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doc
7页浅谈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news_bd”> 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术语、概念、范畴、话语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及其来源等,学术界作了比较多的研究,而对于现代中国文学欣赏方式,学术界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笔者认为,自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以来,现代文学欣赏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懂;另一种是反懂从五四之后懂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并且是一个很普及的范畴,我们在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中非常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意识,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的前提与标准而反‘懂则是懂的衍生或者说相对的概念,它建立在反懂的文学实践基础上,并具有自己的理论根据事实上,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现代文学的欣赏活动中,很多人读了文学作品,感觉很满足,也很有收获,但未必读懂了但没有懂或者不懂,并不构成对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否定而对于懂和反懂这一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以及理论基础,文学理论界却一直缺乏深入的追问本文主要探讨懂和反懂这两种文学欣赏的基本模式及其理论基础,以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品格及其复杂性 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差距显然是巨大的,但更大的差异则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
中西方在社会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层面上有很多共同点,因而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的文学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所以,中西方虽在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种族特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文学形态特别是在文学所反映和表现的内容上却差别不大,都是四大文体,都强调文学的情感性、现实性、诗性等,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人性、生命意识等,中西方文学的描写和抒写很多都非常相似,有时是惊人的一致,以至于近乎雷同 但在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上,中西方文学却存在巨大的差异,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或者说范畴体系,西方用悲剧、喜剧、形象、内容、形式、崇高等概念来言说文学,而中国古代则用,神、意、趣、咪、道、气等概念来言说文学与此相对应,中西方对文学的欣赏也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总体上可以说是理性分析的,而中国总体上则可以说是感悟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形成的,整个中国现代社会包括文化和思想都深受西方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表达话语、言说方式以及欣赏方式都深受西方的影响,变得理论化或者说科学化这种理论化或科学化在文学欣赏方面就表现为懂的方式和言说体系 科学及其科学化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总体上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五四之后,不仅科学知识体系在中国建立了起来,更重要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也在中国确立了下来,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一切都科学化了,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现象除非不可言说而不言说,只要可以言说就可以进行科学的言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分析、论据等一整套严密的程式,科学成为一种主义、信仰,成为意识和思维。
与之相对应的是玉四之后,伴随着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以理性主义作为深层基础的懂便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其具体的表现则是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内容与形式、主题思想、意义、价值、体裁、形象或者意象、结构、叙事、审美特色、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细节等方面的分析和解剖,文学成了研究的对象,人们就像物理和化学研究物质等自然现象一样研究文学,文学中的思想和情感变成了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近于物质的客观存在表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形则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按照一种模式来解读和欣赏,即介绍写作背景、归纳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总结写作特色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说,只要把这四个问题搞清楚了,便基本上把这篇文章读懂了,于是,对学生来说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对老师来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反之,就是没有读懂,就是学习的失败和教学的失败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解诗与品诗之说,涉及到文学作品欣赏中的理解和感受等根本性问题,也因而涉及到懂与不懂的现象,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用懂这个范畴来对这些现象进行言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方式无疑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文体,其欣赏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文学欣赏是整体性的,是体悟式的。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包括文学批评,从来不把文学作品分解成诸如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反映与表现、继承与革新等二元对立范畴,中国古代也讲文与质、理与趣、意与象、风与骨、道与气、形与神等,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和有所侧重,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有时又可以合并成一个概念,比如意象、风骨,理趣等其实,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概念或术语都可以进行分合组织,比如情景、兴象、虚静、哄托、气味、虚实、气韵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使用,也可以拆开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使用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这些术语或概念在意义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模糊,使用也可以是意会的,因而概念在意义交汇时可能会重复,所以,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并不像西方学术概念那样形成严密的体系并具有严格的分工和各司其职与这种文学批评和言说方式相似,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也是这样,总体上是主观、模糊、随意,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的感受上大相径庭,有的人可能注重理,有的人可能注重情,还有的人注重气、韵、咪、形、神等,但从来没有读者把一部作品的气、韵、味、形、神、清、理等分解开来,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作这样的分解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虽然由于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修养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侧重和追求,但作品在读者那里从来都是整体性的,这一点是共同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是论证式、分析式的,亦即不是理论形态的它也可以有结论,但结论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感悟,它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也无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同样也不可能作所谓的严密论证,因为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这样一套理论的、逻辑的论证体系和机制,也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同时,关于文学作品的结论也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包括文学批评也会得出一些简单的诸如好坏、品级、风格特征的基本定位或定性结论,但这种结论于文学本体来说,并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不会在欣赏层面上影响后人或他人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从根本上是体悟性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独立于人与现实之外的客观存在,不是文学的固有属性,而是文学与人的关系的生成,或者说,文学的价值和审美意义不是自足的中国古代人读文学作品,一方面是品文学作品,但更重要的是由作品而人生、而社会,即作品能否丰富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能否加深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感受与体验,是否对生活有积极的意义,是否可以改善人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欣赏更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之后,中国文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称之为转型,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也发生了现代转型。
其基本方式就是即理解和明白,表现为逻辑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和规律性等,最后的结果便是大家的阅读经验大致相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看法大致相同,当然,更深层的则是大家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上的大致相同所以懂可以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欣赏的一种言说方式,其深层的背景或思想基础就是理性和科学 在中国,理性和科学作为精神活动的基石、作为信念、作为主流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更准确地说,理性和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结果就是确立了科学观和理性观非理性也是中国现代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但非理性不是源于中国古代,而是来自西方理性和非理性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但二者并不是平等热非理性作为理性的另一面,实际上是理性的衍生物,本质上属于理性的范畴理性和科学构成了中国现代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基础,也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基本类型,正是在理性和科学成为现代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后,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模式才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模式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切方面都与此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无不在深层上以科学和理性作为根基。
文学和文学理论也是这样胡适在文学理论领域最重要的建树是其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条主张实际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胡适的这个主张是建立在对传统主义文学判断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大弊端: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而呻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言之有物,这实际上是以一种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学陈独秀的文学理论更是这样,陈独秀在五四时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以一种决绝的态度提倡科学和民主,并最终使科学及其精神在中国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著名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他提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对科学和想象的解释是: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中国古代大体是想象的,最典型的就是气之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陈独秀认为,西方发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科学之兴,所以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他的态度更为坚定:‘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把这种科学和理性运用到文学上,就是文学革命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旧,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要求文学像科学一样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深受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看到王四之后的文学理论文章不再是简单的、叙述的、感想的,中国古代的所谓说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讲人之常情在文体上,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散文化的趋向,这里所谓散文化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而是文体意义上的,如书信、作品序跋、诗话、小说点评、边缘化的史传,等等但对于文学理论来说,这些都是附属性的文体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到近代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鲁迅的《罗诗力说》等文章的出现,才开始了本体的文学理论文体。
而且,中国古代文论文章篇幅多不长,而理论论证更有限,多是一些观点,且多是感想式的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论和事实的证据提出观点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术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点,而在于如何论证观点和观点论证的有效性中国古代文论并不是不想写厚重的文章,而是因为缺乏理性的逻辑分析和归纳论证,因而文章根本写不厚重而中国现代文论则不同,文章有观点,有事实根据,有逻辑分析,体现为纯粹的理论方式这显然是受西方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的结果我们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思想复杂的结果,但理性和科学正是造成中国现代思想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科学和理性的输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思想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模式 在西方,理性精神在古希腊时期就确定了早在古希腊,人已被看作是理性的动物,人能认识和主宰世界的理性精神被看作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文艺复兴之后,中世纪人对神的依附、盲从、迷信被人对自身理性的发现和肯定所替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不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科学的地位,而且也无限增强了人对自身理性的信心,用理性原则来建立一个新世界成为10世纪西方先进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