哪些更具体的内容?教师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形成概念框架的?动物袋熊袋鼠有袋动物习性生态通过度组,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来了解,每个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是收集图片资料还是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一个节点)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对于动物的特征可能拿不准(不能分清重要特征),教师提供指导,这是最小的概念框架的建立。
然后就是更上层的概念框架,不同动物之间的相似和 不同,通过讨论和引导来完成简单说来,支架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师通过把教学内容分解以及适当提供指导,让学生能够自己一点一点地探索学习,最终完成整个的学习任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支架的搭建要搭建支架,必须对学科内容很了解,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有清楚的把握这个是技术也是艺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体会这里能够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就是按照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来分解学习任务如果是概念性的内容,就分解细化;如果是原理性的内容,例如原理的应用,就寻找从易到难的例子;如果是过程性的内容,就按照步骤来搭建脚手架下面是这位数学教师搭建的脚手架 教师首先给出两个最基本的相似三角形:A形和8形让学生分析这里面存有哪些比例关系这是对基本模型的复习和回顾,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在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了第一个变式(支架),在A形和8形中各增加一条线,让学生辨别其中存有多少个相似三角形,能够写出多少个相似比虽然增加了一条线,但问题的难度提升了很多,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和启发下,学生依然能够独立解决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求学生从这个复杂的图形中,观察发现其中包含了A形和8形两个直观的图形;问题四则需要更为仔细的观察,才能找出A形和8形……从这里,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何用老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问题5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搭建的支架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但前面老师的铺垫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了几分钟的思考和小范围讨论之后,一些同学提出能够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A形和8形,然后回归到前面的问题实行讨论我听到这里,感到非常激动,这正是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所期望实现的潜在学习水平,通过教师巧妙的搭建脚手架,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提出了问题6,学生很快获得了问题的解决以声音的特性一节为例,如何搭建脚手架?声音的特性音色响度音调振幅频率听觉频率先细化,声音的特性分为几个方面要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能意识到这几个方面另外,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频率和振幅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将他们变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频率,跟单摆的长度有关;振幅,跟能量有关)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搭建脚手架所以在构建学习情境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组有三个直尺,塑料的,钢的和木头的,让学生研究直尺能够发出怎么样的不同的声音,通过什么方式来发出不同的声音材料的不同音色不同)然后对三种类型的不同分别讨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同:1. 导致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由于什么不同(振幅不同)答案不容易得出,引导学生:声音由于什么产生的?(振动)振动是什么?()振动跟单摆的周期运动类似,单摆的周期运动有那些要素?(能量和摆绳的长度)他们分别确定什么特性?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确定了什么?2. 情境性(抛锚式)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是约翰·布瑞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后更名为学习技术中心(The Learning Technology Center,简称LTC)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锚”的设计,所谓“锚”,是指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某个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学习和运用知识并且,由于“问题驱动”和“问题生成”是该模式的主要策略,所以我们将其命名为“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以the jasper project为例,斯珀系列包括以录像为载体的12个历险故事(包括其他录像制品,附加材料和教学插图等):12个历险故事分别属于四类:(1)复杂的旅行计划制定;(2)统计学与商业策划;(3)几何;(4)代数其中每一类别包括三段历险故事历险故事的难度是有区别的,根据表1从左到右的顺序,难度依次递增所有故事都以发现和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为核心,都是按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推荐的数学课程标准而设计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每一个历险故事都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推理、数学交流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学与历史等方面互动提供了丰富多重的机会贾斯珀系列以12个历险故事形式出现,并运用录像、影碟及计算机软件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这些故事既有复杂的旅行计划,也有商业策划;既有解决与身边问题类似的设计操场的任务,也有考虑政治选举等一些政治性事件,数学学习就是镶嵌在这样一些具有真实性背景的实践参与活动之中。
不过,正如设计人员所说,贾斯珀不是一部故事片,而是一种挑战,是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一些有趣挑战,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在设计中镶嵌了丰富的数学知识贾斯珀作为支撑数学学习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问题解决在推动学生进行建构性、协商性以及实践参与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下面展示的历险故事(制定旅行计射与商业计划)中就可发现,在设计这一数学学习环境中问题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出设计者对问题及其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新理解例如:争取选票,为了帮助学生练习代数方程,设计出帮助候选人争取运送更多的选民到竞选现场的的情境在这个情境里面,学生不仅需要列代数方程来解决问题,还需要考虑多种方案,选出最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抛锚式教学的过程:1. 创设情境构建一个跟现实接近的,但是又适合学习内容的情境比如噪音,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声音比较大的工厂的环境2.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相应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就可以学习到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在噪音这一节中需要学习者了解噪音的危害和控制,还要学习到分贝的概念因此在构建的问题中需要包含这些元素3.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 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必要的线索和指导通常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一些可以查找信息的资源或者资料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帮助解决学习者的一些困惑例:噪音控制危害分贝长兴市为了促进地区经济,近年来招商引资去年美国的xx公司在长兴市修建了一个纺织厂,解决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很多工人反映,纺织车间里的机器声音很大,部分工人在工作了几个月后出现了睡眠不好,头疼的现象工人向工会反映后,工会决定派出一个调查小组,调查工人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xx公司是否遵照相关规定给工人提供了安全的生产环境最后,调查小组会得出一个调查报告以及对xx公司的安全生产环境的建议先分析教学目标,包含了哪些内容,在构建情境的时候要包括这些内容3. 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必须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化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1) 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知识的学习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
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个具体实例中,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如说:辨认真钞假钞区别的方法都很多,比如:真钞的纸比较结实,摸起来硬挺有韧性在实际生活中辨认的时候,钞票有新有旧,旧的就比较软,如果不小心放到洗衣机洗过,就更软了其他的特性也是如此的所以说,真钞和假钞的特点,是良构性知识,构造得很好,大家都能说出来;而在实际生活中辨认真钞假钞,则是非良构性知识因为良构性知识一旦用于实例中,就会因为实例之间的差异而体现出差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辨认真钞假钞,就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了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概念的复杂性,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如多种图示、角度和组织原则等;每个实例都包含很多概念,比如辨认钞票,里面涉及到真假钞票的各种特点,任何一个不对都可能有问题另外假钞也有很多种,每种也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实例的不规则性,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各不相同。
同样是辨认钞票,每个钞票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说钞票软就不是真的,可能是太久了或者比较湿润,也不能说摸不到印刷油墨就是假的,可能是太旧了非良构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在所有领域中,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都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斯皮罗(Spiro,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