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7页2022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2022年活动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1949.10-至今)分为: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2.10至今) 会议篇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9.北平)目的: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意义: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推进新中国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三、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12)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意义:为在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背景: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国家政治建设被提上日程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它不仅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确定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总的民主程序,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五、中共八大(1956.9)主要内容:大会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次会议对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之后,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12) 背景:P60第一自然段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起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①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历史问题上: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意义: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一、中共十二大(11012.9.) 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共十三大(11017.10) 主要内容: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了概括。
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南方谈话(11012年初)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主要内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零一年,动摇不得”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意义:P80最后自然段中共十五大(11017.9)主要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评价邓小平: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完成, 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江泽民)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地位: 2022年活动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1949.10-至今)分为: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2.10至今) 会议篇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9.北平)目的: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
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意义: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推进新中国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三、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12)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意义:为在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背景: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国家政治建设被提上日程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它不仅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确定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总的民主程序,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五、中共八大(1956.9)主要内容:大会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次会议对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之后,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12) 背景:P60第一自然段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起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①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历史问题上: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意义: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一、中共十二大(11012.9.) 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共十三大(11017.10) 主要内容: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了概括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南方谈话(11012年初)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主要内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零一年,动摇不得”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意义:P80最后自然段中共十五大(11017.9)主要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评价邓小平: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完成, 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江泽民)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