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五.doc
27页1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五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纲目:1.红土、桑基鱼田:岭南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2.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移民迁移的路线3.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4.岭南民系与南越文化第一节 红土、桑基鱼田:岭南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结构岭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岭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方,包括大陆与岛屿两部分大陆部分包括广东与广西两省,岛屿部分包括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岭南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处于我国丰水地带,汛期长达半年以上气候与降水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品种布局、生长和产量岭南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地丘陵众多,占全区陆地总面积的80%,平原和盆地的面积一般不大山地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多由花岗岩、红砂岩构成,易风化成丹霞地貌岭南没有太高大的山脉分布,西部与北部为岩溶地貌岭南区海岸线长而曲折,分布着众多岛屿以广东鉴江为界:以西为海拔不高的台地与丘陵,迫近海岸,形成台地海岸;以东属于陆上山地直逼海岸而形成的山地海岸港湾伸入大陆内部,形成不少优良的港湾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四季不明显,受季风、台风的影响较重岩石经风化后形成深厚的红色风化壳,这在基础上,土壤发育成热带湿热的砖红壤。
土体中的原生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为铁铝聚积,土壤呈强酸性反映广东省自然地理广东省 岭南在宋代以前从来是个整合的地方行政区,秦汉时虽然有南海、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朱崖数郡之分,却统合在一个大行政区内(广州、岭南道) 只是到了北宋端拱元年(988)才分为广南东、西两路,明朝初年设广东布政使司管辖广东省2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北部山地丘陵,占陆境面积地 2/3;中部为河网密布地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约占 1/3全省山地主要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南岭为本省北部界山:大庾岭、骑田岭、大瑶山等,海拔 700-1500 米,呈弧形向南突出,走向复杂而形成曲折的南北通道;罗浮山脉,自连平向罗定延伸,海拔 600-1100 米;莲花山脉,由大埔、惠阳到香港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山地的四周为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所成的丘陵,高 350 米-500 米,坡度陡缓不一,排列凌乱台地、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和各江河的中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雷州半岛的电白和高州以西,台地分布最为普遍广东省河流众多,主要有珠江、韩江、漠阳江、鉴江等,珠江是广东最大的水系,由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从三面汇集而成,在下游构成河网稠密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包括西江、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总面积 12000 平方公里三角洲河口河网密布,海岸曲折,岛屿列布珠江三角洲平原大部分是在近 1000 多年以来逐渐形成其成陆历史,可分为两部分:大致以黄埔、顺德、江门一线为界,该线以北为古三角洲,距今 5000 千年新石器文化时代就有人开垦,称为围田区;此线以南,是以后河流泥沙淤积冲填海湾而成,属于沙田区珠江三角洲原是一个多岛屿的古海湾,海湾的西、北、东三面被古兜山、罗浮山、鼎湖山等断续的山地和丘陵环绕由于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夹带的泥沙在湾内不断填充、堆积,逐渐形成了三角洲平原,那些岛屿成为平原上的山丘,例如:西樵山等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以西江流域的高要、北江流域的清远、东江流域的惠州为界;一般狭义所称的珠江三角洲则要小得多,其范围大致在新会、高明、三水、增城、东莞、深圳连线以内桑基鱼田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雷州半岛的自然环境与海南岛类似地貌主要是海拔 100-200 米的台地与丘陵,由浅海沉积物与玄武岩组成全年气温高,蒸发强烈,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分不足植被为天然次生的热带草原辽阔的南海水域中,散布着许多的海洋岛屿南海诸岛按其地理分布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组群岛,统称为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地处热带海洋,大部分岛屿气温的年变化极小,终年皆夏珠江三角洲的开发珠江三角洲农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土地利用精耕细作,生产水平较高,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三角洲的南海、顺德一带,水网密布,基堤纵横,除种植水稻以外,土地的利用方式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统称为三基鱼塘岭南区除珠江三角洲外,还有韩江三角洲,即潮汕平原以及广西的小面积平原等但大陆上以丘陵山地为主,有不少地方可以发展热带作物,例如广东西部的信宜、茂与化州,地形条件优越,北、东、西为云开大山屏障,对寒潮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学者多认识到珠玑巷移民对珠江三角洲开发的重要意义珠玑巷移民的组织者是有知3识的士人,是有计划的迁移;迁民大多数有充足的资本是富民;移民有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宋代以前开发珠江三角洲只在边缘的平原、谷地、台地等地方三角洲平原因年年受淹,故称潮田,收成不稳定入宋以后,三角洲的潮田因人建堤保田,使得潮田成为收成稳定的高产田以开垦荒滩、海滩为特征;以诸堤护田为技术,珠玑巷移民创造了筑堤护田的技术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功绩广东地缘政治结构秦以前,岭南虽与中原商、周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初通交往,但是由于山川阻隔,发展很缓慢。
秦灭六国以后,派军队 50 万南下,于公元前 214 年在岭南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秦末,赵佗趁中原无首,自立南越国西汉初,汉高祖曾派陆贾到番禺,说服赵佗名义上臣服于汉朝,可是不久赵即反目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 ,兵分五路,一举平定岭南,将岭南划分为九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西汉末,儋耳、珠崖并入合浦郡,从此,岭南的郡县制度与地缘政治格局确立下来西汉设立“十三部刺史”时,岭南九郡统归交趾刺史巡察东汉末,改交趾部为交州,仍为一整合体三国孙吴时期,将合浦以北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郡划归广州,合浦以南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归交州岭南始被一分为二,广州之名始现唐朝贞观年间,将全国按山川形胜之便划分为十道,岭南地区为岭南道,置经略使以式遏四夷,又整合而一唐懿宗咸通三年(862) ,岭南再划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 ,岭南再次分治,但州县分布不均衡,粤东只有潮、循 2 州,粤西及西道有 15 州宋代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太宗末,仍然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
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 14 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 7 州广南东西之划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间梧州为界,贺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以西属于广西,从此基本奠定今日两广的分界线元朝,岭南地区没有单独设置一级行政区划,而是将原广南东路辖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今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统辖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元代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沿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逾大庾岭,则进入北江流域,连接的地区多在广南东路范围内;沿湘水上溯,经全州、灵渠、桂州(今桂林) ,则进入西江的支流漓水,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原广南西路的范围,所以才会有广南东、西两路分别统属于江西、湖广之怪现象明朝朱元璋开国之际,先平定长江中游之陈友谅,下游之张士诚,以控制五岭山脉以北的江西和湖广的部分地盘,未暇遽问两广事隔三年之后,才陆续分兵平定广西、广东直到此时,明朝才又将岭南两广与江西、湖广分开而这个时期,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广西的门户钦、廉地区划归广东,以便加强控制这个地缘政治的格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只是后来海4南独立建省而已。
这种因交通线和军事用兵引起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广东民系、方言、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能够感觉澳门历史地理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南,由澳门半岛和氹仔、九澳两个小岛组成,与香港隔伶仃洋相望澳门半岛面积 6 平方公里,澳门地区面积 23.5 平方公里明嘉 靖 时 期 , 为 了 控 制 闽 、 粤 商 人 同 暹 罗 、 爪 哇 及 葡 萄 牙 等 国 的 贸 易 , 将 广 东 省电 白 市 舶 司 移 至 壕 镜 澳 ; 珠 江 三 角 洲 河 网 密 布 , 壕 镜 澳 ( 澳门)港深浪静,适宜海船停泊从 15 世 纪 末 开 始 , 西 欧 用 新 产 生 的 资 本 主 义 力 量 战 胜 了 桎 梏 自 身 的 封 建 主 义 ,走 上 迅 速 发 展 的 道 路 , 并 以 其 实 力 冲 击 着 各 大 洲 的 古 老 文 明 西 欧 社 会 内 部 难 以 解 决的 诸 多 需 求 , 刺 激 着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与 海 外 殖 民 扩 张 , 葡 萄 牙 和 西 班 牙 人 最 先 踏 上 了 太平 洋 西 海 岸 的 土 地 葡 萄 牙 看 中 壕 镜 澳 优 良 的 港 湾 , 借 口 曝 晒 被 水 浸 湿 的 货 物 , 在 壕镜 澳 登 陆 。
几 经 交 涉 , 1557 年 , 明 朝 政 府 允 许 葡 人 在 此 地 居 留 葡 人 趁 机 在 北 境 的青 洲 建 立 教 堂 , 修 筑 城 墙 , 作 为 进 入 中 国 腹 地 的 跳 板 , 称 其 地 为 澳 门 历史上的澳门曾经一度成为广东、珠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外贸商品集散地,而且成为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往的中继站在香港未被英国强占之前,澳门所具有的海外贸易到发地的地位比广州、日本的长崎、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更为重要由澳门出发,有通往南亚印度、欧洲的海上航线;对内可以把珠江水系和外洋连为一体随着西风东渐,澳门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明朝后半叶,一些来自欧洲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就是首先从澳门登上中国的土地,一些中国的书籍、地图也是从澳门装船起锭,远航欧陆香港历史地理香港是珠江口东侧近海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只有 75.6 平方公里,现在香港特区包括九龙、新界,总面积 1071 平方千米香港在 15 世纪以前的中文文献中被称作“红香炉山” ,在中国古代地图上,这个地名一直使用到 18 世纪末香港之名,最早见于元代《大德南海志》 ,明朝万历年间刊刻郭榧编纂的《粤大记》 ,其附图中的一个岛屿上标出了“香港”二字,是迄今为止现存地图中最早出现“香港”之例。
香港岛是个岩石岛屿,岛上山岗的南侧有山泉,能够为过往的航海船只提供淡水,因此一直是珠江口外船泊寻求停靠的港湾香港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水道,即今维多利亚港,是地壳下沉形成的港湾,水深港阔,适宜停泊吃水很深的大船而且,有幸的是,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从珠江口带出来的泥沙主要向珠江三角洲西海岸漂移,很少在东部的香港沉积同时,香港湾内外岛屿众多,成为风浪的天然的屏障,更利于泊船相反,澳门的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19 世纪以后,澳门的对外经济贸易地位逐渐被香港取代自从51842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英国利用香港优越的地理条件,将其当作向中国内地进行殖民侵略的跳板在 19 世纪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英国通过战争与不平等的条约,先后又攫取了九龙半岛和新界,土地面积超过香港本岛许多倍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地理广西也是北宋端拱元年(988)分广南东、西两路以后逐渐形成一个行政区划,从整体上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它和广东一起有时合称两广丘陵大桂山和云开大山是两广的分界广西地处低纬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濒临海洋,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从整体而言,广西的西北部属于云贵高原的延伸,东北部属南岭山地,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坡谷相连,平行排列,地势北高南低。
广西山脉的分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边缘地带,使广西成为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称“广西盆地” ;二是山脉多呈弧形结构,自南而北一弧套一弧桂北的大南山、天平山和九万大山构成第一个弧,即北弧桂中的大瑶山和大明山构成第。












