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大儒张横渠.docx
6页北宋大儒张横渠(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四句为“横渠四句”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 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借以表达自 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我也常用这四句话自勉,是我的座右铭 我读很多张载的书,很投缘,但这四句话很多人问过我,并不容易给人理解为此查找了很 多资料,结合我的自己看法,在此解释一下,或者对于后人可以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1)、第一句“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认为天地本无心,但 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 “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 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 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 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 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 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 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 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 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 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 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人所立之“心”, 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 为天地“立心”了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3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
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2)、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口正弃废,必须有以安立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 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k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3)、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尤就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指历史上的圣人。
儒家所谓圣人,其实2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咼精神境界儒豕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咼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哲学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 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 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 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 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我认为当前教育制度是不可能出现所谓“圣人”,学生们成了考试的奴隶,学历就是一道门 槛,我发现“绝学”其实很多都是掌握在一些所谓社会非主流人士手里,这些人没有很好途径 可以发挥,最后就这样沉沦了据调研,小学生都几十斤书包,到了五年级很多都是戴眼镜, 很沉重。
对于偏才,往往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总是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在北大'校长 推荐制”引发的热议还未退去之时,日前公布的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又有新的玩法: 将对“奇才”、“偏才”、“怪才”进行“校长推荐”对于分数未上线的“双特生”们,如果专业能 力经测试出类拔萃,将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这些举措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北大本 来也想通过“校长推荐制”吸纳一些奇才、偏才、怪才,但这三“才”的标准仓促间很难确定, 再加上公众对校长推荐的公平性和纯洁性充满疑虑,校长们在压力之下放弃了对奇偏怪才的 遴选,而采取了最保险的办法:以传统的学业成绩为主来设计排名表,又按照这类排名表来 确定被推荐的人选,最终脱颖而出的都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优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学生本来就对高考稳操胜券,校长的推荐有些多此一举,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只 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来虚的,北大所指的偏才、怪才,要比人们普遍认为的偏才、怪才整体高 出一个档次公示被推荐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鲜有'偏才”,更无"怪才”那其实还是换 汤不换药,最后沦为炒作,不谈也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 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 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 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 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 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 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4)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
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从中看出超于常人的抱负张载(1020 — 1077),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 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
神宗熙宁二年(1069 )御史中丞吕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 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 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地说:“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 作些事,以后我还要重用你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 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 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 ” 张载回答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与人追 琢,则人亦故有不能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 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 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 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 是辞官回到横渠张载回到横渠后,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 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