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静脉炎及静脉外渗的相关知识.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48447851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0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静脉炎及静脉外渗的相关知识1 静脉炎 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2 临床表现  患者常主诉注射部位有热、痛、紧绷及胀感, 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 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但此时输液速度可能不变、减慢或停止, 其取决于血栓形成与否, 与造成阻塞的情况3 静脉炎的分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 S 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标准: 0 无临床症状1 穿刺部位有红斑, 伴有或无疼痛;2 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 伴有或无水肿; 3 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 伴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 可触及索状物;4 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 伴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 可触及索状物, 长度> 2. 5 cm (1 英寸) , 并有脓性渗出4 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7 方面: (1) 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2) 穿刺人员的操作技术不佳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 导管针留置时间过长5) 固定方法不当6) 输入液体的酸碱性太强或由于药物不相溶而造成沉淀7) 患者的身体情况, 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

      5 静脉炎的分类  根据静脉炎的形成原因, 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细菌性静脉炎3 大类511 机械性静脉炎   症状      穿刺静脉出现红,痛通常导致机械性静脉炎有3 大主要原因: (1) 不恰当的固定方法: 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 造成针管的滑动2) 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 导致血管壁受到刺激3) 穿刺部位太接近关节处: 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发生炎症512 化学性静脉炎 症状  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发红,局部压痛主要原因: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的酸碱度过高、溶液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都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513 细菌性静脉炎 症状 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有时可见分泌物,严重可导致发热.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佳、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通常> 72 h) 有关514 有些资料还分有.血栓性静脉炎:  成因       选用的导管材质过硬;导管固定不牢;导管型号不当;封管不当  症状       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出现红,肿,热,痛.严重可导致静脉硬化  处理       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  预防       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进针速度与角度要适当,避免损伤静脉内膜.掌握封管技术  拔针后静脉炎:  成因      老年病人皮肤较松弛,留置时间长,拔针后针口未能及时复原(选用的导管材质过硬)   症状       穿刺点出现红,痛,严重可见分泌物   处理       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包裹   预防       选择材质柔软的导管;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包裹,提醒病人要防水6 静脉炎的预防措施611 化学性静脉炎 (1) 依据治疗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

      2)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 与静脉输液协会( IN S) 建议使用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针若患者有过敏反应, 应更换不同材质的导管3) 静脉输液人员应熟悉药物的pH 值、作用及安全稀释量, 并注意给药的具体方式及输液速度根据IN S 的建议应将药物放在50~ 100m l 的5%葡萄糖溶液, 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的概率612 机械性静脉炎 (1) 选择合适的部位, 避免在关节部位放置留置针2) 操作人员技术熟练, 避免穿刺后来回探测血管3) 使用无菌包装的透明敷料固定留置针, 透明敷料的固定比传统的纱布加胶带的形式牢靠且安全613 细菌性静脉炎(1) 外周留置针的每72~ 96 h 更换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临床上若只用胶带来固定静脉穿刺部位, 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因胶带本身未消毒3) 根据护理规范, 正压冲洗导管, 避免血块在导管内形成, 导致细菌滋生4) 使用无菌包装的透明敷料, 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若有污染、潮湿、卷边等现象需立即更换1 外渗的定义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2 外渗的临床表现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

      局部出现红、肿穿刺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3 外渗的临床分级a. 0级:没有临床表现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4 外渗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 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 a、 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 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

      b、 老年人——行为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c、 无法沟通的病人——接受麻醉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中风、瘫痪的病人出现外渗不适症状不能表达,只有通过严密监护检查发现2.外渗的危险因素----药液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a、 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b、 非发泡性药物分为:1) 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2) 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3) 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塞替派、巯嘌呤4) 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药物5) 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6) 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7) 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8) 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3.外渗的危险因素----疾病a. 癌症:反复接受化疗病人的静脉脆弱,难以穿刺静脉穿刺部位与放疗部位相同时避免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发生外渗后,在其他部位再接受化疗可能会使原来外渗部位组织损伤加重乳房根治术、腋窝手术、淋巴结清扫破坏了肢体循环,使血流减少,可使输液从静脉穿刺处渗出b. 外周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静脉血流减少,输液外渗静脉血管组织弹性差的也容易c. Raynaud’s现象——动脉痉挛可影响外周循环,减低静脉血流d. 糖尿病——外渗时外周神经不能感受到疼痛,造成很严重的外渗e. 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压的升高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潜在危险f. 反复静脉注射及输液——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通畅受限4.外渗的危险因素--技术a. 没有经验,年资低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外渗发生率升高b. 晚夜班、未做到定时频繁巡视静脉通道时c.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d. 选用钢针科研报道钢针外渗率是留置针的两倍e.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影响观察从而避免敷料覆盖f. 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或使用注射泵及输液泵所以也严格限制g.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5.外渗的危险因素--部位a. 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如:淋巴水肿、曾接受化疗)的肢体b.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c. 选用了有静脉炎的静脉,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d.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降低关节功能5 外渗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预防,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重视病人的宣教,一 护士培训二 相关药物知识的培训三 病人宣教四 管理制度 加强巡视五 每班需详细床边交班6 输液外渗的治疗方法1.热敷与冷敷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热敷和冷敷,严重的外渗需要手术治疗热敷: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分散及吸收,降低外渗局部的毒性冷敷: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使药物逐渐通过局部血管及淋巴系统而消散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2.皮质类固醇目的:降低炎性反应使用方法:皮内或皮下注射局部涂搽类固醇软膏单独或结合其它药物治疗具有抗炎作用,增进发泡剂外渗治疗效果3.解毒剂外渗的治疗常用方法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分散稀释法: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酶             持续干热敷             抬高患肢局限中和法:如可能使用解毒剂,透明质酸酶,适用于氨茶碱、钙制剂、10%葡萄糖、肠外营养掖、含钾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等酚妥拉明适用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7  外渗处理的一般程序a. 寻求富有观察和处理外渗经验的人员的帮助b. 带手套c. 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但不拔除原有静脉输液针/留置管保留留置管的重要性:有助于局部释放解毒剂,避免组织附加的损伤;有利解毒剂更直接接触局部外渗药物,最大发挥解毒作用d. 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e. 尽量从静脉留置针中抽吸残余药液和血液f.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药液或注射2ML1500单位u透明质酸酶从原留置针中注入解毒剂g. 拔除静脉留置针处理注射器及容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容器中h. 通知医生i. 如可能抬高局部减轻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外渗(infl.)药液吸收j. 避免局部受压即使轻微的压力也会使发泡剂引起的外渗面积扩大k. 根据药物选择热敷或冷敷l. 观察记录住院病人至少48小时,门诊病人至少3天所有与渗出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病历中。

      最严重外渗的治疗--手术●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为血管收缩剂,在静点过程中即使没有外渗也可以导致沿血管出现发白等情况,外渗后使局部组织缺血甚至坏死,可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