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路径探究.docx
9页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路径探究 王海生摘 要: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建档立卡学生家庭脱贫的希望,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意义重大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帮扶多以帮助学生“能就业”为目标,未能关注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短视效应”研究表明职业胜任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及新时期就业帮扶工作的要求,探究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路径,为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就业帮扶:G712 :A :1671-9255(2020)03-0077-04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精准扶贫确定为“十三五”期间的国家战略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扶贫为做好教育领域的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基础性、关键性和先导性的作用2016年,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对学龄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学龄后五个阶段的建档立卡群体分类施策,做好帮扶。
具体到高等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贫困群体,高校历来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帮扶工作,建有较为完备的资助体系目前的帮扶更多是通过无偿式的奖、助学金等形式帮助建档立卡学生缓解经济困难,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这并不能确保建档立卡学生最终脱贫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1]相对于“输血式”的救助,高校建档立卡学生更需要“造血式”的帮扶为此,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要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不仅能顺利毕业,而且能顺利就业,从而最终摆脱贫困一、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状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帮扶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在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就业帮扶时间较短,未建立全程化帮扶机制建档立卡学生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其家庭来说是脱贫的希望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连年专门发文部署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要求高校要建立台账、精准帮扶、跟踪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
从就业帮扶工作实际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就业帮扶的对象确定为毕业生,帮扶活动也是在学生毕业学期集中开展就业帮扶的时间短,任务重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尚未建立全程化的帮扶机制此外,为实现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重心往往停留在帮助建档立卡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上,对影响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却关注不够,使得部分毕业生“能就业”却难以“就好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帮扶具有一定的“短视效应”二)就业帮扶模式粗放,未实现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指的是高校的就业帮扶工作需要结合建档立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精准帮扶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就业帮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精准帮扶要求高校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全面工作精准帮扶是高校提升就业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能够为建档立卡学生建立台账,做到精准识别,但限于就业帮扶体系不健全、就业帮扶人员缺乏、信息化手段不完备等原因,在帮扶过程中往往只能以建档立卡学生全体为对象,通过政策宣讲、资金补助、专场招聘等形式开展“普惠式”的指导和服务,很难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一生一策”的定制化帮扶。
可见,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模式依旧相对粗放,精准施策的能力有待提升三)就業帮扶主体单一,未构建协同帮扶网络就业帮扶主体指的是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帮扶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需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帮扶措施致困原因不同,帮扶措施也应有不同就业帮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应在就业帮扶过程中构建由就业部门、资助中心、心理中心、教学部门、院系、政府、社会、家庭、学生本人等多方参与、内外联动的协同帮扶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就业帮扶的效果然而,现状是就业帮扶工作往往是学校就业部门在“单兵作战”,虽然就业帮扶很大程度上应以就业部门为主导,但仅靠就业部门却不能完全解决就业困难问题[2]高职院校在发挥就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外,亟须完善协同帮扶网络体系,进一步明确帮扶主体,压实帮扶责任二、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思路创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说:“脱贫必须是自己的观念有变化,能力有提升,有稳定的收入与渠道,这才叫脱贫培养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的核心,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及新时期就业帮扶工作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进行了重新梳理。
一)就业帮扶工作的理论创新: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胜任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胜任力是区别组织中业绩优异者和业绩平庸者最为显著的特征,胜任力包括与工作相关的能力、特征和动机等此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Arthur等人提出智能职业生涯框架理念后,有关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才逐渐增多Arthur等人指出,在现代企业中,员工要发展与公司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胜任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雇佣关系具体来说,员工应该积极提升“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三种维度的胜任力,从而获得优异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三种“知道”胜任力形式共存互补,回答了员工在企业中“为什么从事该项工作”“怎样进行工作”及“和谁建立工作联系”等具体问题,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趋加剧,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由传统的层级制演变为更加扁平化和更具柔性的組织结构,传统的终身雇佣、线性发展的职业路径正逐渐消除,员工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无边界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员工只有持续提升职业胜任力,才能在不同的企业、角色和岗位间自由转换并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3]大学阶段是学生确立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教育和培养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高职院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在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多以帮助找到工作为目标,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关注不够,具有一定的“短视效应”基于上述职业胜任力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作用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为就业帮扶工作的最终目标,让建档立卡学生不仅具备“能就业”的能力,更具备支撑其未来持续“就好业”的职业发展能力二)就业帮扶工作的路径选择:基于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全程化精准帮扶确保建档立卡学生充分就业是切实发挥高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底线要求和刚性任务[4]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高校要切实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务必确保建档立卡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高职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帮助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工作的重心依旧停留在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率上,对建档立卡学生未来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就业帮扶工作短期性、突击性、粗放性特征明显为了更好地做好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高职院校亟须建立以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为目标的全程化精准帮扶机制,推动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一,帮扶方式需凸显精准帮扶精准帮扶是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现实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工作,要求高校要做好帮扶,并多次提出“精准帮扶”的要求传统的帮扶方式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实效,帮扶措施较为粗放,看似“普惠”到了每一位建档立卡学生,实则帮扶效果并不理想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帮扶机制,精准帮扶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帮扶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精准帮扶机制,提升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需充分借助“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精准帮扶的识别、帮扶和动态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帮扶资源的优化与集成作用[5]第二,帮扶内容需聚焦职业胜任力目前,学术界较为经典的职业胜任力模型是McClelland 提出的“冰山模型”,该模型借用冰山的外形特征形象地对职业胜任力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类其中,知识和技能类似于冰山中浮于水面的部分,属于外显胜任力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性和动机等要素则像冰山中隐于水下的部分,属于内隐胜任力内隐胜任力相较于外显胜任力虽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辨别,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会起到更为积极和深远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相较于知识和技能,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极的心态等素质,这些均属于内隐胜任力的构成。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外显胜任力的同时注重丰富帮扶内容,以课程、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内隐胜任力第三,帮扶期限需贯穿培育全过程一般来说,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先天生理和后天教育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职业胜任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学生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后才能逐渐养成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就业帮扶仅在毕业年度突击实施的做法,将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贯穿于建档立卡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建档立卡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分类别、分阶段、系统精准地做好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素能提升、求职择业指导等工作[6],帮助建档立卡学生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三、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育的保障机制职业胜任力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精准帮扶的要求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整合内外资源,完善保障,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胜任力三个维度核心指标,有针对性地对建档立卡学生实施职业胜任力提升帮扶,让建档立卡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就好业”一)构筑内外联动的协同帮扶网络建档立卡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最初表现为经济困难,若任其发展,则可能造成困难升级,演变成经济、心理、学习、人际关系等多重困难并存,并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7]一直以来,建档立卡学生都是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难点和重点在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帮扶目标下,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帮扶中就业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面,建立以学校、社会、家庭等为主体的协同帮扶网络其中,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是帮扶网络的核心,通过整合就业部门、资助中心、心理中心、教学部门、团委、院系等校内各部门,为建档立卡学生构建完善的校内帮扶网络,同时要压实部门帮扶责任,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优势,为建档立卡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教育、综合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经济资助和就业指导等帮扶;社会和家庭是帮扶网络的外部支撑社会是学生重要的实践场所,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能力等素能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精神归宿,会对其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发挥独特作用高职院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加强与社会和家庭这两种重要外部力量的协同,形成有效联动的合作互补机制,合力帮扶建档立卡学生提升职业胜任力二)打造紧密衔接的一二课堂共育模式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关键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学生养成职业胜任力的核心途径从高校培。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