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感研究.docx
9页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感研究 摘 要:哲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都非常关心公平的问题,但是他们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哲学家们侧重于研究社会的公平规范和宣扬社会的道德标准,而社会学家们则不然,他们更喜欢关注个体对于公平的主观感受、更倾向于琢磨个体对于公平的主观判断本文就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个体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公平感;心理机制;理性主义;知觉主义 公平,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人生活存在的追求目标,是人类推崇的基本准则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进化形成了正义和公平的观念,以此作为约束自私、保持社会团结和谐的适应策略(Forgas,Haselton,&von Hippel,2007)罗尔斯曾在《正义论》中明确指出公平的重要性,他认为“公平之于社会制度就如真实之于思想系统思想体系需要以真实作为基础,社会制度的维系也需要依托公平这一首要价值由于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秩序的公正合理性,因此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1. 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概念由来已久,《管子・形势解》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颠;地公平而无私,帮大小莫不载唐朝的吴兢在《贞观政要・公平》中也曾言:“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这些话都指出了公平在万物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治理国家需要处事公平正直的重要原则 公平,不仅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受到推崇,西方文化也一样重视对公平的探讨柏拉图就曾经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说公平正义是维护国家政治的第一品质在西方有关公平的文献中,公平(fairness)和公正(justice)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两个概念,公平侧重于社会中人与物正当的秩序,而公正强调生活中人们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合来说,公平指的是一种既合理又正当的状态,既存在于权利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情合理性中,又存在于社会成员不偏不倚的相处关系里而社会公平,既是一种存在的社会事实,也是人们对这种社会事实的一种主观判断 2. 心理学视角下公平的相关研究 长久以来,心理学界对公平研究的热情一直没有减弱国外对于个体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也一直存在着理性主义(rationalist)和直觉主义(intuitionist)的争论理性主义认为个体主要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公平的,这是一种“冷认知”(cold-cognition)过程:个体慎重的考量和评估社会事实是否公平,理性的权衡与公平相关的信息。
而与理性主义相比,直觉主义似乎更强调人们在某些时刻冲动的反应,正是因为个体的冲动才使得对是否公平有快速的判断 2.1 理性主义对公平的解释 国外的一些公平研究支持了理性主义对公平的解释Adams认为人们是通过比较来判断公平与否的,个体不是盲目的进行公平判断,他们将自己投入和获得的比例与他人的放在一起,经过仔细的比较,得出自己最后的待遇是否公平的结论如果企业中两个员工付出了相同的劳动,其中一个人获得了满意的回报(如高薪,晋升等)而另一个人获得的相对较少,那么这另外一个人就会以此来断定并认为自己获得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从而产生愤懑的情绪(Adams,1963)Adams的这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和物质的角度来考量个体对公平的感受的,同时更看重的是事实结果而非个体形成公平判断的过程 在分配事实的基础上,个体进行公平判断的标准存在着主观性,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在先天或后天等因素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对于公平标准的判断也就各不相同Folger指出个体判断事实公平与否时依据了更多的参照来源他认为在觉得另一种途径可能会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时,个体会加深自身的不公平感――这是个体将主观推断的可改进的或未发生的或有所期望的情境作为参考来形成及判断当前事实的公平性(Folger,1986)。
与公平相关的信息对于个体判断来说相当的重要Lind等人(1998)经过研究发现,个体在与新领导接触或与陌生人冲突时,这种相关的公平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个体以理性主义看待事实是否公平的时候会存在一种比较纠结的心态Lind认为个体常常会产生“是否能信任当权者”,“自己能否被当权者无偏地对待”之类的疑惑,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和上司权威之间的关系不确定造成的,从而个体便把自己置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左右为难的境地里(Lind et al.,2001)不止在工作的社会关系里,个体在平常生活中的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中也会产生类似的两难心理个体无法通过外部获得一个全面而精确的信息来评估处于这些关系中的自己是否获得了公平的对待,个体只能通过之前获得的有限的信息并给这些信息赋以主观的权重来进行公平的推断此时的公平判断一旦形成,这种判断就会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不易被改变若这一判断是错误的,那么个体很可能被之前的不全面信息害得进入歧途一系列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该理论的观点(Choi&Jaepi,2008;Dan&Audrey,2008)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个体公平判断的心理机制,并且每个观点都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
目前,心理学界更倾向于试图将这些观点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关于个体公平判断的更全面的解释体系,从而弥补了各个观点适用发生机制不尽相同的不足 2.2直觉主义对公平的解释 当然,一些公平研究也支持了直觉主义对公平的解释很多心理学专家们认为人们在进行一些重要决策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当时的情绪和直觉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人们在做决定时非常的慎重,但是他们还是难以避免地从以纯理性的系统方式进行判断转变成以一种迅速又自动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即个体由深思熟虑的思考转变为依靠即得的信息作出判断的一种过程个体对事实公平与否的判断就属于个体决策,是个体下结论定决策的一种个体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公平,常常依赖于自身对这个事情的情感体验,即个体往往体验后再判断,甚至是个体体验与公平有关的一种情感并作出反应 Schwarz和Clore认为在公平判断中,情绪通过情境特征发生着作用(方学梅,2009)个体将自身对事件的感受当成判断其公平与否的标准,询问自己内心的感觉如何,将这种情绪状态作为对当前事件的反应来进行公平判断 那么在信息不确定或有限的情境中,人们是怎样进行公平判断的呢?他们借助什么来替代特定的信息和情景呢?毋庸置疑,人类只能掌握有限的相关情境信息。
当人们不知晓他人与自己的投入回报状况即只能获得事件的模糊信息时,是无法进行社会比较的此时,与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相比,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会得出更公平的判断结果,我们或者可以认为在个体获得模糊的信息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情绪来判断事件结果对自己是否公平(Kees,2003)同时,个体在只能获得模糊不定或有限的信息时作公平判断除了受自己情绪的影响还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看到他人有愤怒的情绪时,个体会认为现在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但是当看到他人有内疚的情绪表现出来时,个体会认为也许现在的决策并没有那么地不公平,那么此时个体自己的消极情绪程度也就会低一些(De Cremer et al.,2008)这种受他人情绪影响做判断的现象是个体的一种移情现象,这种心理品质广泛地存在于个体身上,是一种理解及分享其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刘俊升,周颖,2008)此外,当人们只能获得模糊不定或有限的信息时,除了受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影响,还会通过看自己有无话语权来判断事情是否公平,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倘若在决策时自己有表达观点提出建议的机会,个体就会感到这是公平的,否则他们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相对于之前所说的注重理性主义的“冷认知”公平观点,心理学家们目前突破传统更关注对“热认知”(情绪、动机及其他主观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情绪的研究不断增加,并逐渐意识到了情绪之于人类的认知活动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个体对社会性事件是否公平的判断与评价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因此个体对事件的公平判断势必会受到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个体对公平的判断是理性认知与情绪、动机等因素相交互的最终结果,我们应该综合地更全面地来了解和考察个体的公平判断过程例如,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理智的分配者在游戏中会把分给自己的资源最大化,实际研究表明情况远比这复杂,分配者常留给自己30%,给别人甚至50%正如Haselhuhn和Mellers (2005)认为,分配过程中自利的要求会与外部的公平规范联合起来,在冲突的相互作用下,共同促成了他们的决定 此外,Joseph P. Forgas等人(2010)通过一系列独裁游戏得出关于情绪对人际策略中公平与自私表现影响的观点,认为积极情绪下的个体更倾向于产生自私行为,而消极情绪下的个体倾向于做出公平的行为Katie Liljenquist等人(2008)通过信任游戏评估个体公平的互惠行为,发现香味会促进互惠和仁慈的行为表现,即清新的气味促进美德,个体在此情境下会更慷慨大方公平反之,每个人的行为也都会受到他们对公平感知的深刻影响,当个体接收到公平体验后会显得更积极更友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以此来回报他们自身的公平感。
■ 参考文献 方学梅.(2009).基于情绪的公平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刘俊升,周颖.(2008).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概述.心理科学, 31(4):917-921. 王芹. (2010) .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 Adams,J S.(1963).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10):422-436. Choi, jaepil. (2008).Event justice perceptions and employees reactions: Perceptions of social entity justice as a moderat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3):513-528. Dan S Chiaburu, Audrey S Lim. (2008).Manager trust worthiness or interactional justice? Predict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3(3):453-467. De Cremer,D,Wubben,M J J Drs&Brebels,L.(2008).When unfair treatment leads to anger: The effects of other peoples emotions and ambiguous unfair procedur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8(10):2518-2549. Folger,R.(1986).Rethinking equity theory:A referent cognition model.Justice in social relations.New York:Plenum.145-162. Forgas, J. P., Haselton, M., von Hippel, W. (2007).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mi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Haselhuhn, M. P., M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