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孟河马培之生平及外科学术思想研究.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248956
  • 上传时间:2017-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50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孟河马培之生平及外科学术思想研究【摘要】 马培之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者他继承家传,又博采众长,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于外科特具卓识曾应诏赴京为慈禧太后治病主张“凡业疡科者,必须先究内科” “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 ;博览旁稽、深求实学、师古不泥;辨病精当且辨证精细;遣方绵密,用药平正,灵活应变;舍其成法而师心自用其外科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孟河医派;马培之;生平;外科学术思想孟河位于江苏南部、常州的西北部 《新唐书·孟简传》 “(孟简)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閼,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 ”相传孟河因此而得名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21~1874 年) ,孟河名医辈出、医事繁盛,当时小镇孟河总共只有二百多户人家,却相继开设了十余家中药铺诸多名医,造诣高深,经验丰富,其学术思想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孟河医派,名播远近,蜚声医坛清中叶有“吴中医学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之说孟河医派鼎盛时期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族为主要代表,而在马氏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马培之21 马培之生平简介马培之,清代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名文植,字培之,晚年号退叟,因曾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又称马徵君,著作藏版名“怡云室” ,生于嘉庆庚辰(嘉庆二十五年,1820) [1 ] ,卒于光绪癸卯(光绪廿九年,1903) [2] ,享年 84 岁。

      子马继昌,孙马际周,曾孙马泽人,玄孙马寿南甥费绳甫马培之出身世医之家,祖从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院判招蒋成荣(后更名为马成荣)为女婿,成荣继承开创了孟河马氏世医祖父马省三(1780~1850,字吾庵,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孟河名医,其《论症十六则》收载于马培之《医略存真》中) ,因为无子,复以女婿蒋汉儒(1800 ~1832,名玉山,后更名为马伯闲,马培之的父亲)为嗣;父马伯闲,均精医学,以医闻名于当时[3] 1.1 从祖习医,悬壶成名马培之幼丧父母,家贫,13 岁时,受名医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自号砚云子,书室曰留云山馆,与马培之生父蒋汉儒同庚同里且为好友)赏识传授医术, “伯雄见而奇之,遂媳其妹而传马心法 [3] ”又从祖父马省三习医,深得家学,才逾年,通其术 “侍先大父治医十有六年” [3] ,尽得真传,善长外科早年悬壶于家乡孟河,咸丰庚申(1860 年) , “太平军陷常州,文植避居泰兴,族人多归之者,既而入湓口,涉浔阳,3越衡湘而北,过沣浦,伎乃益精,远近求者日众,而家业益起,弟姪辈或不给,频周赡之…… 泰邑天心港,风波险恶,文植首捐千金,并立救生局,嗣更建蒋氏宗祠,修谱牒,俾族中子弟,读书习医其中,贫者给赀使经商” [2] 。

      其为翰林院编修余鉴及名儒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府德清县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的治病经历,使其医誉更隆,名震大江南北 “同治癸酉,余鉴病瘵,百医罔治,一剂而起;俞樾病泻几殆,以牛羹饮之立愈,峕鉴官翰林院编修,樾主盟南士,并为延誉,望以日隆,大江南北,几於妇孺皆知矣” [2] 咸同中, “有以医名京师者,有马文植,薛福辰(1832 ~1889,字振美,号抚屏,江苏无锡人,曾与马文植同被荐治慈禧太后疾)、李德元(清代顺天人,长期任太医院判)三人” [4] 1.2 治慈禧疾,医名益隆光绪庚辰(光绪六年 1880 年)初夏,慈禧皇太后久疾弗愈,屡药无效, “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 [5] ,江苏巡抚吴元炳推荐文植赴京应诏,当时应诏者还有山东候补道薛福辰(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举荐) 、山西阳曲知县汪守正(由山西巡抚曾国荃举荐) 、江西县丞赵天向(由江西巡抚李文敏举荐) 、浙江鹾尹薛宝田(由浙江巡抚谭钟麟举荐) 、浙江淳安县教谕仲学辂(由浙江巡抚谭钟麟举荐) 、新宁知县连自华(由湖南巡抚李明墀举荐) 、湖北盐法道程春藻(由湖北巡抚彭祖贤举荐) 马培之年逾花甲,深知此行责任重大,诚惶诚恐。

      4马培之在《纪恩录》中详细记载了此次赴京应诏的经过:光绪六年七月初六日起程,水路经常州至上海,后由海道至天津,二十日至京城,先后“候盛旭人亲家” 、 “谒翁叔平、广绍彭两尚书,暨吴江沈相国” 、 “候薛抚屏观察、汪守正明府” 、与太医院院判李卓轩交流二十六日,慈安皇太后、皇上召见,随后慈禧皇太后召见、请脉,马徵君面奏病机,太后复详谕原由毕,随命下去详细立方,稿毕进呈皇太后御览顷间,李太监传旨云:“马文植所拟方药甚佳” ,此后内监传旨“明日同议,着马文植主稿” 二十九日,李卓轩私下告诉马培之:“太后云尔脉理精细 ”此后,八月十六、八月二十日太后先后下旨:“命马文植至宝公府为福晋诊脉” 、 “命马文植再至宝公爷府中请脉” ,足见慈禧皇太后对马文植的信任和赏识九月三十日, “奉旨诸医各回原省,留马文植及薛福辰、汪守正照常请脉 ”可见当时马、薛、汪三人在诸徵君中医术之精、地位之重由于马培之主稿投药见效,两宫大悦,褒赏叠加,均逾常格,从此马文植名动公卿,王公大臣纷纷邀请诊治无虚日至十月初五,因犯昏眩,乞假休养十月二十六日,翁尚书去探望马培之时说:今早朝,面奉慈安皇太后懿旨云:“慈禧皇太后圣躬尚未全愈,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着再赏假十日,不准回藉。

      [3] ”至于马培之托疾乞归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 “寺人索贿急,不能厌其欲,遂托昏眩疾,疏乞归” [2] ;二是同征者之间的相互倾5轧当时,薛福辰出于嫉妒,曾借慈禧太后服用马培之主方的凉药后出现腹中气串水响、继而泄泻之机首先发难,将责任归咎于马培之;加之处世圆滑的汪子常,趁机顺水推舟,推卸责任并责怪马培之“主用甘寒” [6] 事后,马培之曾宴请薛、汪等人, 《纪恩录》中记载:八月十五日马培之宴请薛抚屏、汪子常、赵德舆、薛莘农、仲昴亭等酒半以往,马云:“我等同沐皇太后天恩,当以圣躬早报大安为要 [3] ”另外,马培之初犯昏眩后,十月初六,在家休养时, “窃思文植以乡曲方士,渥蒙宠遇,优于诸臣,今皇太后圣躬未卜大安,而同征者各持己见,不获竭一技之长上报主德,稽迟时日,咎戾滋深,中夜傍徨,惭惧交集” [3] ,由此亦可见些许端倪马培之因此托疾乞归,于光绪辛巳(1881 年)三月二十六日卯刻, “奉旨马文植着回籍” [3] ,四月一日回程,四月十八日到家,赴京历时九个多月,在京共八月余慈禧病愈后,为表彰其功,乃命南书房翰林手书“务存精要”匾额一方,于光绪七年(1881 年)七月初四日, “奉懿旨,赏给马文植匾额一方” [3] 。

      从此马培之医誉益隆,医名大噪,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由此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1.3 行医苏锡,著书立说 1883 年马培之至苏州悬壶,医寓设于护龙街旁之一小巷内,由于马氏医术精妙,医名远播,终日患者盈门,颇受吴中群众推崇,时人将其开设诊所的一条街,取名为6马医科巷,一直沿用至今俞樾在《纪恩录·序》中云“君比年来寓居吴下,与余寓庐相距甚近 ” 俞樾故居“曲园”就在此巷中 “回南后先居苏州,与俞樾比邻;后迁无锡山南,与邓星伯旦夕过从,留心撰述 ”[3]癸卯四月卒于苏,年八十四 [2 ] 马培之继承家传,又博采众家之长,医理精深、脉理精细、经验丰富慎思明辨,疏方绵密而平和,效如桴鼓以医济世,医名远布,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于外科特具卓识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者 《马评外科全生集·马评汤序》中记载“誉满江南,一时叩门求药者踵武相接” 《马评外科全生集· 马评吴序》中记载“见其就诊者日数百辈” 《记恩录·吴元炳奏牍》中云“素精医道,遐迩知名,各处就诊之人,往往目不暇接” 后人称其“与费氏同为孟河医派之中坚” 、 “江南第一圣手” 马伯藩、巢渭芳传其衣钵,从游门下者达数十人,门生甚众,最著名者有邓星伯、丁甘仁、贺继衡等。

      马培之著作有:《纪恩录》 《外科传薪集》 《马培之外科医案》《医略存真》 《外科集腋》 《青囊秘传》 《伤寒观舌心法》 《药性歌诀》《务存精要》 《马培之医案》 《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 《马评急救百病回生良方》 《马培之评痧证指微》等其中对外科影响较大的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医略存真》 《马培之外科医案》和《外科集腋》等2006 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四家医集》7中载有《医略存真》 《马培之医案》 《务存精要》 《外科集腋》 《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 《伤寒观舌心法》 《药性歌诀》 《青囊秘传》 《纪恩录》 1959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外科传薪集》单行本, 《近代中医珍本集 外科分册》 《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 《中医古籍临证必读丛书 外科卷》 《珍本医书集成 》等均载有此书 1955 年千顷堂书局出版了《马培之外科医案》单行本, 《三三医书 (第一集) 》 《近代中医珍本集 医案分册》等收载了此书 《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有清光绪十九年癸已(1893)积善堂石印本[7] 《马培之痧证指微》有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刻本[7] 2 马培之外科学术思想2.1 既求方脉,刀圭益精中医外科是以研究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源流论·围药论》中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但《外科理例·前序》曰:“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 “有诸中然后形诸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马培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倡“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8] ,马氏针对当时“ 士宦之家,每重内科而轻外科,谓疡科不按脉理,即外患亦延方脉家服药” “方脉家亦以外患为小恙,往往藐视外科”的现状,提出:“凡业疡科者,必须先究内科” [9] ,因为“外科不能不明脉理,无论痈疽疮疡,症虽现于外,病必由于内即几微之疔毒癣疥,亦必内有火毒湿热,而后外发 [10] ”指出8“《灵》 《素》不可不参,张、刘、李、朱四大家,尤不可不研究假如内外两症夹杂,当如何下手,岂可舍内而治外乎 ”[8]可见马培之非常强调外科医生要有广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内科功底清· 吴师机 《 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马氏云“至外用之丹散,亦当详审” [8] 因此,即使使用外治的方法,也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诚如《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马评吴叙》中所说“外症实难于内科,非得真传口诀,未易券获至于看法、治法、手法,亦非笔墨所能宣。

      ”马氏精通内外科,认为“浑内外而为一,乃探源之治也 ”“刀圭”原为古代量取药末的工具,后世因此亦称医术为“刀圭之术” , 《参同契正义》解曰“刀圭二字,出于医书,凡用药少许者,谓之一刀圭以刀头圭角,为小而已矣,故言提用些小之丹药” 联系原著前后文之意, “刀圭益精”盖指外治法更加精湛之意马氏认为:“是针固疡科之首务,宜切究而夙习也 [8] ”因为“譬之水势甚涨,不为疏导,必致决裂溃败,不可拯援与其奔冲而患甚,孰若疏利而患小乎 ”故指出 “大凡外疡肿痛者,脓成至七分,即当针刺;若至十分,空陷必大,甚而肤色紫暗,皮与肉离,溃久不敛,遂成败症故脓成尤宜早刺,惟皮白而肿,脓在筋骨之间,刺早反泄其气,脓亦难出,必胀至肌肉之上,方可用针 [8] ”马培之善用刀针,但也重视其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反对滥用刀针:9“若肿而肤急者,内必是血,慎不可刺用针之法,宜顺而不宜逆,水性下流,逆则脓兜于下不易达,即不易敛也至瘿瘤、恶核、石疽、乳岩及凡坚硬之症,并禁用针,针之立败,其在头项以上,尤当谨慎 [8] ”马培之善用外治,操技精湛, 《外科传薪集·代刀散》记载“代刀散去顽肉,亦可代开刀 [11] ”《纪恩录》中记载:光绪六年八月初五,为一家丁治疗右股“肉瘤” “以蛛丝缠绕根蒂,约半月,瘤枯自落。

      [12] ”马培之对于当时的疑难病症,在治疗上还善于改革创新,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