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十九首》中草意象及其表达效果微探.docx
9页《古诗十九首》中“草”意象及其表达效果微探 黎淑怡摘 要:《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五言诗发展的成熟标识本文即着眼《古诗十九首》中“草”意象的运用,根据表现作用将其划分为时节变化之怅惘、盼归未归之忧愁、生命短暂之伤感、高尚美好之品质四类,并结合诗歌总体意境认识《古诗十九首》深层次的情思表达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草;意象;表达效果[]:I206 []:A[]:1002-2139(2021)-08-0-02一、《古诗十九首》与意象的关系作为早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顶峰之作,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抹曙光[1]自出世以来,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创作技巧泽被后代,甚至形成特定模式,展现出个体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直率的审美追求刘勰《文心雕龙》中赞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①,钟嵘《诗品》也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②十九首从文字建构的角度而言,一系列词的组合连缀;但就艺术构思层面,它是多个意象的叠加融合意象起于客观存在的物象世界,是经由诗人审美经验的筛拣与个体情感的点化,最终形成的个体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结晶。
[2]纵观《古诗十九首》,其中《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东城高且长》五首包含“草”意象这些意象都由“草”物象引申而来,人格意趣却各不相同,对诗歌的整体意境产生影响二、“草”意象的分类及表达效果(一)体现时节变化,流露出岁月流逝的怅惘《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其中“青青”一词是颜色兼生态的描绘,体现了“河畔草”生机郁盛的情貌,点出了早春节令河畔草青的春季正是行乐时节,年轻夫妇更是行乐人中最盛、最宜的年龄阶层女主人公凭楼林立、开窗远望,入眼的是一派春光景盛的气象,这样的风光无疑能激起女主人内心像青草蔓延的春思,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重逢的情思只能在岁月流逝中一次次归于绝望青草无人赏,女子的芳华也正如草般暗自凋零,流露出女主人公对时不待人、岁月无情现状的愁思一年一次的春色依时来临,草黄了又青,这是大自然时节运转规律的体现,更是女子在岁月流逝中与远行的心上人重逢的希望到无望、绝望的循环《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蟬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一句亦如此诗人在皎洁却凄凉的月色中踽踽独行,心中愁思缠绕此时的野草依附粒粒晶莹的露珠,在白炽的月光下显得更加剔透、凉寒,这让诗人感到时节的转换,深秋已在岁月的流逝中扑面而来,“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也随着节令的推移渐渐老去,年华留不住的怅惘自然显现出来二)蕴含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寄托盼归而未归的忧愁《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夏秋之交,江南水乡荷花艳盛我国自古便有采莲的传统,主人公不光采集了艳丽的荷花,更有那沼泽地的芳草紧接着便由所采之物联想到欲赠之人,朝思暮想之人并非近在眼前,而是远在天边,此时主手中的芳草不再是单纯的植物,更是传达对心上人思念的媒介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一腔热忱已然化作浓重的悲哀,连芳草也沾上了愁色古人道:‘诗之失,愚正指这种境地说这种愚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不是自问自答,是一句话,是自诘自嘲[3]辛苦采摘的芳草到头来却没有可赠之人,情意终是落空接着又运用“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③的“悬想”形式,想象欲赠之人在远方漂泊的忧愁,体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未归的忧愁《青青河畔草》中的“草”也含此意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女主人公望见一派草青春色,除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外,自然而然也展开念想,自己心中惦念的人所处之地是否也是如此的嫩草青青?漫漫的青草能否传递她的思念给远方的心上人?[4]在此便与唐代王昌龄所写的《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相似,美好春色不仅会让闺中妇念起以往与心上人共赏美景的欢欣时光,更易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的情境,是黄沙漫漫还是如这般杨柳青青?这样的联想中,女主人公内心压下的思念与忧愁便喷薄出来,一发不可收三)象征短暂无依的生命,表现出生而有时却难免失时的伤感《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诗中女主人公与男方已有媒妁之言,等待嫁娶之时,男方却久久未到。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是女主人公的自比,以蕙、兰两种香草自喻,将当下的自己比喻成含苞待放的娇艳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撷,花时便会白白流失,艳盛的蕙兰花也将随秋草凋萎[5]花贵在花时,而婚姻贵在及时如《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般,这正是女主人公对短暂生命的叹息,女子正值盛颜,如花过时而不采一般,过时不婚便会错过女子最美的时光,这与唐杜秋娘《金缕衣》所写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意味相近妇贵在及时,夫也贵及时之妇,可现实却是,女主人公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翘盼中空空耗尽芳华,体现出她等待男方的疑虑哀伤及对生命易逝的自哀与慨叹《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中,诗人独自徘徊环绕在洛阳东城门外,深陷周而复始的人生苦闷中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风中昔日萋萋绿绿的草野在时序的流转中已经变得凋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都无法脱离时间的控制,草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呢?繁茂的春夏一过便进入寥落的清秋,人的生命也在这季节的循环往复终消逝殆尽。
[6]诗人通过对草在大自然中状貌的变化联想至人,从而迸发出时光速逝、人生短暂的感悟四)继承香草美人之喻,借指高尚美好的品质特性“香草”意象早在《诗经》时就被大量引用以作起兴之语[7],《楚辞》尤盛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评价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侠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④”基本将“香草美人”的特征一一概括屈原“骚”中“香草”不仅究于楚地花草丰茂的自然优势,更与祭祀盛行有关,而他的流放经历也进一步催化着他对“香草”的执着追求所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在色泽缤纷、馥郁高洁的花草世界中勾勒出好洁质高的人物形象由香草最初具有的芬芳、洁净的自然特征引申至巫术中具有神性价值,再通过以此比德的思维方式将道德意味融入其中,使其成为高尚君子形象的标志,将香草的形态与君子的命运紧密联结,直至建构出中国文化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香草美人”意象符号体系[8]《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关于主人公身份自古便有争议,古诗中主词的省略导致“采摘者”身份的模棱兩可,如朱光潜先生认为主人公是女子,而朱自清先生等认为是游子采摘赠妻,此处便不多加论叙。
情感是多面的,既有闺妇愁思,必然也有游子客情,但寄寓浓情的意象是确定的——芳草夏秋之交,湖泽岸畔兰草幽香阵阵相爱的男女方相隔两地难以相见,即便是辛苦采摘了芬芳的芙蓉花也无法赠与,只得空空望着远方思念此处的“芳草”已然与《楚辞》中的“香草”一脉相承异地相恋的人却依旧同心同德,想要寄送美好事物,这正是浓厚情爱的体现相隔千万里依旧保持对爱情的专注与对爱人的思念,正如君子于淤泥中而不屈般,不为客观条件而改变主观志趣,体现了故乡思妇与他乡游子对爱情忠贞不移的美好品德[9]三、结语《古诗十九首》意象多样,植物意象分量颇重通过分析研究、仔细揣摩,其中“草”意象的表达效果大体可分为四类,一为时序之证:通过草随时节的变化,体现个体在岁月流逝中内心的迷茫与惆怅;二为情爱所依:将草作为媒介,寄托闺中思妇对在外游子的思念与苦待无期的忧愁;三为生命缩影:以草自比,将生命的长度与草的生长、人的际遇与草的遭遇结合,体现对生命终有时的彻悟;四为遗远美质:传袭《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符号结构,指代高尚美好的人格情趣草”意象的运用对于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其审美特征的形成贡献出了深远影响注释:①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8页.②锺嵘:诗品.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③张玉谷:古诗赏析.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④王逸:楚辞章句.黄灵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参考文献:[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2-77.[3][4]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上海:上海大光书局,1935:40-41.[6]杨效之.古诗十九首鉴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63-67.[7]孙秀华.论《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8):23-26.[8]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68-72.[9]孙庆龙.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草意象[J].小说月刊,2019,(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