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编码与提取.doc
14页写在最前面的实验的分类(1)回忆类实验 这类实验共有三种: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对偶回忆 (2)再认类实验 这类实验有两种基本程序 第一是“是/否”式的实验,这是一种“二择一”程序第二是“迫选再认”的实验,这是一种“多择一”程序1. 记忆研究记忆实验仪器和材料1. 计算机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仪器按照实验程序要求编写好软件程序,,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文字和图形等材料的呈现时间、间隔时间实行控制,并且可以自动记录被试的口头反应、按键反应,这样被试在记忆测验中的正误反应、反应时都可被记录下来2. 速示器 也是研究记忆的常用仪器其基本构造是一个长方形的不透光的箱子,箱子的一头放置刺激项目片,另一头是观察窗,被试在这里接受刺激项目,且箱内灯光照明时间是可以控制的现代较先进的速示器是由几个箱子连接组成,每个箱子都是一个视野,分别先后或同时将不同的刺激项目呈现在一个平面上记忆实验选用的材料是相当广泛的一般说来,凡是人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实际上由于实验室的条件限制和为了进行实验的方便,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一般要符合以下标准: ① 材料对每个被试者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被试者从同一基线开始学习,测出的效果才能归之于实验条件的作用。
② 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这样既便于记分,又便于对实验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倘若以掌握全部材料所需要的时间或尝试的次数作为记分标准的话,就无需把材料分成相等的单位 ③ 材料应为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若一次使用的材料过多、费时过长,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同时让被试这么长时间留在实验室中也是不可能的根据上述标准,在记忆实验中可选用的材料还是很多的这些材料概括起来有二大类: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言语材料又可分为无意义的和有意义的两类无意义音节是言语材料中的一种,言语材料是指音节、字母、单词、句子、诗歌、散文和数字等其中音节、字母和某种条件下的数字都属于无意义的言语材料 有意义的记忆研究材料的内容和种类十分广泛,可以是句子、诗歌、散文、词汇到图形、音乐等,很难尽述研究者使用有意义材料从事记忆研究时,一点也不比使用无意义材料容易 将有意义材料分解成容易归类的或便于定量的子单位,这些子单位可以是“意群”、“韵律”、“音节”、“词性”、“长度”等等 其他刺激材料,如图形材料,设计时要考虑“复杂性”、“抽象性”和“相似性”这三个因素前人的经验表明:被试者面对要求其学习、记忆的图形刺激所做的“意义搜索”过程,要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留下感觉印象”的过程复杂得多。
由于这个原因,实验者为了取得有效的结论,选择刺激材料的任务就显得很艰巨 2、 除了“图片材料”外,其他比较特殊并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还有许多,如听觉记忆材料、嗅觉记忆材料、动部分报告法三、部分报告法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50年代,斯珀灵(Sperling,1960)成功地研究了瞬时记忆,也是因为他首创了“部分报告”的方法方法上的创新既要求创新者具有了解现有方法的基础,还要求对具体条件、设计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作统筹考虑实验程序: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ms,然后他们只需报告4个字母,由声音提示高音指示被试报告上面一行的4个字母,中音指示被试报告中间一行,低音指示被试报告下面一行3种音频是随机出现的,所以被试是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实验结果:部分报告法的成绩是3个多一点,由于这是报告一行的结果,实际的平均成绩应该乘以3,即10个左右例如,对每行有4个字符刺激,被试者平均报告量是3.04个,则准确率为76%,又知刺激项目的总字符是 3×4=12个,以 76%计准确率,则被试者的瞬时记忆量为 9.12个证实: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的消失——在说出四个字母的时间后就消失了。
3、 自由回忆法(1) 自由回忆法(free recall method)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2)自由回忆法的程序比较简单3)自由回忆规律①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②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③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 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或时近效应)表示末尾刺激的词记忆最好近因效应(或时近效应)表示末尾刺激的词记忆最好近因效应(或时近效应)表示末尾刺激的词记忆最好2、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他强调每一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和长时存储三种不同的记忆结构,且它们在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速度等方面是不同的周围环境的信息首先以感觉的形式即感觉登记进入这个信息加工系统,如“只将食粥致神仙”进入眼底,在感觉登记中的信息或者消失的很快,或者进入了短时存储部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有限,只能保存很少的信息,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或者被遗忘或者进入长时存储部分(长时记忆)那么“只将食粥致神仙”这句话要么在短时记忆中只保留一分钟左右,要么你就牢牢把这句话保留在长时记忆中。
感觉记忆心理学家假设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一种感觉记忆,每一种感觉记忆都能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 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美国心理学家G.斯珀林1960年首先提供了感觉记忆存在的证据他在做记忆实验时发现,许多被试虽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却声称他们所看到的比所能报告的要多为了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这些字母还是看到后又忘了,他创造了部分报告法它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过去的记忆实验,总是要求被试将他记住的东西全部报告出来,以此计算回忆的成绩,可称为全部报告法斯珀林则让被试只报告所记住的一部分东西他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一张有12个字母的卡片(见图)字母分上、中、下 3行,每行4个,呈现时间50毫秒呈现毕,立即将高、中、低3种声音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其中的一种。
要求被试听到高音信号,就立刻报告上面一行字母;听到中 感觉记忆音或低音,就报告中间或下边一行字母结果表明:若声音恰在刺激卡片刚刚消失时呈现,被试能报告出所指定的任何一行字母的76%既然任何一行字母被试都能报告出来,就可以推算出他瞬间保持的应为12×76%=9.12个字母这与前人关于瞬间只能辨认4个物体的结论有很大差异斯珀林据此提出,人的记忆系统中还存在一个独立的感觉记忆阶段1 感觉记忆的存储感觉记忆以其特有的形式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有: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也称为视象和声象图像既保留时间为0.23-1秒,声音记忆保持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超过4秒2 图像记忆(斯波林部分报告法)1960年斯波林用来证实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就是图像记忆实验以往对记忆保存量的实验研究都是使用全部报告法,即用速示器在短时间内向被试呈现数字或字母卡,刺激终止后,让被试把每次所看到的数字或字母尽可能多地报告出来然而被试所能记准并报告出来的数量并不随卡片上呈现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当卡片上呈现的只有4~5个数字或字母时,被试能够全部报告出来;若呈现6个以上,被试也只能从中报告出4~5个,但被试却声称自己看到的要比能报告的多。
用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证实这一点,于是斯波林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部分报告法他改变的实验程序,巧妙地使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从而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卡片上的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12个字母,分成3行,每行4个字母,见表1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卡以50毫秒时间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3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3个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3行字母,由此推算,他们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9个之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以上项目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4~5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4~5个项目的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一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仍采用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50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即出现,而是延迟在10~1000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某一行的字母。
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1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像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1秒钟左右也说明在记忆系统中不仅有以小时、日、年计的长时记忆,也有以分计的短时记忆,还有以秒计的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有以下性质:(1)图像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大于被提取利用的信息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0.25~1秒,超过1秒,信息会由强变弱并自动消失3)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试作用后,信息很快丧失而且不可恢复图像记忆力大脑从输入的信息中选取必要的信息提供了时间,没有图像记忆就无法进行模式识别,不能认知视觉刺激的意义图像记忆常被当作感觉记忆的典型3 声象记忆 目前能用实验证实感觉记忆存在的,除图像记忆外,还有声象记忆 声象记忆又叫听觉登记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最早进行声象记忆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莫里等人(Moray,Bates&Barnett,1965),他们模仿斯波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设计了一个“四耳人实验”1972年达尔文(Dar-win,Turvey&Crowder)进一步改进了实验方法,使之更简便易行,更接近斯波林的实验。
实验首先让被试带上具有双声道的立体声耳机,然后同时向双耳分别输送由字母和数字组编的声音刺激,例如,给左耳输入的是“B”和“5”,同时给右耳输入的是“M”和“5”,被试主观体验是从左耳听到B,右耳听到M,而数字“5”似乎来自头部正中(其实是从双耳来的)这样就出现“三耳人”,很像斯波林的3行字母,实验所用的声音刺激类似下述项目组成的3个短表 实验也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见表2)应用部分报告法时,在被试面前的屏幕上打出一个光条,这光条可在屏幕的左、中、右不同位置出现,被试见到左光条报告左声道的项目;看到右光条报告右声道项目;看见中光条报告全声道项目;呈现声音刺激的时间为1秒,当光条线索延迟4秒出现,被试报告的项目为4.25个,相当于采用全部报告法所测得的记忆广度若声音刺激呈现后,延迟2秒给出光条信号,这时部分报告法所回忆的项目优于全部报告法可见声象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2秒,比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保持的项目仅有5个,比图像记忆的容量小,这可能与声音刺激呈现的方式及相对较慢的速度有关,归根结底,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加工方式和特性有关 声象记忆与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声象记忆,人们就无法辨别各种声音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