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外园林史复习-全.pdf

5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107141
  • 上传时间:2018-08-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2.34K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1 第一部分中国园林史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节绪论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 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 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 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 4.按地域分 江南园林 北方园林 岭南园林 巴蜀园林 西域园林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生成期(殷、周、秦、汉)前11 世纪——公元 220 年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 年——589 年 全盛期(隋唐) 589 年——960年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960 年—1271年—1736年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36年——1911年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旨 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力求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 画面之中 3.诗画的情趣 诗画艺术融于园林艺术 4.意境的含蕴 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 念联想。

      只写山水之形 ——物境、能借景生情 ——情境、能托物言志 ——意境,“ 得意而忘形 ”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一拳则太华千 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 预先预定一个意境的主体,然后借助景物构配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 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如“ 曲径通幽 ” 意境并非预先设定, 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如颐和园 “ 夕 佳” 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2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 ——殷、周、秦、汉(公元前 11世纪——公元 220年)一、总说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 囿” ,源于狩猎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是“ 台” ,中古 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 11世纪——殷商时期(殷墟遗址可 证) 同期有 “ 园圃” 经营——苑 台、苑、囿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并确立了山水审美观念 除了社会因素外,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 的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三、殷、周 殷、周时期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 贵族园林 ” 尚不完全具备皇家园林 的性质,但却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见于文献最早的殷纣王的“ 沙丘苑台 ” 和周文王的 “ 灵囿、 灵台、灵沼 ” 公元前 11世纪, 周文王的 “ 灵囿、灵台、灵沼 ” 建于陕西户县境内 灵台——观景、观天象 灵沼——观鱼 灵囿——圈养动物、狩猎 西周后期国事衰退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时,台与囿结合,以台为中心构成贵族园林的情况比较普遍,台、囿、宫、苑等 称谓互相混用沿袭栽培、圈养、通神、望天功能,但游观的功能以上升到重要地位 秦——会盟台、林光宫 齐——柏寝台、琅玡台 燕——禅台、黄金台、碣石宫、仙台 楚——放鹰台、章华台 魏——粱囿、灵台 赵——野台、赵圃 吴——姑苏台 章华台(章华宫) 始建于楚灵王 6 年,湖北潜江县境内, 6 年完工东西 2000米、南北 1000米、 220 平方米主体章华台台基长300米、宽 100 米,其上四台相连最大的长45 米、宽 30 米、高 30 米,俗称 “ 三休台 ” ,台上装饰装修辉煌华丽 姑苏台 苏州西南 12.5 公里之姑苏山上,居高临下,观览太湖之美景,最为赏心悦目 始建阖闾、夫差续建, 3 年聚材 5 年建成因山成台、联台为宫,规模极其宏大,可纳宫 妓数千人。

      还有许多宫、馆及小品建筑,并开凿山间水池,栽植奇花异卉形成“ 花径” 包括馆娃宫在内的姑苏台和洞庭西山消夏湾的吴王避暑宫、太湖北岸的长洲苑构成了 吴国沿太湖岸的庞大环状宫苑群 此期,诸侯国君不惜殚费民力经营宫苑,卿士大夫亦竞相效仿,只是规模小、内容少 而已 四、秦 秦孝公(商鞅变法) 12 年自栎阳迁都渭河北岸的咸阳,建章台、上林苑等宫苑于南北 两岸,孝公之子秦惠王即位,以咸阳为中心大规模扩张城市、宫苑,所经营离宫别馆- - 3 300 余处,复建阿房宫,未成而亡 秦始皇 26 年(前 221 年)灭六国,实施其 “ 大咸阳规划 ” ,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 “ 皇家 园林”—— 渭水北岸包括咸阳城、 咸阳宫、六国宫,南岸为扩建的上林苑及信宫、阿房 宫等其它宫殿 上林苑:始建惠王,始皇扩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苑内主体建筑为阿房宫, 为政治中心其他宫、殿、台、馆散布各处,依托自然环境、利用不同的地形条件而 构筑圈养野兽、林木覆盖、开凿水池等 兰池宫:在生成期占有重要地位引水为池、池中筑山,乃首次筑山、理水并举;堆 筑岛山取名蓬莱,模拟仙境,自此园林中多了一个求仙功能 还有宜春苑、骊山宫、梁山宫、林光宫等。

      五、西汉的皇家园林 西汉初(前 206 年,汉高祖),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建都长安,在秦“ 兴乐宫 ” 旧址建 “ 长乐宫 ” ,后在其东建 “ 未央宫 ” ,至惠帝建 “ 桂宫” 、“ 北宫 ” 、“ 明光宫 ” ,此五宫殿群 占长安 2/3 汉武帝(前 140—前 87)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文化艺术诸 多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 的雕刻等皇家造园活动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诸多宫苑中较有代表性的为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五处上林苑 汉武帝 3 年就秦之上林苑扩建,其苑墙长度约130-160 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 座皇家园林上林苑是天然山水环境,内容丰富,建筑多但分布自然疏朗,功能齐全 的皇家园林 1.山水 南为终南山北坡,北为九峻山南坡期间有“ 关中八水 ” 贯穿于苑内平原、丘陵之上, 由天然湖泊十处,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湖池,并利用挖湖土方在其中或旁边筑高台 比较大的有四处: 昆明池:长安城西南,从现存遗址来看,约100公顷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 生产、模拟天象、蓄水等诸多功能效仿秦兰池宫做法,水上安置巨型动物雕像。

      池 东、西岸边立有牛郎、 织女石像(现存石爷、 石婆) ,象征银河天汉 池周围绿树成荫, 建置许多观、台等建筑(遗址尚存) 影娥池:登台赏月,月影入池,使宫人乘舟弄月影,故名影娥,亦名眺蟾宫 琳池:东引太液池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 太液池:建章宫内,池中筑三岛拟东海三仙山 2.植物、动物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 天然植被极为丰富此外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西京杂 记》记载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进贡的“ 名果异树 ” 有三千余种建筑周围植树普 遍,并因树得名,如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等,还有多处竹林谓之“ 竹圃” 并有南 方树种、西域植物等 上林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相当于皇家狩猎区;兽圈一般在宫、观附近,便于就近 观赏;大型兽圈还作为 “ 斗兽场 ” 3.苑 《长安志》载 “ 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 其中一部分为秦旧苑,大部分为武帝 兴建,宜春下苑等 - 4 4.宫 《长安志》载上林苑内建章宫、承光宫等宫殿建筑群12 处,其实远超此数 5.台 沿袭秦在宫苑内筑高台传统,挖池堆筑而成,一般做观景之用眺瞻台、望鹞台等 6.观 是汉代对体量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统称,观、馆通用。

      一般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用 途 《三辅黄图》记载了白鹿观、细柳观等二十一观的名字 7.生产基地 上林苑内设作坊多处,制造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器物如铜器、草席等,设果园、蔬园、 养鱼场、牲畜圈、马厩等供宫廷皇室之用甘泉宫 甘泉宫在长安西北150 公里之云阳甘泉山 (陕西淳化境内) 始建于秦, 与林光宫相邻, 汉初废毁,武帝于前120年修复扩建,达200 公顷 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事活动等多种功能 宫之北利用甘泉山南坡及主峰的自然风景,辟为甘泉苑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西南角上,始建高祖七年(前200) ,长安最早的宫殿之一,后陆续 增建占地 460公顷,是大朝和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分外宫和后宫 《西京杂记》 记载计有 “ 台、殿四十三所, 其二十三所在外, 其十一所在后宫 池十三, 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 引昆明池之水穿西墙入外宫沧池,经石渠导引经外宫和内宫汇入长安城内之王渠建章宫 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在长安城外,是上林苑主要的12 大宫殿之一,宫墙30 里,与未央宫一墙之隔,建“ 飞阁 ” 跨越城墙,相当于秦代的复道 西部有圈养猛兽的 “ 虎园” 其西南为上林苑天然水池“ 唐中池 ” , 宫内既有花木山池之景, 又有各种馆、厅、台等。

      西北部开凿大池辟为园林为主的区域名曰“ 太液池 ” ,筑三岛,象征东海的 “ 瀛洲、方 丈、蓬莱 ” 三仙山——“ 一池三山 ” 池西北堆筑 “ 凉风台 ” 建章宫的总体布局, 北部以园林为主, 南部宫殿为主, 成为后世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 的规划滥觞,也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此后“ 一池三山 ” 的模式也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形式,沿用至清代兔园(梁园) 汉文帝四子刘武分封梁王,在大梁(开封)建梁园,规模宏大富丽,与帝王宫苑几无 二致 具备人工山水园之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人工开水池、堆筑山、岛,栽植奇果 异树、放养珍禽野兽, 尤其以石块结合夯土堆筑土石山,为文献记载用石筑山的首例 直至唐代,仍不时有文人为之作诗文咏赞,发思古之悠情西汉园林特点: 皇家园林为西汉造园主流,保持秦代皇家园林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充实 - 5 规模宏大,借助自然,人工山、水、建筑、植物融于一体,以观赏为主流,结合生产 (种植、养殖)、水利、通神、求仙、观天象等功能于一体 形成前宫后苑、 “ 一池三山 ” 的皇家御园格局 六、东汉的皇家园林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短暂篡位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公元26 年定都洛阳。

      东汉初期反对奢华,宫苑兴建不多,扩建秦代洛阳城桓,呈长方形,遗址实测13000 米宫廷建筑比重较长安低且集中于城中央及北半部,城市布局趋于严谨 后期,统治阶级追求享乐,桓、灵二帝时除扩建旧宫苑外,兴建许多新宫苑,形成东 汉皇家造园活动的高潮 洛阳城内诸宫苑以濯龙园和永安宫最大 西园内筑假山,开水渠,渠中种植莲花,作“ 列肆” ,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处皇家园林内 的买卖街 南园(直里园) 城郊诸苑不多,上林苑和广成苑兼有狩猎、生产性质,风光园兼骑射演武场 总的看来, 东汉皇家园林数量、 规模不如西汉, 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 比较注重造景的效果 七、汉代的私家园林 西汉武帝以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广治田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建私园颇多, 集中在城市及近郊成帝之母王氏五兄弟(王氏五侯),争为奢侈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操纵政权,贵族官、僚聚敛财富,竞相营建第宅、园池, 到后期的桓、灵两朝,此风更胜 梁冀为元勋之后,于洛阳内外千里范围大量修园,尤以“ 园圃”“菟园” 为精 东汉政治黑暗、 社会动荡,产生了大批隐士, 如张衡(官至尚书令, 宦官当道后退隐), 仲长统(终身不仕),建园林化的隐士庄园, 可视为私家园林的一个新兴类别“ 别墅园 ” 的雏形。

      八、小结 生成期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 殷、周是园林生成的初始阶段,“ 贵族园林 ” 可视为皇家园林的前身,还不是真正意义 的皇家园林 秦、西汉为生成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一园林类型,其“ 宫” 、“ 苑” 对后世 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东汉则是由生成期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过度阶段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