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放学后儿童计划.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39395256
  • 上传时间:2018-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放学后儿童计划放学后儿童计划近年,随着少子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儿童的教育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放学后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产后复职女性增加,育儿与事业难以两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等等为解决上述问题,2007 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劳动厚生省联手推出了“放学后儿童计划” ,为儿童安排放学后或者暑期等时间段安全、健康、适宜的去处这是一个解决放学后儿童无人监护问题的综合计划该计划的执行者主要是社区居民、地区团体、大学生志愿者等 该计划包含两部分:一是“放学后儿童教室”――综合利用各市町村的空闲教室、儿童馆(儿童馆是日本的儿童福利设施,公民馆是为公民提供教育、学术、文化的终身教育设施) 、公民馆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文艺活动、运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活动等;二是“放学后儿童俱乐部”――主要为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双职工子女、父母外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嬉戏的让孩子们感到安心、舒适的场所 数据显示,截止去年 5 月, “放学后儿童俱乐部”在1580 个市、町、村设置了 19946 个,设置率高达 94.1%而“放学后儿童教室”截止 4 月,包括预定开设的,在1065 个市、町、村设置了 9280 个,设置率达到 43.5%。

      两者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 2017 年,小学 1 年级到3 年级的儿童将有 40%需要进入“放学后儿童计划” ,到2014 年估计会达到 32% 日本的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是提供社区的固定场所安排孩子的学习、活动及运动,不仅锻炼孩子身体,而且创设一个能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交流、同时家长放心的场所 当前,我国小学生在放学后课余时间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是剥夺的课余时间;二是消极的课余活动;三是成人化的课余时间在国内,放学后小学生也面临没有地方去、无人监管等问题,许多孩子除了四处上班,只能在学校课后班托管 随着教育改革过程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减负”的呼声,我国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逐渐缩短,课余时间大幅度增加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减轻,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放学后课余时间的增多,一方面为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得时间 ” “自由时间是丰富治理生活的首要条件, ” “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小学生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也可能成为虚掷光阴,消唐意志,放浪形骸的生命泥沼。

      马克思说过:“搬运工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 因此,如何安排利用好小学生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就成了摆在学校、家庭、社会面前的共同问题,而从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小学生课余时间大多是由父母长辈安排的,如写作业、做父母留的作业、去班;父母没有时间的则是自己去找伙伴玩、看电视等等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有自由的时间,变本加厉地给孩子们在学习上加码有的家长不仅在孩子学科的范围内给他们加码,范围以外的诸如舞蹈、武术、绘画、音乐等,不管自己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无兴趣,也要送孩子去学习、培训 从个体方面来看,小学生课余时间的合理安排,既有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也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从社会层面来看,对小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会使小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对其社会化过程有推动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时间,同样条件的业余时间里,两个文化程度相同的人,经过若干年之后,一个人合理安排业余时间通过业余时间学习,可能成为具有某方面专长的学者,另外一个不愿安排业余时间,不愿学习就可能成为庸才。

      业余时间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那么,放学后这些课余时间该拿来干什么呢?怎样安排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放学后课余时间支配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课余时间就是他们的自由时间,同样课余时间为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是小学生全面发展自我的重要时空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躯体健康那样已经具有比较客观的指标,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此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只能是一种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状态课余活动由于是在课余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参加,自主选择项目,所以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人的欲望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也是某种性质的“工作” ,它必须付出相应的体力和一定的智力才能完成,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任务相比以前比较重,再加上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使一些小学生感到疲惫、紧张和焦虑而课余活动正是小学生进行身心调节的重要手段,在课余时间里,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文娱、交往等各种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轻松和愉快,这不仅可以消除学习和压力带来的身体疲劳,恢复自己的体力、精力。

      更重要的是,小学生们通过自由而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放松心情,安抚疲惫的心灵,调节紧张情绪,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转移内心的伤感、悲哀、忧愁和不良冲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增进心理健康 此外,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保持较好的心态,避免身体疾病和心理异常 个性决不是塑造出来的,决不能按一个设定的理想模式去培养,关键是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个性自由彰显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与交往是个体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健康生动的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正规的课堂学习生活中,小学生的活动要服从于社会角色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绝大部分活动必须听凭犹如机械钟表式的课时计划和作息时间的指挥和摆布,这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而在课余时间,小学生则应该更多地依随心理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符合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有意义的活动方式,激发其自主选择和决断意识,促进其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自由是生命的灵魂,而自主是自由的第一要求 ”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自主的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活动,在自由活动中愉悦身心,展示才能,陶冶性情,丰富个性,自由自主的选择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活动。

      在课余时间里,在宽松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彰显,可以从事各类自己感兴趣的创造性活动,自由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人格”的力量,同时,也只有在自由和安全的精神环境中才会有创新火花迸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 5—7 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谈论全面发展,强调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是一句空话 ”在课余时间里,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是学生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提出的,为了满足自己提出的目标与任务,他们会主动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关注自己行为的结果,并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内在的潜力和潜能,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并从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在这种带有“解放”性质的自由活动中,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势必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出更高的自控需求 一个人生活是离不开社会活动的,一个人的经验总是在不同性质的各种社会群体中生活并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课余的基本内容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们适应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缺少人际交往,就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

      参加课余活动,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可以通过课余活动的多种形式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通过课余活动的人际交往互相交流思想、兴趣、情感,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不断认识别人,重新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新环境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懂得真善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与宽容,分享与合作,在成功中树立自信,在失败中磨练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从而养成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特别是针对目前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现状,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对其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可以通过放学后的课余活动的多种形式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通过交流思想、兴趣、情感,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不断认识别人,重新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新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课余生活作为小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化的机制来看,社会化的主要机制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学校属于正式组织外,其他机制对小学生的影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些机制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社会化都必须是在学生的闲暇时间中,即便是作为正式组织的学校,除了课内系统、全面的正规教学之外,对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班风、学风、教职员工的工作作风、学校的文化氛围等“潜隐因素”这些因素要起作用,也大多数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因此可以说,放学后的课余生活是小学生社会化机制发生作用的重要时空 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小学生社会化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培养角色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课余生活能够为小学生完成和实现社会化内容提供条件,集中体现在:(1)课余生活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为小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希望更广阔地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里, “他们是处于自由、自主的生活状况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开拓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可以进行广泛地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多性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获得多方位的角色互动……” ,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小学生逐步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内化社会规范,并确立一定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从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完成。

      从社会化的特征来看,由于小学生的身心不断走向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也已经发展到能够直接依靠自己对客观事物认识和判断的水平,在课余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最大限度范围内进行选择,从而在各个层面上推动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必须看到:当前,在我国,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节假日等空档期间,有些孩子往往没地方可去;而放学后课余时间的剥夺,或放学后课余时间和课余时间支配方式不能自己掌控,课余活动权被侵犯,学生放学后的课余时间、空间很有限,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发展、自我成长会有不良的影响同时,我们看到:网络、电子游戏和动漫也并非洪水猛兽,他们并没有完全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所以如何引导他们去选择、去面对,显得更为重要在我们今天的高竞争社会,除了给孩子们知识之外,人们更需要给他们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