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I)卷精编.doc
17页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I)卷精编一、 选择题 (共28题;共67分)1. (4分)“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据此回答下题.(1)歌曲中,“山是高昂的头”的“山”是指( )A . 天山 B . 阿尔卑斯山 C . 昆仑山 D . 喜马拉雅山 (2)歌曲中,“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的河流众多,奔流不息.下面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都流向太平洋 B . 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都流向四大洋 C . 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 D .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指亚洲的河流都向东流向大海 2. (2分)北半球的“寒极”指的是( )A . 格陵兰岛 B . 南极大陆 C . 白令海峡 D . 奥伊米亚康 3. (2分)关于亚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世界面积最大的洲 B . 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C . 世界有多样地域文化的洲 D . 世界经济最发达的洲 4. (2分)诸城的气候类型是( )A . 温带季风气候 B .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 热带季风气候 5. (4分)区域的水系特征深受本区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B . 全部位于北半球 C .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D . 北部地区人口稠密 (2)关于该大洲水系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缺少内流河,内流流域面积狭小 B . 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分流 C . 西部河流少,径流量小 D . 广阔的地域为形成众多的大河提供了条件 6. (2分)亚、欧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分别是( )A . 湄公河、莱茵河 B . 长江、伏尔加河 C . 湄公河、多瑙河 D . 锡尔河、莱茵河 7. (2分)小明和小强对如何看待人口增长的问题争执不休,小明说:“人口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小强说:“人口越少越好,人少不仅住房宽敞,分到的东西也多你认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只要地球上有资源,人口增长再快也无妨B .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C . 小明说的对,人口增长快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人多力量大,利于开发资源D . 小强说的对,人口增长越慢越好,那样就不会有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的问题了8. (2分)读撒哈拉以南非洲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这里景观可能是( )A . 炎热的沙漠 B . 热带的草原 C . 湿热的雨林 D . 大面积的冰川 9. (2分)非洲最主要的地形是( )A . 高原 B . 平原 C . 丘陵 D . 山地 10. (2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 )A . 撒哈拉沙漠 B . 塔克拉玛干沙漠 C . 纳米布沙漠 D . 吉尔沙漠 11. (2分)读下图,下列关于北美洲温带海洋气候面积小的原因正确的是( )A . 山阻挡了西风 B . 冷空气势力强 C . 带气流北上使降水减少 D . 阿巴拉契亚山地阻挡了暖湿气流 12. (4分)由于索马里海盗猖獗,中国等国家纷纷派军舰到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海域护航。
下图是我国军舰护航路线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A处是大洲之间的重要界线,它是( ) A . 巴拿马运河 B . 苏伊士运河 C . 土耳其海峡 D . 白令海峡 (2)图中航线经过的地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 ) A . 热带 B . 温带 C . 亚热带 D . 寒带 13. (2分)“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亚洲众多的长河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其原因是亚洲的地势( )A . 西部低、东部高 B . 中部高、四周低 C . 中部低、四周高 D . 西部高、东部低 14. (2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 .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B .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抑制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C . 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体系完备,技术先进,所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很少D . 臭氧层空洞出现在了南北极上空,尤以南极上空最为严重15. (2分)图示两个国家的相同点是A . 位于西半球 B . 有大片的热带雨林 C . 大量出口热带经济作物 D . 属于发达国家 16. (4分)下图示意某大洲主要地形河流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大洲西部的山脉是( ) A . 落基山脉 B . 阿尔卑斯山脉 C . 安第斯山脉 D . 喜马拉雅山脉 (2)图中大洲中东部地形的分布特征是( ) A . 呈南北三大纵列带 B . 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C . 山脉与平原相间分布 D .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17. (2分)读“美洲部分区域示意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 ①国家属于拉丁美洲地区 B . ②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C . ③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D . ④河流世界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18. (2分)著名的佛教建筑——吴哥窟位于( )A . 老挝境内 B . 柬埔寨境内 C . 越南境内 D . 泰国境内 19. (2分)对该区域地理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普遍 B . 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 C . 人口出生率低,劳动力普遍不足 D . 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 20. (3分)下列关于东南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B .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十字路口C . 气候湿热,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形成了热带旅游胜地D . 农业只有粮食作物主产水稻,但由于人多地狭而没有经济作物21. (2分)东南亚地区包括哪些部分( )A .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B .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C . 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 D . 苏门答腊岛、马来群岛 22. (2分)有关印度人口众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B . 人均耕地面积大 C . 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D . 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快 23. (2分)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是A . 印度 B . 巴基斯坦 C . 孟加拉国 D . 尼泊尔 24. (2分)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印度的北部是高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是平原B . 印度全国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C . 一年中,印度的恒河水量变化很大,这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有关D . 印度东部濒临阿拉伯海、西部濒临孟加拉湾25. (2分)下列关于南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南亚地形自北向南为“山地—平原—高原” B .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C . 这里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 D . 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 26. (2分)东南亚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是A . 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 B .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C .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 D . 泰国、越南、缅甸 27. (2分)印度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 ) A . 软件产业的发展造成劳动力不足 B . 降水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 C . 高原广大,平原狭小,可耕种土地比重小 D . 现在粮食仍不能自给 28. (4分)读印度孟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和南亚1,7月风向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孟买气候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 全年高温多雨 B . 冬季温和多雨 C . 夏季炎热干燥 D . 雨季前气温最高 (2)结合两图分析,可以看出南亚( )A . 盛行东北季风时降水多 B . 盛行西南季风时降水少 C . 水热丰富,无洪涝灾害 D . 纬度低,气温高 二、 综合题 (共3题;共29分)29. (7分)读图一和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图一中的ABCDE五地中的气候类型与图二相符合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图一中①为________(西南,东南)季风,该季风势力强盛时易引发________灾害 (4)DE两地的降水多的是________地,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0. (9分)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G________,H________,I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2)K,M两高原中,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________(填字母及名称)(3)从图中分析,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________面积广大,被誉为________大陆。
4)非洲的气候的分布特征是________31. (13分)下图是非洲略图和拉丁美洲略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非洲略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①________海,④________湾,⑥________河2)写出拉丁美洲略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_洋,B________洋,C________高原3)从纬度位置来看,非洲与拉丁美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以________带的气候类型为主从人种的分布来看,非洲以________人种为主,拉丁美洲以________人种为主4)⑤________山峰为非洲最高峰,有“赤道雪峰”之称,这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5)C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 气候特征为________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8题;共67分)1-1、1-2、2-1、3-1、4-1、5-1、5-2、6-1、7-1、8-1、9-1、10-1、11-1、12-1、12-2、13-1、14-1、15-1、16-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