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尔基的介绍(简单)范文.doc
33页高尔基的介绍(简单)范文 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高尔基童年梗概小说从“我”(阿廖沙)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 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 高尔基(一)前苏联作家【生平简介】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苏联作家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代表作:《母亲》它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文学创作】1、早期生活与创作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 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 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 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 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集的短篇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宣布:“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 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 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2、中期生活与创作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 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 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 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 翌年5月,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此后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中央委员的鲍格丹诺夫比较接近,参加了以后者为首的前进派活动,并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
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 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俄国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经验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 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 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 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 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 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 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 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 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 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
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 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 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童年》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