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分析.docx
5页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杂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本文 在思想主题、艺术转化、曲笔抒情与对比阅读等方面提出深解与新解,力求对本 文做出合理的还原性解读标签:《记念刘和珍君》;主题;艺术;抒情;对比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可能 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保留时间最长的传统篇目如今,人教 版、苏教版、鲁教版、鲁人版等多种中学语文教材仍将其收录其中长久以来,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教师与学生普遍反映难教和难学的课文,且关于这篇课 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参考方面的文章良莠不齐本文旨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还原性 的解读以供商榷一、思想主题《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为纪念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被执政府枪杀的 女师大学生刘和珍而作的,“是悼文,亦是檄文”,“作者以极度悲愤的心情来写 这篇文章,严辞声讨施暴的政府”[1]P347这一主题是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主流 观点,但这种观点也体现出了太过于强调政治色彩的倾向,在教学中容易太过于 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而对于文本本身却缺少应有的关注比如,张西存 就认为,《记念刘和珍君》 “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强烈的责任心、道义感和忧愤、 深切、痛楚的思想感情。
具体体现在:对黑暗社会现状的痛感压抑和切齿诅咒, 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对刘和珍等死难青年的由衷钦敬 和沉痛悼念[2]这一看法就是从现实政治的视角出发的对于本文思想主题的 理解,不能仅仅囿于当时的现实层面,更要超越时空的距离,挖掘其背后的哲学 的、人类学层面的更深含义正如钱理群指出:“人们对鲁迅作品(杂文)意义 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常常是作品的现实层面;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距离鲁迅的时代越远,对鲁迅作品针对的人与事逐渐陌生, 而同时,作品中隐藏于具体时空背后的超时空的意义却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对鲁 迅作品的接受也就进入了哲学的、人类学的更深层面[3]P54-P55此外,中学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不能从较空、较大的历史事 件分析着手,而应从文中具体的细节入手,通过着眼于文本的细读,让学生在感 受本文独特的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体味其思想魅力否则,当教学活动结束后,学 生只学会了爱国情、责任心等思想情感,而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却没有收获,那就 是顾此失彼了王尚文曾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提出读者应从作者的语言表达 形式中真切感受思想感情这一观点:“只有从课文的语言文字,我们才能真正进 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只有在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基 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懂得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具体独特的表达的奥妙。
”[4] 而钱理群也就杂文的文体特点提出过:“杂文思想开掘的起点,开发口,必须是 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则杂文 思维更重归纳,而非演绎,最平凡的、生气勃勃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杂文具有 尤其重要的意义[5]P66可见,杂文的文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记念刘 和珍君》一文的阅读与教学需要从具体、细微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而不是从较 为空泛的历史背景或理论原则入手二、艺术转化鲁迅的杂文体现出独特而又丰富的情感色彩,具有 “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6]P153,鲁迅以其巧妙的艺术才能使得笔下的语言文字得到艺术性的转化, 从而具有了丰富的“电影性”与“音乐性”《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具有生动的 “电影性” “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艺术 家,在他那里,存在着两个转化过程,首先是将历史事件转化成个人心理事件, 然后又将个人心理转化为文学艺术(意象、画面、色彩、声音等等) ”[7]P143 在鲁迅笔下,客观的历史事件具有了主观感情色彩,同时,他又将这种个人的、 抽象的、排他性的情感扩大化、具象化、普遍化,转化为颇具艺术意味的意象、 画面、色彩、声音等所以,钱理群认为“《记念刘和珍君》正是由许多的画面、 色彩和声音组合的”[7]P144, “ '电影性'是内于鲁迅作品中的”[7]P146。
孙绍振 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记念刘和珍君》是颇具“现场感”的,文中“鲁迅 并不赞成游行的方式,连许广平去游行他都并不是很支持的,但血案发生后,他 的感情一再抑制,虽没有身临其境,却以描绘的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 来 ”[6]P150 这种现场感受的喷发便得益于本文的“电影性”,具体的环境创设使 得读者通过文字建立起来的感官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及本文丰富的艺术性此外,《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也是极具“音乐性”的,作者心理情感的起伏和 跌宕使得笔下的文字也具有了凝练沉郁、抑扬交替、曲折缠绕、翻旋回荡的特点, 产生了具有音乐感的节奏和韵律而鲁迅把语言表达的音乐性把握得如此纯熟, 这与他的骈文修养有着很大关系文中多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并非人 间”“非人间”“似人非人的世界”这三个短语十分相似,有所重复; “淡红的血色” 出现 3 次;“微漠的悲哀”出现 3 次;形容刘和珍也用了多个相似的短语:“常常 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和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以 及“微笑的和蔼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出现 2次;“作 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出现 1 次, ”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出现 2 次;还有上下 句的对偶,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沉默呵,沉 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
以上这些类似词句的重复出现 产生了与歌曲副歌部分回环往复、反复吟唱相类似的效果,是情感的重要生发点, 起情感强调的作用此外,本文还善于运用标点,使文章具有节奏感以及轻重缓 急的变化感如,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 句话体现了作者内心悲痛至极的情绪体验,就连说话也不顺畅了,这对应了上文 的“艰于呼吸试听”再如,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 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两句话中,前一句以感叹号结尾,后一句却以句 号结尾,这与平时以情感上扬为多的情况不同,有着特殊的含义以句号收束不 代表着作者情感的冷却,反而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与内化,由爆发转向内部的深沉和悲愤,更加具有深刻性和沉痛性又如,“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 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句末的省略号运用得意味深长,对于“杀人者” 的嘲讽与批判仿佛不绝于耳、无穷无尽,省略号的运用就使得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丰富与饱满起来三、曲笔抒情杂文从诞生起就不断受到质疑,很多人质疑它的艺术性,认为它不能登入高 雅的艺术殿堂而鲁迅却用曲笔的方式为杂文的艺术性做了有力的证明:这是一 种独立的文体,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鲁迅在确立杂文的文学地位的同时,也 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曲笔曲笔可以说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便 突出显示了这一特点比如,作者的情感是处于抑制和生发的矛盾之中的,在文 中就具体出现了一系列体现这种心理矛盾的话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 必要了”——“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但 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 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从以上语句中可以明显地 看出作者的情感生发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发展的,在“说”与“不说”、“写”与 “不写”中徘徊不定孙绍振将这种曲折的抒情方式称为 “杂文式的抒情”,即“藏 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 “鲁 迅反反复复抒写的感情,从性质上来说,是悲痛、悲愤、悲凉和悲哀的郁积从 表现形式来说,力避径情直遂,而是让情思在曲折中展现这种曲折还是多重的, 写得沉郁顿挫、回肠荡气”⑹P148本文不是一味地情绪激愤,而是时而低沉、 时而昂扬,表达文意也不是层层推进的,而是时退时进。
这样,就使得本文呈现 出丰富性、多变性,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此外,本文多次出现“但是”、 “然而”、 “却”、 “又”、 “竟”等表示转折意味的 词语,使得文义具有鲜明的曲折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把作者复杂的心绪变化以及 矛盾的情感体验展现了出来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如“忘却的救主快要来临了 吧”, “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 “惊心动魄的伟大”, “屠戮妇婴的伟绩”, “惩 创学生的武功”等语句不是直白地表露其真实的情思与体验,而是让读者在讽刺 的意味中细细品味作者微妙的用意蜿蜒迂回的情感路线让读者更能感受作者情 感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正如钱理群所说,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与‘反 抑'的内在冲突形成一种张力,造成鲁迅情感表达方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 [8]P50 这种曲折性的抒情方式让全文具有了吸引读者不断探索与品味的艺术魅 力四、对比阅读1、与《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的对比阅读《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是周作人写于 1926 年 3 月 23 日的一篇同为悼念 “三•一八惨案”死者的文章,最初发表于1926年3月29日《语丝》第七十二期 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思想与态度方 面有着较大的相似性,都是对死者的沉痛哀悼以及对学生请愿行为的保留。
然而, 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却有着较大差异周作人既“不及鲁迅的深 沉”[6]P149,也“不及鲁迅丰富、矛盾和曲折”[6]P150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既是火山的爆发,又是冷气的灌注,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 灵的大颤动,与周作人感情的自然、平稳流泻,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显示了兄 弟两个人气质上的差异鲁迅绝不可能有周作人那样的‘上帝'的‘距离'与‘悲 悯',而是将自我生命全部‘投入' ”[8]P50 周作人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没有 鲁迅的文字值得咀嚼、玩味《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全文四部分中,每一部 分的第一句话都是表意简洁、清楚理性的,基本概括了每一部分的大致意思第 一部分的首句是“我是极缺少狂热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 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 第二部分的首句是:“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第三部分的首句 是“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第四部分的首句 是:“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以上几句话以平实、 质朴的叙事为主,并且多次出现“我”,说明这是作者在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清 楚明了,没有什么让读者揣摩的余地或想象的空间。
“相对来说,周作人的《关 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更多地采用口语,文风趋于平实,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 君》则于口语之中多杂以文言成分,并多用对偶、排比,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 文的华美与气势 ”[8]P52 比如,《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中有“当封棺的时候, 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 教职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颌骨乱动地想忍住 也不可能了 ”《记念刘和珍君》中也有类似场景的表达:“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 须在痛定之后的 ”同样都是悲伤得难以呼吸的情形,鲁迅的表达显得更加生动 且富有韵味,让读者有更加宽阔的联想空间2、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对比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写于 1933 年 2 月 7 至 8 日的悼念“左联”五烈士 的文章,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六期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与《记念刘和珍君》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注重抒情 “鲁迅的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