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体验磨练史答题失分究因及应对策略.doc
11页1 -高考历史答题失分究因及应对策略高考历史答题失分究因及应对策略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双武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高考结束之后,一部分学生在考完或估分的时候都信心十足,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慨但在拿到参考答案或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却发现自己预计的答案和得分与实际相差悬殊以下笔者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对准备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能够有所启迪1 1.基础知识不牢.基础知识不牢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表现为时间观念薄弱、空间观念模糊、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特征混乱、张冠李戴等现象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解题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丢东拉西,失误频频如:【例 1】 (2008 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 16 题)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解析:解析:这道题错答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对基础知识掌握地不够扎实其实,只要运用排除法就能够轻松地推断出答案来题中 A 项符合材料所述并符合史实,是正确的表述。
B 项主要错在“直接领导”上,因为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与国民政府进行的是党外合作因此,C 项“党内合作”的表述也是错误的D 项是中共和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观愿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未能够真正实现多党联合执政有部分学生说在解这道题的时候首鼠两端,难辩正误,这实际上反映出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突出问题对对策:策:(1)要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行为越积极、越投入,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对学过的知识记忆得就越牢固,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有比较好的心态,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 -(2)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涉及的时间多、事件多、概念多、人物多,学生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记忆知识那么,适时编辑口诀、顺口溜、歌谣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会便于记忆,又容易把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学习生活巧妙总结,经常加以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如记忆记忆全面建全面建设设社会主社会主义义十年的十年的经济经济建建设设成就,可以成就,可以编编成口成口诀诀: :一斤(结晶牛胰岛素)蛋(原子弹) 、二钢(武钢、包钢)铁(兰新、包兰铁路) 、三油田(大庆、大港、胜利油田) 、四英雄(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 。
记忆记忆人民解放人民解放战战争及其争及其胜胜利的利的过过程,可以程,可以编编成以下成以下顺顺口溜:口溜:重庆谈判假和平,政协会议终为风;一九四六内战起,全面重点皆成空;一九四七转反攻,刘邓陈谢陈粟功;土地改革均土地,翻身农民支前涌;四八四九大决战,辽淮平津建奇功;百万雄师过大江,二二终记忆资产阶级维记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失新派和革命派失败败的原因的原因时时,可,可联联想流行歌曲想流行歌曲《 《心太心太软软》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指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指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你总是无怨无悔地爱着那个人(指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或指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多次失败后与共产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斗争) 记忆记忆中国民族中国民族资资本主本主义发义发展的展的历历程,可程,可采用其特征形象着手构建整体采用其特征形象着手构建整体线线索索为为: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时是婴儿时期,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时是少年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 年)短暂的春天是它的青春期,国共对峙的十年是它的中年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则是它的老年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它短暂的黄金时期,三大改造时期是它的新生时期(指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之后是它的再生时期。
3)要重在理解知识准确记住了历史知识,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高考试题以能力考查为主,思维含量很高,试题的表述往往是与教材叙述大相径庭因此,理解知识就显得更为重要理解知识要深入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准确认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如例 1 中考查的实际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重大历史概念,如果没有将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相关知识,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3 -2 2.审题粗心大意.审题粗心大意在高考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失分不是由其基础知识缺失造成的,而是由其粗心大意、审题失误所致如:【例 2】(2008 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 20 题)1946 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解析:解析:这道题不少学生错选了 A。
事后分析,是部分学生一看到“美国实力衰弱”这一表述,再加上 A 项又是主观上的原因,就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抉择其实,这一选项错在后面的“寻求欧洲支持”这一表述上当时美国虽然实力衰弱,但仍然是世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欧洲国家在当时只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并没有与美国分道杨镳C 项就是错在“恶化”上古巴导弹事件发生在 1962 年,故 B 项是不正确的D 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答案对对策:策:(1)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要形成丢三拉四的行动模式2)要注意考试策略因为现在大多数省份的高考文综,均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而不是写在试卷上,这样试卷的影响作用就变小了学生可以用填涂选择题用的 2B 铅笔把试题中的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答项语、提示语等)划下来,或者加上着重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审题失误平时也“如法炮制”,形成“固定动作”,考试时就能得心应手了3)解答选择题要审视每个选项,不能偏执一端、只看其中的某一个选项解答主观题更要全面审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3 3.解题意识匮乏.解题意识匮乏高考题中,有许多题目的限制语是有明显提示作用的,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解题意识。
而如果不根据高考提示语答题,答题就会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得分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如历史材料解析题只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类型的题目内涵式题目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这样的说法,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在解内涵式题目时,有时只要符合题意, “照抄” 、 “摘抄”材料亦能够得分但要注意,高考文综历史- 4 -评分标准规定“整段抄袭材料不给分” 外延式题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 ,解题时要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与材料本身无关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 ,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两者都要兼顾,是难度最大的题型例 3】 (2006 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 37 题)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
……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解析:解析:该题中,第(1)小题第一问明显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一中的“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 ”到“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可以看出是“从分散(或分裂)走向整合(或融合、融汇、统一) ” ;也可以直接摘抄上面打引号的关键词而得分 5 -第二问明显是外延式问题,从历史原因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的长期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原、长江流域的民族融合;从政治原因上看是因为秦汉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从直接原因上看,秦汉统治者采取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两汉的“汉承秦制” ,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统一。
第(2)小题也明显是外延式问题,材料二中的“宴饮音乐”反映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风俗等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动植物、食物传入中原,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往提高了内地的汉族生产生活水平;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少数民族内迁,反映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生产、文化的内涵信息第(3)小题是内涵和外延式问题,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少数民族自身的落后,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要巩固统治,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接受“汉法” ;从材料二中的“迁都永安”看,是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从材料中的“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来看,是接受了辽、金长治久安的统治经验其内容从“行汉法”看,是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从“浸忘旧风”和“皆习汉风”看,是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第(4)小题也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还要继续努力创造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去分析和说明对对策:策:针对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回答内涵式问题时,常常要提炼、归纳、概括材料,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内容按其段落或句子,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把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提炼成自己所要回答的关键词、关键句。
提炼的关键是要把一些文言材料,或者分布在不同段落和不同句子中同一属性的内容逐一整合起来,升华为自己的结论其提炼要反映材料的共同属性,是对材料的本质归纳,而不是对其现象的简单反馈提炼、概括、归纳、划分材料,要特别注意句号、分号和省略号,因为这些标点符号一般都是材料层次划分的标志在回答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好材料,同时又要充分联系教材上的内容,特别要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对应点,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回答外延式问题时,要注意角度的提炼,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根据题目的求答项和分值确定答题的角度;从属性来看, “原因”类型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 “影响”类型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等;历史事件涉及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的盛衰逐一分析说明从以上题例可以- 6 -看出,培养历史解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 4..解题技能欠缺解题技能欠缺表现为迁移知识的能力差,不会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分析问题以偏概全,分析问题的角度单一、视野狭窄,不会挖掘新角度;审题出现偏差,答非所问;不会构建答题模型,应变能力弱;等等。
如:【例 4】 (2008 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 37 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