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幼教案例描述与分析:分享和谦让.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395362660
  • 上传时间:2024-01-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Q]幼教案例描述与分析:分享和谦让2020-08-25幼教案例描述与分析:分享和谦让―、主题内涵“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留给张小弟,小的留给他自己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分享与谦让的教育思想的儿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实际生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做不到将大苹果留给他人,也许经过一定教育问幼儿选哪个时,幼儿嘴上会说选小的,但是实际去拿是一般都会拿大的(除非不喜欢)幼儿能否理解分享与谦让的道理,真正做到主动自发的与他人分享谦让的行为呢?分享是幼儿将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玩的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分享对于幼儿来说,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不经意间流露或者发生与同伴交往的一种形式而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然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二、案例描述与分析案例一:幼儿A是中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比较被动,看见争争抢抢的场面总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刚从玩具架上取下—件新玩具正高兴地玩着突然幼儿B走过来说也要玩成成不想给,两人争夺起来老师看见了说:“我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幼儿A极不情愿地把玩具推给了,幼儿B以胜利者的姿态玩去了幼儿A则无可奈何去玩别的玩具分析:看这幼儿A无聊的玩着其他的玩具,我不仅思考刚才的做法: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不是应当发自内心呢?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但像幼儿A这样的谦让究竟叫不叫谦让?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案例二:饭后休息时,幼儿C拿了一包糖开始向同伴炫耀幼儿们纷纷围在她身旁等待她分发幼儿C开始高兴的分给自己的亲信好友由于包装并不透明,当分到最后几颗时,幼儿C在分发时没看清楚,不小心把所有的糖都分完了当她发现自己没有了时,开始大哭起来跑到一旁的老师身边说:最后一个拿到糖的小朋友把她的糖拿去了分析:刚开始分发时幼儿C是很开心的当分到最后一颗时不小心也给了别人,这时才开始大哭,她的哭声说明什么?是委屈还是不甘心?一开始时分给其他小朋友时她还是表现出了很大方的样子为什么给了这么多都不难过?而对最后一颗这么舍不得?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谦让则难呢?因为从物质上讲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我虽然给你了,我也还有;而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因此很难让幼儿接受。

      案例三:下午点心吃黄瓜,幼儿D不喜欢吃黄瓜,又不能扔掉,他看到幼儿E正吃的很快,便转头和他说了什么便把手里的黄瓜塞给了他幼丿LE吃第二根黄瓜吃不下了时就向老师求救老师去了解情况时幼儿D说:我是谦让给她吃让我哭笑不得分析:像这种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并称之为'谦让”的行为,并不少见,午饭时常有孩子把自己不爱吃的菜放到他人的碗中,他们为什么会称自己的行为是谦让?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谦让的含义,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谦让行为?案例四晨间活动时玩橡皮泥,幼儿自己去选择工具幼丿LF的奶奶陪同下去拿橡皮泥幼儿F拿了一盒较旧的橡皮泥,她奶奶在一旁马上就说:“你这小孩真笨这盒好拿这盒去玩说着就快速拿起一盒比较新的橡皮泥给孩子而旁边一个来不及伸手的孩子只能拿了幼儿F原来的那盒分析:这可能算是家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教育孩子分享合作、团结友爱,可是有的家长教育却是与幼儿园背道而驰,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家长的观念、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上述案例中,幼丿UF有了谦让的表现,家长不但没有表扬孩子的行为,反而说孩子笨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分享与谦让的观念也得不到培养。

      三、案例反思和体会:1、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与谦让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分享行为包括自发分享,诱发分享,被动分享案例一即属于被动分享被动分享行为产生最初,在老师要求下共同分享,或在幼儿强迫下进行的'分享行为”幼儿不懂得同伴间玩玩具得规则:大家一起玩在老师得被迫下,被动地与其他幼儿产生分享行为有的幼儿过于胆小,如:幼丿LA,被别人拿去玩具后,只是稍微作出反应,却也只能被迫地产生“分享”这样“分享”使一方愉快,一方愁而诱发分享行为使在幼儿初步理解'分享”,却又在道德认识水平低的情况下,产生利他行为在平时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为争抢玩具而大大出手,在建立了“不许随便拿别人的玩具”这一规则下,幼儿的争抢行为得已制止,教师进一步主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借玩具”产生另一种规则:在别人同意下,拿走玩具因此,这样诱发,使得幼儿都愿意与别人来分享他的积木,这时也抓住时机进行礼貌教育教师在发挥幼儿的主导性积极性,能动性,注意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分享慷慨程度会不断提高这时自发分享就会产生其中、当幼儿发现某一幼儿正在为一玩具而苦苦另一幼儿借时,他会主动拿出来说:我给你玩,在尝试分享图书时,幼儿会主动的提出;我要和xx—起看;或者幼儿间相互商量说:我们一起看这本书吧!此时的自发的分享就以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

      2、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案例二说明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3、再次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

      案例一中幼丿LA行为就说明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而象案例三中的幼儿D,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名其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4、最后我们经常谈教育的一致性问题,从案例四中幼丿UF和她的奶奶身上便表现出家园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长关心幼儿,担心幼儿在幼儿园会吃亏,希望帮助幼儿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与幼儿园里的教育产生一定抵触,成人是幼儿的镜子,成人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或许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以分果果为例:我们把大的苹果与小的苹果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选大的,什么时候选小的,我们还可以把我们大人的选择告诉孩子,并告诉他原因,我们也可以告诉我们希望孩子选择哪个,但是,最后的选择是由孩子来做的,那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选择。

      四、相关问题思考我们还要把分享和谦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为分享和谦让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谦让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谦让虽然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在不断地成长,分享谦让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需要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采用行为鼓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各种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自发谦让的愿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