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7479036
  • 上传时间:2022-09-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革命--------欧洲领先世界的起点[博客帖] · 文章提交者:zwlzwlzwl9 加贴在 世界历史 铁血论坛 近年来 ,西方经济史学家在对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行考察时 ,眼光不再仅仅盯在 1 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 ,而是穷根溯源 ,把工业化的历史研究引到“前工业化时期”经济史学家们渐渐意识到英国工业革命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 ,而且与前工业化时期=欧洲的农业革命密切相关 自中世纪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 ,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 ,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欧洲特别是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 ,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

      在1050年-1250年两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然而和平十分短促,发展的势能未能有效地累积,十世纪外族入侵的狂潮过后,欧洲人不得不再一次系统地开始发掘北方土地中的潜在能量在西欧文明中心地带的英格兰、低地国家、北部法兰西、日耳曼,富饶的土地正等待着他的主人用汗水和智慧去浇灌 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虽未能如愿以偿地了解欧洲气候变化的详尽数据,但气候历史学家却可以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是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

      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这一“宜人时代”的证实也帮助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地域,如冰岛,日后得到耕种的土地反而变少在这个北部冰海的冰山较少的年代,古代挪威人(Norsemen)也也乘机航行到格陵兰和纽芬兰,那时的格陵兰岛上,也许绿色的确比白色更多)尽管气候上的“宜人时代”启于700年并贯穿了9、10世纪,老天的恩爱却无法抵消10世纪里外族入侵的糟糕后果幸运的是,欧洲人及时搭上了气候变迁的班车,在和平再度降临之后把握住了天公作美的机遇 10世纪以后,随着新兴封建关系确立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进步,作物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我们可从耕作制度、翻耕方式与工具、作物品种、单产量等方面做一些了解 耕作制度为了恢复地力,中世纪欧洲的土地耕作制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续耕续休制(run-rig),即对一块地连续耕种几年后让其长期休耕这种制度主要在居民点分散的山区实行另一种是让一块地每二年或三年中休耕一年,习称为二圃制或三圃制,10世纪以后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区实行。

      这种新的耕作制度相对过去的掠夺式粗放耕作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它作为一种休耕轮作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一种落后性,因为这种方式使现有耕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二圃制就是把所有耕地分成两部分,轮流耕作,每年有一半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三圃制则是把耕地分成三部分,每年有一部分休耕,两部分耕作,其中一部分是春季播种的作物,另一部分是秋季播种的作物最初,各地都实行二圃制13世纪后,三圃制开始在欧洲北部地区实行,二圃制主要在南部实行在一些土地极为贫瘠的地区,甚至有三年中休耕两年的做法翻耕方式与工具土壤条件决定了西欧在犁耕土地时难以做到精耕细作南部地中海地区土质松散,水分容易蒸发,为了保墒而不能进行深耕,只用轻犁对土地进行纵横十字形耙划而使土壤表层疏松,作物生长层的土壤大部分未翻动,因此其根系不能得到充分伸展,土地肥力得不到最好利用由于不懂制造技术,欧洲北部特别是西北欧最初也是使用轻犁,到后来逐渐改为重犁重犁是一种拖带工具,俗称“萨克森轮犁”,装有车轮用以控制犁地的深度,犁头是垂直的,犁铧将地块翻过来这种犁不仅可以盖严种子,还可以疏松土壤使渗进的水集中在作物根部,便于吸收 重犁是翻耕粘地和森林地的好工具,但购置重犁需要较大资金,使用重犁需要较多耕畜。

      一般是几头牛拉一架重犁后发明了新式笼头和马轭套在马肩上,改变了将马轭系在马脖上的状况,使马的拉力增大,马也被广泛地用于拉犁牛的力量和马的速度相结合,优势十分明显然而,一般农户均无实力独家拥有需用多头耕畜的重犁,因而常联合起来组成犁队实行共耕即使是轻犁,一般也需要两头以上的耕畜,因而也多采取共耕制共耕制首先遇到的是用犁时间谁先谁后的问题,容易引起争端因此作为合作形式,共耕制容易贻误农时 作物品种中世纪欧洲的农作物主要是麦类谷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四类小麦和黑麦营养较好,而且容易脱粒、去壳、磨粉,烤成面包口感好,但其生长很慢,在西欧的气候条件下只能在上年秋季播种,次年7至8月间收获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们长得不好,极易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为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它们又有一些质次的变种譬如有一种很硬的品种叫“丁科尔”,生长在瑞士和德意志南部在低地国家和下莱茵兰也有一种类似的变种叫“斯伯尔特”燕麦和大麦是春播作物,生长期仅需三个月,特别是燕麦,能在任何土地上种植,只有地中海地区漫长的干夏使这种“三个月作物”还未成熟即被旱死燕麦的缺点是难以脱粒、磨粉,面包“泡”不起来,口感极差,因而只能用作牲畜饲料,只有在饥馑之年才当作补充食物。

      这些作物采取轮作方式,并非是先进的耕作制度,而是力图把气候和土壤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使作物不退化,中世纪农民也知道经常到异地去换取种籽四种作物中,大麦产量最高,其次分别是黑麦和小麦,燕麦产量最低 从14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农业技术进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从14世纪晚期到16世纪初,这是农业生产恢复、调整并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农业技术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一定进步的时期第二时期从16世纪中期至 17世纪中期,这是欧洲特别是西北欧的荷兰、英国发生所谓“早期农业革命”,农业和农业技术起着本质性变化的时期 在第一时期即农业革命的准备期里,农业技术并没有明显提高,但在各方面都体现了一定进步由于14世纪中期黑死病和农业危机的发生,因此接下来一个世纪里,农业必须在恢复过程中不断调整,这就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得到的收入包括工资有很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因此得到了较好调动,从而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15世纪城市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商品经济关系向农村的渗透,农业生产开始了结构性变化,商品化农业的比率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新农业技术出现的社会经济前提 由于人口减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口味要求也在变化,食物结构不同了。

      在普通农民餐桌上,摆上了更多的肉奶产品面包少了,豆类、黄油、奶酪、肉多了肉食中,猪肉少了,牛肉多了食物结构的变化促使农牧生产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了牧场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例如14世纪以前,欧洲大麦的种植并不广泛,因为它不适宜磨粉做面包但到15世纪以后,由于啤酒和麦芽的消费量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来种植大麦而中世纪农民主要只吃口感欠佳的黑麦面包,他们要拿白面包送到市场上供应领主和城市居民,以换取钱币缴租和交税15世纪以后,农作物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豆类和蔬菜类作物开始普遍种植大豆,豌豆等豆类作物,其果实能供人吃,茎叶可作牲畜饲料,还是一种很好的绿色肥料蔬菜的品种更为丰富例如1450年左右,英国肯特郡约翰·加德纳提到的蔬菜就有韭菜、莴苣、洋葱、菠菜、甘蓝、洋白菜,另有薄荷、甘菊、茴香、大蒜、香莱、芸香、蒿类、百里香等可以食用的草本植物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三圃轮作制更加普及我们可对三圃制略作一点描述以英国为例,设定某个庄园的土地分成三块,第一块地已在1399年的9月底播下了小麦或黑麦,那么1400年的农事应是这样安排:3月份,第二块地播种春播作物,即大麦或燕麦;接着,5月至6月,处于休耕的第三块地开始犁耕;8月份,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的庄稼收割;8月底或9月初,休耕地进行第二次翻耕,第二块地也进行犁耕;9月底,第二块地种上秋播庄稼小麦或黑麦,第一块地进人休耕。

      第二年,在第三块地里种上春播庄稼,收割后再种上秋播庄稼;第二块地收获秋播庄稼;第一块地处于休耕第三年,在第一块地里种上春播庄稼,收获后再种上秋播庄稼;第三块地收获秋播庄稼;第二块地处于休耕到1403年时正好一个轮回,同1400年做一样的安排 如果只看同一块地,可以这样设定:这块地在第一年春天种下春播作物,当年收获后又于秋天种下秋播作物,第二年秋天收获后翻耕过来进入休耕状态,整个第三年都处在休耕状态,直到第四年再种春播作物这样,实际上整个三年中有一半时间(第一年春天至第二年秋天)地里生长着作物,或者说,三年中共收获春播作物(大麦或燕麦)和秋播作物(小麦或黑麦)各一次另一半时间(第二年秋天至第四年春天)空闲着 四圃制也开始出现在四圃制下,每年有四分之三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只有四分之一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从二圃制转换为三圃制,每年种庄稼的土地面积要增加六分之一;从三圃制转换为四圃制,种植面积又要增加十二分之一而且,三圃制和四圃制的实行,本身就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三圃制的普及、四圃制的推广,主要是在15、16世纪,如英国白金汉郡的设灵顿(Shelington),即使位于农业发达的密德兰地区,也是在1514至1561年间才由二圃制转换为三圃制的。

      〔8〕(P126) 对土地的灌溉和排水方法也是到这一时期才普及的在灌溉方法方面,意大利处于领先地位这当然与其自然条件缺水干旱有关,但也离不开城市国家的主动性我们看到关于牧场上永久性灌溉设施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的米 063 兰,时间是1138年到1250年左右,灌溉设施推广到了波河以北地区14世纪到达帕尔马、莫迪拉、波罗纳等城市到文艺复兴盛期的15世纪末,整个意大利北部平原已成为先进灌溉方式的样板同时,在法国和英格兰,草地灌溉使丰盛的牧草变得极有价值土地排水能够使土地性能得到改善,更适合于作物耕种由于中世纪的犁耕方式使得每块地的中间隆起,这对排水和灌溉很为不利雨水多的年份里地块边缘常被水浸,少雨的年份里中间的地脊常被早死山地排水系统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而较大规模的沼泽地排水则主要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和东盎格利亚低地国家特别是荷兰的沼泽地排水规模更大,更有影响,水被排干后变成了牧场甚至耕地1200年至1500年的三百年间,荷兰因此而获得新土地28万多英亩 16世纪以后,荷兰沿海的排水造地逐渐发展为填海造地 15、16世纪,生产工具方面也有不少改进,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